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戰爭與和平》用了124萬字來回答生命的意義
《伊凡.伊里奇之死》只用不到4萬字就道盡
★生命教育必讀經典,大學指定閱讀教材
★諾貝爾學院票選「史上最佳百部文學經典」(top 100 books of all time)之一
★海明威、海德格、莫泊桑、納博科夫、羅曼・羅蘭、托瑪斯•曼、柴可夫斯基、魯西迪、米蘭‧昆德拉、楊.馬泰爾、奈波爾……極度讚歎
★托爾斯泰晚年名作
★所有名家推崇的 論死亡的巔峰之作
★以中篇小說的 短小精悍,論述原本需要幾大冊篇幅才能說得好的主題
★包含了死亡的所有議題
──「死亡」是作家擊發出神作的板機,
只有像托爾斯泰這種神射手才能夠駕馭。──
在這部篇幅不到四萬字的小說中,托爾斯泰探討了「生命有意義嗎」「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死亡的必然」「死,是一個人的事」「死亡之後,再無死亡」等諸多複雜議題,其範疇之遼闊、寓意之...
《戰爭與和平》用了124萬字來回答生命的意義
《伊凡.伊里奇之死》只用不到4萬字就道盡
★生命教育必讀經典,大學指定閱讀教材
★諾貝爾學院票選「史上最佳百部文學經典」(top 100 books of all time)之一
★海明威、海德格、莫泊桑、納博科夫、羅曼・羅蘭、托瑪斯•曼、柴可夫斯基、魯西迪、米蘭‧昆德拉、楊.馬泰爾、奈波爾……極度讚歎
★托爾斯泰晚年名作
★所有名家推崇的 論死亡的巔峰之作
★以中篇小說的 短小精悍,論述原本需要幾大冊篇幅才能說得好的主題
★包含了死亡的所有議題
──「死亡」是作家擊發出神作的板機,
只有像托爾斯泰這種神射手才能夠駕馭。──
在這部篇幅不到四萬字的小說中,托爾斯泰探討了「生命有意義嗎」「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死亡的必然」「死,是一個人的事」「死亡之後,再無死亡」等諸多複雜議題,其範疇之遼闊、寓意之深遠、意象之豐富,在描寫死亡的作品中,再難有人能以這般奇短篇幅,寫透如此深邃而永恆的母題。
──這是一場未曾好好去活的人生──
平凡甚至無聊的伊凡・伊里奇,其實就是我們。
這是托爾斯泰寫給每一個人的死亡預習課。
──這是一個好人的故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法官伊凡.伊里奇這一輩子,都在拚命往上爬。
他從小就嚮往人生勝利組的生活,長大後順利當上公務員,
過著體面的生活,一切都是那麼得體而應該。
在工作上,他學會推卸責任、符合公文格式的一切要求;
在社交上,他總是彬彬有禮,就連巴結上司,也是名正言順。
直到有一天,癌症降臨在他身上,原本體面的生活也從此天翻地覆──
▎對於醫生的裝腔作勢,伊凡・伊里奇非常熟悉,這就和他在法院裡的情況一樣:他怎樣在法庭的被告面前裝模作樣,這位名醫也就如此在他面前裝模作樣;
▎他的妻子假裝詢問自己好友對於撫卹金的意見,但對方看出她早已打聽到許多外人不清楚的細節:她想知道的是,在丈夫死後,她是否還能拿到更多錢;
▎在伊凡・伊里奇的告別式上,來弔唁的同儕卻只關心晚上的牌局;這場安魂禮拜並不足以破壞他們打牌的傳統,什麼也不能阻擋他們喀噠一聲拆開一副紙牌。
在不得不面對死亡的歷程中,
伊凡.伊里奇才得以揭開生命最大的奧祕。
他痛苦地發現到,他的一生不過是一場自導自演的謊言,
卻也因為死亡的到臨,窺見生命這道謎題的答案……
──影響世世代代讀者的死亡經典──
托爾斯泰將人患病時的種種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像是「親情的淡漠」「醫病關係的冰冷」「將死之人對健康肉體的嫉羨」「從希望到絕望的拉鋸」,都精準到令人害怕,就像被迫目睹真實人生的每一個時時刻刻,將生活中難言的異化與疏離分毫不差地再現於紙上。
托爾斯泰的筆有如手術刀,在平淡的敘事之中,一刀刺進人性的核心,帶領讀者攀越生命的形上層次,探索自己與死亡的種種關係與處境,為世世代代的讀者帶來莫大的生命啟發。托爾斯泰巧妙的倒敘手法、冷酷而貼近現實的寫實手法,刻畫死亡猙獰、冷酷的陰影,其逼真、細膩已臻至出神入化、爐火純青之境,被奉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
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创作者
· · · · · ·
-
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列夫.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1910)
19世紀中期俄國寫實主義作家,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1852年匿名發表處女作《幼年時代》。1853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獲得許多寶貴的戰爭題材。1855年辭去軍職前往彼得堡,結識了許多當時著名的文人,萌發了人道主義的種子。1862年結婚,婚後15年當中,完成了劃時代的作品《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晚年因夫妻間紛爭不斷,於1910年10月底的一個深夜離家,11月7日死在火車站站長的小屋裡。著有《復活》《窮人》《伊凡‧伊里奇之死》等多部名作。他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托爾斯泰不僅是傑出的作家,亦是位傑出的學者及哲學家,他影響了許多作家及哲學家,從海明威到海德格。他被許多作家譽為現代...
