作者:
[奥] 阿尔弗雷德·许茨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副标题: 理解的社会学引论
原作名: Der sinnhafte Aufbau der Sozialen Welt: Eine Einleitung in die Verstehende Soziologie
译者: 霍桂桓
出版年: 2017-8-1
页数: 423
丛书: 许茨作品系列
ISBN: 9787303197460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副标题: 理解的社会学引论
原作名: Der sinnhafte Aufbau der Sozialen Welt: Eine Einleitung in die Verstehende Soziologie
译者: 霍桂桓
出版年: 2017-8-1
页数: 423
丛书: 许茨作品系列
ISBN: 9787303197460
内容简介 · · · · · ·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是建立在作者阿尔弗雷德·许茨持续多年的、对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著述的强烈关注基础之上的。作者认为,虽然韦伯的探讨是正确的,而且,他也以一锤定音的方式确定了社会科学的哲学的恰当的出发点,但是,他所进行的各种分析却不够深刻,因而未能奠定各种唯一有可能使精神科学的各种重要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韦伯所提出的有关主观意义的核心概念需要进行彻底的分析。作者试图把这些社会科学的问题的根源,直接追溯到有关意识生活的各种根本性事实上去,期待为人们探讨当下社会学所面临的各种基本问题,能够提供重要的启发。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弗雷德·许茨(Alfred Schutz,1899—1959),奥地利裔美籍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和同时期出版的帕森斯、埃利亚斯、法国的社会学研究会和德国法兰克福早期学者的著作一起,构成了当今社会哲学的基本框架。他此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诸如J.哈贝马斯、A.吉登斯等当代著名社会理论家的充分重视、研究和借鉴,也为现象学研究实施最富有前景的“社会转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学术前提。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陈述我们的问题——马克斯.韦伯的基本方法论概念
第一节 对问题的预备性概览
第二节 马克斯.韦伯关于有意义的行动的概念
第三节 变形自我的预先给定状态和有关理解主观意义的假设
第四节 对马克斯·韦伯的“观察性”理解概念和“动机性”理解概念的批判
第五节 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
· · · · · · (更多)
第一节 对问题的预备性概览
第二节 马克斯.韦伯关于有意义的行动的概念
第三节 变形自我的预先给定状态和有关理解主观意义的假设
第四节 对马克斯·韦伯的“观察性”理解概念和“动机性”理解概念的批判
第五节 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
· · · · · · (更多)
第一章 陈述我们的问题——马克斯.韦伯的基本方法论概念
第一节 对问题的预备性概览
第二节 马克斯.韦伯关于有意义的行动的概念
第三节 变形自我的预先给定状态和有关理解主观意义的假设
第四节 对马克斯·韦伯的“观察性”理解概念和“动机性”理解概念的批判
第五节 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
第六节 转向分析构造过程对“把意义赋予某种活动”的概念的澄清
第二章 经过体验的有意义的经验在建构者自己的意识流之中的建构过程
第七节 内在绵延现象、保持和再现
第八节 胡塞尔的赋予意义经验和行为概念
第九节 行动概念。设计和未来志向
第十节 有意识的行动及其明证
第十一节 自愿性行动和有关选择的问题
第十二节 概要:从其原初意义上来看的意义的本质
第十三节 对第一种意义概念的引申:对意义的注意性修正过程
第十四节 进一步的引申:经过体验的经验的各种形态。意义脉络和经验脉络
第十五节 对经验世界的建构过程及其按照各种图式进行的安排过程
第十六节 作为解释图式而存在的各种经验图式。自我说明过程和解释过程。问题和旨趣
第十七节 作为意义脉络的动机形成脉络。(一)“目的”动机
第十八节 作为意义脉络的动机形成脉络。(二)真正的原因动机
第三章 有关主体间际理解过程的理论的奠基过程
第十九节 有关处于自然的感知过程之中的变形自我的一般性论题
第二十节 与我自己的意识流同时发生的他人的意识流
第二十一节 有关理解他人的普通概念的各种含糊之处
第二十二节 真正的主体间际理解过程的本性
第二十三节 表达性运动和表达性活动
第二十四节 指号和指号系统
第二十五节 意义的确立和意义的解释
第二十六节 沟通过程的意义脉络。要点重述
第二十七节 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产物和明证
第二十八节 补充:有关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的理论在文化科学领域之中的几种运用
第四章 社会世界的结构:直接经验的社会实在的领域,同时代人的领域,以及前辈的领域
第二十九节 对问题的预备性概览
第三十节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概念。他人取向和影响他人的过程
第三十一节 韦伯的社会关系概念。取向关系和社会互动
