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目前无人评价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ith Infotrac的创作者
· · · · · ·
-
戴维·谢弗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戴维·谢弗 (David R. Shaffer) 是美国佐治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佐治亚大学本科生项目主席,毕生发展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项目前任主席,在该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人类发展课程35年。他发表的多篇研究论文涉及到利他行为、态度与说服、道德发展、性别角色与社会行为、自我表露、社会心理学与法律。他还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学学报》、《人格杂志》的副主编。1990年,他获得佐治亚大学最高教学荣誉奖约西亚·梅格斯(Josiah Meigs)优秀教学奖。
原文摘录 · · · · · ·
-
伊尔文柴尔德指出,无论儿童有多少种行为选择,他/她总是会被引导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形成自己的实际行为,这些行为符合该群体的习俗和标准。总之,儿童是按照他们所在的文化、亚文化和家庭的要求,形成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方向。 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个好的理论应该是简练的或者说是简约的,应该能广泛解释各种现象。其次,好的理论是可证伪的,它可以对未来发生的事件做出预测,使该理论可以被支持或者被否证。好的理论是启发性的,意思是说,它们可以再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可检验的假设,如果假设被后来的研究证实,即可带来对所考察现象的更充实的理解。 关于人类发展的问题和争论 1、儿童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2、对人的发展,天性和教养哪个起到主要作用 3、儿童是积极参与到发展过程中,还是被动接受社会和生物的影响 4、发展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 5、发展的最显著的方面是所有人类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还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特定性的、个体式的发展 关于人类本校的早期哲学观 托马斯霍布斯认为,儿童天生是自私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必须由社会控制。 让雅克卢梭认为,儿童天生就有直觉的对错感,他们常常被社会误导。 约翰洛克认为,婴儿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凭借经验来涂鸦。 关于天性与教养 如今研究员认为:人的所有复杂属性,如智力、气质和人格都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影响长期交互作用的最终产物。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发展变化。 关于主动性与被动性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种中间立场,人们更愿意指导一个积极的儿童,而不是一个消极的儿童。环境影响着儿童,但是儿童的习惯与行为也影响着环境。即为,儿童积极参与创建影响自身成长与发展的环境。 关于连续性与不连续性 前者认为发展变化是逐渐发生的、量的变化;后者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一系列发展的阶段。 早期发展与后期发展是紧密地联接着的,还是生命早期发生的变化很少影响到后期的结果? 关于发展是普遍性的还是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1章 概论 -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重要思想:心理性欲理论 他认为,人被强大的、必须满足的生物欲望驱动。新生儿被两种本能驱动着,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指的是维持生命的活动,后者指的是一种破坏力。 他通过自由联想等方法发现病人的无意识动机,由此进一步分析那些被压抑的动机和原因。他认为,作为生物人,我们必须满足性和攻击本能,而其中大部分需要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要加以限制的。父母对孩子出生后前几年对这些性与攻击欲望的控制,对儿童行为和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的三种成分 本我 (生物) 满足天生的生物需要,而且试图立即让这些需要得到满足 自我 (理性) 人格的有意识的、有理性的成分,反映儿童出现理解、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为满足本能冲动寻找现实途径 超我 (道德) 人格良心的领地,监督自我 他认为,性是最重要的本能。即便是年幼的儿童也有性欲。(这里的性是广义上的)随着性本能的逐渐成熟,性欲的焦点会从身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每次转移都会带来心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父母在孩子心理性欲发展的每个过程都要正确对待孩子。 口唇期0~1岁性本能集中于口部,婴儿从口部动作如吸吮、咀嚼和咬东西中获得快乐。喂养非常重要,如断奶过早或过于突然,可能导致以后渴望与配偶密切接触和过分依赖配偶。 肛门期1-3岁大小便成为满足性本能需要的基本手段。大小便训练导致儿童与父母的冲突。父母营造的情绪氛围可能有长远影响。如果孩子因为“突然”大便而被惩罚,可能会变得抑制、肮脏或挥霍。 性器期3~6岁快乐来自对生殖器的刺激。男孩对母亲、女孩对父亲产生乱伦欲望(称为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由这种冲突导致的焦虑使儿童形成内化的性别/角色特征和以敌对的同性别父母为参照的道德标准。 潜伏期6~11岁性器期的创伤导致性冲突被压抑,性欲望转向学校的学习和精力充沛的游戏中。随着儿童在学校习得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2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经典理论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ith Infotrac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该不该让孩子看电视?来听听心理学教授怎么说
抖音上一个不让孩子看电视的视频获得了2.7w的高赞。 这位老师的建议不是少看一会儿或者规定时间,而是一眼都别给孩子看。 底下的评论炸了锅,有说家里孩子就是常看电视反应慢的,也有说刚买了给孩子专门看的电视,也有说这是在贩卖焦虑,怎么可能一眼不看。 电视的出现,改变了...
(展开)

有趣的“发展心理学”读物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原本就有交叉,在这本书中很好的融合了。书中涉及的观点和理论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阐述。通俗易懂,也非常的实用,“雅俗共赏”--“雅”可以用于专业读物,“俗”可以当成育儿指南。 原本只是随便去书店逛逛,随便拿起这本书,就被他吸引了,最后...
(展开)

学习育儿方法 关注儿童品格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为什么看这本书 在成为父母之后,总是听到学习的声音,学习喂养,学习教育,学习观察,学习相处。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每个人都拥有童年,也都不可避免童年所带来的影响。当成为了母亲尤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之后,我总在回忆和... (展开)
部分儿童发展心理学+部分社会心理学,不推荐
当时买《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这本教材,以为是人格心理学方面的教材。结果买来学习以后发现根本两码事,实际上就是一本更加详细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只不过里面增加了不少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把认知发展的部分做了比较大的删减。书的英文名是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
(展开)

人格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有多少人,一生都活在童年所受的伤害中,苦苦挣扎。 反观现在,许多孩子的天性被磨灭,他们被要求要乖,要听话,按照大人规划好的路线一步一步去走。 但他们长大后,深陷在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
(展开)

《儿童品格的由来》|我们可能忽视了同伴交往的影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周末,我们几家人带着孩子在外面玩。恰好农家乐入口处有个小水池,而且是活水,从外面的沟渠引起来的,孩子们兴奋异常,抄起水枪就下去了,玩得不亦乐乎。 原计划我们要吃完晚饭再返程,但是军军爸妈抱歉地跟大家说,他们必须提前离开,孩子还要回去上钢琴课。 军军不愿走,抱... (展开)
如何成就你或者我,你要的答案这里都有……
为什么要读《儿童品格的由来》? 作为一个未婚未育没有教育压力且并不是很喜欢“小孩子”这种生物的我,从一开始我也在寻找的阅读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可能是为了不断掉我阅读的习惯和这一期活动的参与。 然后,随着群里小伙伴的讨论以及生活中太多个妈妈们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
(展开)

从孩童时代看情感依恋
“依恋”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这与进化过程中的人类形态有关。恋理论是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表示人们会形成依恋模式的社会关系,一切都基于和父母或者抚养者的相处经历以及他们对于其需求的回应程度。 《儿童品格的由来》一...
(展开)
>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8.6分 139人读过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9.1分 56人读过
-
Cengage Learning (2008)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蜗牛擰發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ith Infotrac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