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从一个年份-1909年切入,描绘了晚清顶层设计的改革方案,如何在经历了旧官僚体制处处掣肘,新社会矛盾重重纠葛后,游走在权力与资本、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最终一步步走向失败,酿成了一个王朝的悲剧。一百多年前,改革曾经是中国的主旋律。一个锐意改革的王朝为什么最后会垮掉?中央威权削弱,政府公信力丧失,全民腐败,社会躁动。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晚清败亡,不是源于革命的摧毁,而在于抗拒改革数十年后,在一次次盲目的改革中死于冒进,这也是中国近代改革的主要症结之一。
国运1909的创作者
· · · · · ·
-
雪珥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雪珥,本名蒋文胜,澳大利亚籍华人、太平绅士(Justice of the Peace),中国改革史及战略史学者。
1991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曾在中国担任公务员9年,获得中国律师资格;中国财经专栏作家之一,后以此职业身份获得澳大利亚技术移民;曾在澳中两国经营企业十多年,现已退出工商界,专事研究。
自2006年开始中国改革史的系统研究及写作,同时研究中国战略史及国际关系,重点是南海战略、新疆战略及中美、中澳关系。
目前担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西悉尼大学澳中文化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恭王府特聘研究员兼近代改革研究室主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家族企业》杂志顾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多家商学院EMBA授课教授;《中国经营报》、《国家人文历史》及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报刊专栏...
雪珥,本名蒋文胜,澳大利亚籍华人、太平绅士(Justice of the Peace),中国改革史及战略史学者。
1991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曾在中国担任公务员9年,获得中国律师资格;中国财经专栏作家之一,后以此职业身份获得澳大利亚技术移民;曾在澳中两国经营企业十多年,现已退出工商界,专事研究。
自2006年开始中国改革史的系统研究及写作,同时研究中国战略史及国际关系,重点是南海战略、新疆战略及中美、中澳关系。
目前担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西悉尼大学澳中文化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恭王府特聘研究员兼近代改革研究室主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家族企业》杂志顾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多家商学院EMBA授课教授;《中国经营报》、《国家人文历史》及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目录 · · · · · ·
本书初版自序
第一章 金銮殿上新来的年轻人
紫禁城的鸡叫
1909年的春天故事
爱新觉罗“软着陆”
大清青年近卫军
“橡皮图章”雄起
大海航行“拷”舵手
第二章 老官场的弯弯道
袁世凯冬眠
金枪不倒张之洞
庆亲王的首富宿命
弄潮儿溺水
不端的年代
“蒙”“瞎”官府
腐败的跳蚤
司法独立vs私法独利
善耆不善骑
“唐僧”不是吃素的
官场如赌
第三章 黄龙旗下的资本主义
“铁老大”出轨
爱国公债终误国
“牛”背上的大清
开滦煤矿地道战
“黑金”超限战
帝国的墙脚
“爱国”企业家
【延伸阅读】胡雪岩:花花轿子人抬人
伶仃洋畔建“特区”
腐烂的根基
【延伸阅读】帝国商人反击战
第四章 大清国的“新新人类”
“半吊子”大跃进
难产的美国梦
文化有罪,汉字无理
第五章 鼓与呼:世乱难为人
“烂尾”的仁政
宜春没有“春天”
在失望的田野上
枪杆子霍元甲
第六章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无毒不“圣人”
康有为“熊市”
大清国的流感
瞎眼的叹息
第七章 亮剑,抑或舔伤
龙旗插上东沙岛
中朝“间岛”争端
【延伸阅读】带刺的金达莱:清代视野下的朝鲜问题
【延伸阅读】虎落汉阳:大韩帝国出轨
哈尔滨的枪声
日本常青藤
大清羊皮日本狼
【延伸阅读】豺狼之恋:国人对日绵羊观
流产的中美德联盟
大清海军搁浅泥沼
【延伸阅读】蛟龙捍海:晚清海军扬威世界的五个瞬间
尾声 大清政改的飙车与出轨
【附录一】有关中国1909年的各方声音
【附录二】落花流水春去也:1909年大事盘点
后记 百年改革史,也是一部“石头记”
别册 他人说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每一个历史时期,那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体制内精英,承受了太多的苛责;摸不着石头、摸错了石头、乃至不慎溺水而亡的,统统成为了妖魔化和嘲弄的对象,而那些站在干河沿上瞧热闹、说风凉话、等待时机以便取而代之的人,看人挑担不吃力,站着说话不腰疼,直喊号子不出工,当然永远正确了。一旦这些批判者得偿所愿,自己挑上担子,又真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他们当年的批判对象呢? 体制内的改革者,其承受的机会成本、风险成本远大于体制外的人士,其最终发挥的作用也远远超过体制外的人士。百年来,所谓体制外的批判者几乎已经发展为一个职业,在他们那些华丽的辞藻背后,其苟且、阴暗、腐化、猥琐,与体制内的被批判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未必真正相信自己高喊的口号、高举的旗帜,那些无非是令他们从体制外进入到体制内的桥梁和工具。百年来,太多的”伪君子“充斥了我们的历史,以至于连”真小人“都显得十分可贵。 没有一种体制、一种文化、一种弊病是无端地被某种力量强加的,它一定来自一片肥沃的土壤,而构成这片土壤的就是你、我、他。因此,千万别因为没找到镜子,就以为自己居然不是猪八戒。如此势禁形格,你凭什么断言,换了你就一定更伟大、光辉、正确呢? 百年之后,我们不仅需要真正的建设者,也需要真正的批判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3页 -
中国的政治运动最为娴熟的手腕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妖魔,以便能将所有的责任都承担起来,大多数人就可以安心地以为自己是好人了,可以轻装跑步进入灿烂的新时代。 “一会儿就完了”(溥仪登基大典上载沣哄儿子时急不择言的话,被当作亡国的征兆) 康梁将武则天的野史安到慈禧身上,塑造了一个“政治上反动、生活上淫荡”的妖后,迎合了西方大众无论在上半身还是下半身对中国的简单想象。 这位年轻的王爷(载沣)绝不比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的李鸿章逊色,他们都是这间破屋的裱糊匠,区别在于:李鸿章轰轰烈烈,载沣却不动声色;李鸿章在尽力维持着屋子不倒下来,载沣却还要费尽心机地考虑不得不倒下来时如何减少断瓦残砖造成的巨大伤害。 高喊着“扶清灭洋”动人口号的“极左派”们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在八国联军的炮声中撒腿就跑,并把收拾烂摊子乃至不得不“卖国”的脏活慷慨地留给他们本想诛之而后快的“汉奸”奕劻和李鸿章。在八国联军的刺刀下,奕劻和李鸿章 “如一囚徒”或“受到礼遇的俘虏”,为明知不可争的城下之盟而勉强一争,其间酸苦唯其自知。史家比较公认的是,因为这一功劳,慈禧太后终其一生对奕劻和李鸿章都是优容有加。 其实,到了奕劻这种已经“不胜寒”的地位,唯一要做的只剩下如何展示自己胸无大志。一个道德形象与工作能力都完美得无可挑剔的下属,对大多数的领导来说,并非是件可以高枕无忧的好事。高调地展示自己对醇酒美人的“低级趣味”,是历史上韬光养晦的不二法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既减少政治风险,又畅快地享受人生,何乐而不为呢?从这个角度看,奕劻的“首富”非当不可的。 但在1909年前后,“利权”二字已经成为大清国上下代表着政治正确的关键词,经济账显然要让位于政治账。而高喊爱国的大清愤青们,两袖清风;“俯从”民意、高喊利权的大清财政,也囊贫如洗,要实现收回利权的爱国义举,除了举借外债这一“卖国”行为之外,似乎别无他法。 “一穷二白”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国运1909"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国运1909"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绝版恭亲王 7.5
-
- 天子脚下 7.1
-
- 辛亥·计划外革命 8.0
-
- 火与冰 7.1
-
-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7.9
-
-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 8.2
-
- 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 9.1
-
- 末代沙皇 7.5
-
- 中华民国史(全十六册) 8.1
-
-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8.0
国运1909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2 条 )