第三十二节 社会互动的动机形成脉络
第三十三节 面对面情境和我们关系
第三十四节 对面对面关系的分析
第三十五节 直接的社会观察过程
第三十六节 从直接社会经验到间接社会经验的转化过程。各种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
第三十七节 作为理想类型的同时代人。他们关系的本性
第三十八节 理想类型的解释图式的建构过程
第三十九节 同时代人的世界的各种匿名性程度。理想类型的具体性
第四十节 存在于同时代人和间接社会观察过程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第四十一节 作为社会世界的一种维度的过去
第五章 理解的社会学的某些基本问题
第四十二节 对我们此前得出的各种结论的概括
第四十三节 间接的社会观察过程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问题
第四十四节 理想类型在韦伯的社会学中发挥的功能
第四十五节 因果适当性
第四十六节 意义适当性
第四十七节 客观的或然性和主观的或然性
第四十八节 理解的社会学对各种合理性行动类型的偏爱
第四十九节 社会科学中的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
第五十节 结论:对各种进一步的问题的概览
参考文献
英译者引论
索引
德、英、中主要术语对照表
· · · · · · (收起)
第一节 对问题的预备性概览
第二节 马克斯.韦伯关于有意义的行动的概念
第三节 变形自我的预先给定状态和有关理解主观意义的假设
第四节 对马克斯·韦伯的“观察性”理解概念和“动机性”理解概念的批判
第五节 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
第六节 转向分析构造过程对“把意义赋予某种活动”的概念的澄清
第二章 经过体验的有意义的经验在建构者自己的意识流之中的建构过程
第七节 内在绵延现象、保持和再现
第八节 胡塞尔的赋予意义经验和行为概念
第九节 行动概念。设计和未来志向
第十节 有意识的行动及其明证
第十一节 自愿性行动和有关选择的问题
第十二节 概要:从其原初意义上来看的意义的本质
第十三节 对第一种意义概念的引申:对意义的注意性修正过程
第十四节 进一步的引申:经过体验的经验的各种形态。意义脉络和经验脉络
第十五节 对经验世界的建构过程及其按照各种图式进行的安排过程
第十六节 作为解释图式而存在的各种经验图式。自我说明过程和解释过程。问题和旨趣
第十七节 作为意义脉络的动机形成脉络。(一)“目的”动机
第十八节 作为意义脉络的动机形成脉络。(二)真正的原因动机
第三章 有关主体间际理解过程的理论的奠基过程
第十九节 有关处于自然的感知过程之中的变形自我的一般性论题
第二十节 与我自己的意识流同时发生的他人的意识流
第二十一节 有关理解他人的普通概念的各种含糊之处
第二十二节 真正的主体间际理解过程的本性
第二十三节 表达性运动和表达性活动
第二十四节 指号和指号系统
第二十五节 意义的确立和意义的解释
第二十六节 沟通过程的意义脉络。要点重述
第二十七节 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产物和明证
第二十八节 补充:有关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的理论在文化科学领域之中的几种运用
第四章 社会世界的结构:直接经验的社会实在的领域,同时代人的领域,以及前辈的领域
第二十九节 对问题的预备性概览
第三十节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概念。他人取向和影响他人的过程
第三十一节 韦伯的社会关系概念。取向关系和社会互动
第三十二节 社会互动的动机形成脉络
第三十三节 面对面情境和我们关系
第三十四节 对面对面关系的分析
第三十五节 直接的社会观察过程
第三十六节 从直接社会经验到间接社会经验的转化过程。各种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
第三十七节 作为理想类型的同时代人。他们关系的本性
第三十八节 理想类型的解释图式的建构过程
第三十九节 同时代人的世界的各种匿名性程度。理想类型的具体性
第四十节 存在于同时代人和间接社会观察过程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第四十一节 作为社会世界的一种维度的过去
第五章 理解的社会学的某些基本问题
第四十二节 对我们此前得出的各种结论的概括
第四十三节 间接的社会观察过程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问题
第四十四节 理想类型在韦伯的社会学中发挥的功能
第四十五节 因果适当性
第四十六节 意义适当性
第四十七节 客观的或然性和主观的或然性
第四十八节 理解的社会学对各种合理性行动类型的偏爱
第四十九节 社会科学中的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
第五十节 结论:对各种进一步的问题的概览
参考文献
英译者引论
索引
德、英、中主要术语对照表
· · · · · · (收起)
喜欢读"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的人也喜欢 · · · · · ·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部分笔记(自我入门版)
笔记来源:《Ⅰ: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方法论与生活世界》、两版《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流亡者与生活世界》。 阅读体验:游这一版导言很不错,德语给的原文能更好理解舒茨的话,更具整体性,霍这版易懂,但是原词没有给出来就少一些体系。舒茨本科生掌握程度,我大概...
