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张晓晨
出版年: 2017-4
页数: 308
定价: 32.8
装帧: 平装
丛书: 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
ISBN: 9787542658036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张晓晨
出版年: 2017-4
页数: 308
定价: 32.8
装帧: 平装
丛书: 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
ISBN: 9787542658036
内容简介 · · · · · ·
孩子在成长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自卑、孤僻、怕被忽视、逃学、闹事……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更顺利地成长?
阿德勒着眼于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他主张,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勇敢的个人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父母和老师在激发孩子的思想及潜能方面,应尽可能避免因受到干扰就放弃,而是要倾尽所能地继续帮助孩子,使他们获得勇气和信念。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后与弗洛伊德出现分歧,阿德勒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著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洞察人性》《生活的科学》等经久不衰的心理学经典作品。
目录 · · · · · ·
导 言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在教育上的意义
第三章 该怎样引导孩子去寻求优越感
第四章 自卑情结
第五章 儿童成长—— 防止自卑情结
第六章 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及所遇障碍
第七章 儿童在家中的地位:心理境况及处理方式
第八章 新的环境:测试儿童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九章 孩子的学校生活
第十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第十一章 青春期及儿童的性教育
第十二章 教育者的使命
第十三章 关于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人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评析
· · · · · · (收起)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在教育上的意义
第三章 该怎样引导孩子去寻求优越感
第四章 自卑情结
第五章 儿童成长—— 防止自卑情结
第六章 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及所遇障碍
第七章 儿童在家中的地位:心理境况及处理方式
第八章 新的环境:测试儿童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九章 孩子的学校生活
第十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第十一章 青春期及儿童的性教育
第十二章 教育者的使命
第十三章 关于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人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评析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人格的整体性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虽然这种补偿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它也它也可能 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会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果自卑感过于严重,那么当事人最终只能在心理上而不能在行为上 加以克服。 殊不知学校只不过是让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显现出来而已。 对于这些丧失信心的儿童来说,选择最为便捷的成功之道,最具吸引力。在他们看来,比起走社会所认可的大道,甩开社会的道德责任要容易得多,这会给他们一种毫不费力的征服感。这种人只肯做十拿九稳的事情,借以炫耀自己的优越。选择捷径显示了他们内在的怯懦和虚弱,尽管他们的行为表现得相当勇敢无畏。 接下来,来探讨另—类从未受过关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在那些罪大恶极的人的一生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事实,即他们在童年时代都受到过恶劣对待。因此,他们就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和恨意的性格。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幸福。一旦他们拥有孩子,或对孩子负有教育责任,他们就会认为孩子不应该比他们自己的童年过得更幸福。这类人不仅会对自己的孩子持这样的态度,作为别人孩子的监护人时也会持这样的态度。 这类人还会用许多自我感觉正当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例如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这些人不断拿出证据和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行为,但都无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僵硬的、专横的教育只会使孩子离他们的教育者越来越远。这样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被研究的对象并不理解他自...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5页 -
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既不是孩子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这个孩子对于外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他和这种现实所构成的关系的理解。这个小孩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并不决定一切,我们成年人对于小孩的处境的判断也不重要。关键要以孩子自己的眼睛看待他的处境,以孩子错误的判断理解他的情况。我们不能期待小孩的所作所为合乎逻辑⸺ 也就是说,符合我们成年人的常识。我们应当清楚:孩子们在理解和把握他们的处境时会出现谬误。的确,我们必须记住:如果孩子不会出错,对他们的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孩子的出错是天生注定的话,我们也就不可能教育或改正他。因此,相信人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不能够也不应该做教育孩子的工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洞察人性》《超越自卑》《生活的科学》
。
喜欢读"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超越自卑 7.4
-
- 洞察人性 7.4
-
- 生活的科学 7.3
-
- 荣格文集 9.1
-
-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8.5
-
- 发现孩子 8.1
-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8.8
-
- 有吸收力的心灵 8.4
-
-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8.2
-
-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 9.0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3 条 )



教育,是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以前看《自卑与超越》时,就觉得虽然只有薄薄一册,内容却是零零落落,最近看《儿童教育心理学》,感觉到熟悉的风格,不厚的一本,依然没有明晰的框架,知识点散布在内页各处,于是,先来泛泛读,再来细细梳理,总结出一些自觉核心的观点,敬仰大师的洞察和预见,近百年前的作...
(展开)

了解孩子,更正视自己——译者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著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和精神病理学家。他早年学医,大概在1900年开始探索、研究人的心理疾病。他是提出关于人的自卑感概念和理论的第一人。在1937年出版的《人的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一书中,他提出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了人的自卑感。 如果... (展开)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笔记
阿德勒深受尼采理论的影响。 阿德勒的人生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卑感与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 虚构目的论即我们所有人在童年时期都无意识地发展了一种关于生活的信念,在阿德勒看来,这种虚构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感...
(展开)

书评:你凭什么教育你的孩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家好,我是修先生。 今天将与大家共同讨论的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其中一小部分观点。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阿德勒先生,熟知心理学的同学想必都知道,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并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不过即便如此,在21世... (展开)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教你:五招培养出杰出的孩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妈妈。”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其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为儿童不成熟,所以,给予他们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需要成人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引导。 而最让家长困扰的是,即使很用心,... (展开)

他在100年前就告诉我们,多少孩子想要的只是得到关注,可是却用错了方式?
作为一个妈妈,经常性地看到有关“问题儿童”的社会新闻,总不免感到揪心和难过。我常常想,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现状,才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他们吗? 然而,当我认真读完了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才发现他在100年前分析总结出来的儿童教育问题,同样适用于今天。时代发展...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1 )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8.4分 570人读过
-
Regnery Publishing, Inc. (197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7)7.4分 627人读过
-
台海出版社 (2021)8.4分 54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社科 (上海三联书店)
- 成为母亲的选择 (不思朝暮)
- 书单|心理学 (北溟有没有酸菜)
- Parenting (Eins)
- 书单|一生读书计划----4 (B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毛毛鱼 2022-03-06 23:00:25
了解自己,了解心中的孩子
10 有用 代迪 2020-06-13 21:43:42
翻译的像屎一般,总是从译文先想到外文,再回到中文。
0 有用 樱花潭 2022-11-07 17:43:46 北京
儿童总是倾向于获取大人的关注,在新环境下一些性格上的问题会暴露出来,家长不能暴力对待孩子,要温柔耐心,获取孩子的信任为基础,然后慢慢引导。
0 有用 缘来缘去 2023-09-08 19:08:44 江苏
“教育就是对自己的认识以及用自身的理性来指导自己”
0 有用 黄彬 2022-11-28 16:42:04 浙江
对儿童心理的解读还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