宽容当权改革者:如斯复杂的吾国吾民

推荐,写的有点功利,但是很真实


《国运1909年---摸石头的时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国运1909年---摸石头的时代》 1 我还是直接将雪珥本书自序放到我读后的最前面,因为这个自序,显然是作者本人的深度感受+高度提领! 我们也能感受到蒋先生的晚清改革史的基本认知,那就是“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 3 一个美而多金的女子焦急地站在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 (展开)> 更多书评 42篇
论坛 · · · · · ·
这本精装版跟平装版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 来自小李 | 2019-05-13 21:35:2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1分 94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国运1909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等天亮 2024-02-01 16:34:45 中国澳门
有新意
1 有用 持微火者 2020-03-13 22:41:37
最早在《国家人文历史》看过雪珥的有关晚清改革的文章,当时就颇为惊叹,此书也不负众望。与其他理论性的历史书籍相比,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执行性上去分析晚清的政治改革,但没有列出引用的资料来源,使得严谨性不足。
0 有用 五石瓠 2017-11-24 14:25:30
情况很复杂
0 有用 狐 2021-12-03 15:46:20
看人挑担不吃力,人越长大越明白任何一个看似愚蠢的决定也许都是当下的无奈选择,也是最佳选择。我们都只是历史浪潮里的小水花,偶尔的激荡沉沦往往让身在其中的人误以为是自己在弄潮,大家都误会了。
0 有用 Missionary 2021-03-12 18:59:56
之前所见多是从宏观着眼,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详实的从细微处阐述大清晚年发生过什么的,例如橡胶股票热,之前确实闻所未闻。但没有说明文献出处多少让人有一种演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