(展开)

一个比导言更精简的概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下内容是我基于导言和书籍内容的再提炼,有许多自己的理解,还望指正。 舒茨在毕业后无意在学术界发展,而是转到银行业工作。他的学术兴趣起初属于业余性质,在后来才转为专业研究。这为他 跳脱出社会学的传统框架去思考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使得他的学术研究与当时在维也纳发... (展开)
对导论一些段落的吐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就写导论部分吧,后面也做了详细的评注,懒得再整理到电脑上了。 就在这些意义设定与意义解释的活动当中,就在不同程度的匿名性,或近或远的体验距离与种种交叉错置的观点中,社会世界的意义结构(Sinngefüge)就建立起来了,此一世界既属于我们(严格来说是“我”的),也属... (展开)
【转】罗朝明:现象学社会学的生命历程
摘要:面对韦伯所谓“现世的祛魅”所引发的共同时代问题,使此前由胡塞尔创建的现象学对欧洲诸经验科学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现象学社会学虽然蕴含着多种可能进路,但长期以来只被当成舒茨作品的“代名词”。这种误识不仅遮蔽了现象学社会学的实情,而且阻滞了对其他现象学社...
(展开)

译者导论:《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内容介绍
在韦伯行动理论的基础上,舒茨进一步追问,我们能否构造一个关于社会行动的方法论与普遍理论,以便为社会科学奠定稳固的基础。“所有关于社会世界的科学论题都是针对一般的或特定的主观意义脉络去构作客观的意义脉络。”这段话是理解该书主要思想的关键。何谓“主观意义脉络”...
(展开)


读《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完成的体验(Erlebnis)才是有意义的,正在进行的则不然。如果非要补充或纠正舒茨的这个观点,只能说,正在进行的是另一种意义。正在进行的体验里,我们是在意义中。而完成了的体验,我们可以反思其意义。舒茨在这点看的似乎还不够透彻,因为“再造”(Reproduction)是无时无...
(展开)

第四章:观察者诠释被观察者的动机的三种间接的途径
第四章:观察者诠释被观察者的动机的三种间接的途径 1. 他在回忆中寻找自己类似的行动,并由此发现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关系的普遍性原则:接着他假定这个原则适用于他人的行动以及自己的行动,并且藉由自己也可能怎么做来诠释他人的行动。这种把自己的假设性动机当作他人的动...
(展开)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生活世界的知识来源(手头知识库存、生平情景、类... | 来自OT丶Cube | 2023-05-10 13:41:3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商务印书馆 (2012)9.3分 187人读过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7)8.3分 2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2)8.7分 150人读过
-
桂冠圖書 (1991)暂无评分 2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全书单统计用(一) (豆友hbmfqY5Mgw)
- 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微观研究 (木蓝)
- 社会学 (Kaise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Tantalucia 2022-11-15 15:03:53 中国香港
英译本这是找了专家重写吗?感觉正文中插进很多可以算是注解的内容。
0 有用 悠哉白云 2025-01-11 22:53:00 北京
对行动者意义世界的讨论,有阅读门槛,需要时再看吧
1 有用 Mumbojumbo 2022-02-26 22:49:53
阅读了很久,只有一句话,这是人写出来的东西。
20 有用 猪柳蛋麦满分、 2021-03-27 10:22:25
和商务的游淙祺版比对过,感觉几乎是在读两本完全不同的书。游淙祺固然是现象学领域的成名学者,而且是从德文直接翻译;霍桂桓是从英译本转译,而且语言有些笨拙。但我发现霍的译本如果认真读,至少能读得懂,游译本我是真的晕。
2 有用 青上有鸢 2024-03-04 09:51:23 湖北
对韦伯的解释性社会学所做的一个很精彩的现象学注解,从对基本观念诸如社会行动、理解、意义与动机的澄清,从对孤独的自我的分析,再到引入主体间际和社会世界的结构,让真正理解他人成为可能。而对社会互动的分析,对指号和符号的运用,对同情或移情概念的理解,又呈现了与符号互动论一脉不同的逻辑进路。书是有些难啃,但就我所能捋明白的这些来看确是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