列夫.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1910)
19世紀中期俄國寫實主義作家,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1852年匿名發表處女作《幼年時代》。1853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獲得許多寶貴的戰爭題材。1855年辭去軍職前往彼得堡,結識了許多當時著名的文人,萌發了人道主義的種子。1862年結婚,婚後15年當中,完成了劃時代的作品《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晚年因夫妻間紛爭不斷,於1910年10月底的一個深夜離家,11月7日死在火車站站長的小屋裡。著有《復活》《窮人》《伊凡‧伊里奇之死》等多部名作。他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托爾斯泰不僅是傑出的作家,亦是位傑出的學者及哲學家,他影響了許多作家及哲學家,從海明威到海德格。他被許多作家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小說對生活影響深遠:
──杜思妥也夫斯基稱托爾斯泰為「崇高的藝術家」。
──吳爾芙稱托爾斯泰為「最偉大的小說家」。
──普魯斯特稱托爾斯泰就像是「沉著、全能的上帝」,一一操縱著自己小說中每一個角色的行為與思想。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中分析死亡,也不得不提及乃至借鑒托爾斯泰的這部不朽之作。
──美國哲學家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斷定:「《伊凡.伊里奇之死》可能是所有文學中說明何謂直面死亡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著作。」
──俄國生物學家、乳酸菌之父梅契尼可夫(И. И. Мечников)稱:「托爾斯泰是最擅長描寫對於死亡之恐懼的作家。」
譯者簡介
魏岑芳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學士、碩士,曾獲教育部辦理赴俄羅斯交換獎學金至國立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交換一年。譯有〈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前半。
目录 · · · · · ·
人物介紹
伊凡.伊里奇之死
喜欢读"伊凡·伊里奇之死"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剃刀邊緣 9.0
-
- 三島由紀夫書信教室 8.9
-
-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9.3
-
- 百年孤寂 9.8
-
- 變形記 8.4
-
- 明暗 9.3
-
- 卡夫卡日記 9.1
-
-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9.3
-
- 冥土旅行 8.9
-
- 冬之夢 9.2
伊凡·伊里奇之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6 条 )




寻找生命的意义:从世俗成功人士到集中营囚犯的感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曼佳 我看完托尔斯泰晚年写的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时,觉得很有感悟,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直到我看到一本犹太作家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我才想到如何找到角度来这下我的感悟。 首先看看托尔斯泰笔下对伊凡伊里奇的描述: 少年时:“他既不像他的哥哥那样冷漠无情,一... (展开)
托尔斯泰:向死而在的意义就是,幸福在自己心中丨景凯旋读经典⑫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3 )
-
东方出版社 (2017)9.2分 10709人读过
-
Waking Lion Press (2006)9.2分 123人读过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3)8.9分 3451人读过
-
东方出版社 (2021)9.1分 170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书单|9分以上的书籍获取:www.7book.top (读书专用)
- 我最爱的图书
- 书单|路障年度书单 (pollux)
- 读书(2021— (飒飒)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2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伊凡·伊里奇之死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杨平哥 2020-02-06 13:29:48
🐮
15 有用 蔻芙拉 2020-07-08 01:19:42
【2020.108】你的过去和现在都是为谎言和欺骗而活,你的生活是一场掩盖了生死的骗局。一切都得是它应有的样子,这正确多么虚伪,多么苦不堪言,在正确之中却如从未活过,像一个让人痛苦的笑话。
3 有用 Adeline 2020-04-24 20:18:22
伊凡·伊里奇,一个大公务员之死。 所谓上流社会轻松、舒适、体面的生活,其实本质里透着虚伪。所以伊凡的葬礼,尽显人情之冷漠、冷淡、甚至无情。作为法官,伊凡有权掌握他人生死,而当自己的生命趋于死亡,他也无能为力。 走到生命的尽头,他开始反思:难道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是的,他之前为之辩护,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不对头的,只是一个可怕的骗局。追问之下他得以释然,接受了死亡,取代死的是一片光明。
1 有用 zezezex 2020-05-21 16:17:53
“他们都走了,伊凡·伊里奇顿感轻松,因为虚伪随他们一起离开了。但疼痛还在——同样的疼痛和同样的恐惧,让所有事物都单调而且相似,没有更难过的,也没有更轻松的。 他开始回忆他愉快的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但奇怪的是,现在看来,他愉快的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没有一个像他以前认为地那样美好——除了童年时代最早的回忆外一个都没有。童年时代的确有过真正愉快的日子,如果能回到那个时候,还是可以再重温一遍的。但经历过那种... “他们都走了,伊凡·伊里奇顿感轻松,因为虚伪随他们一起离开了。但疼痛还在——同样的疼痛和同样的恐惧,让所有事物都单调而且相似,没有更难过的,也没有更轻松的。 他开始回忆他愉快的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但奇怪的是,现在看来,他愉快的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没有一个像他以前认为地那样美好——除了童年时代最早的回忆外一个都没有。童年时代的确有过真正愉快的日子,如果能回到那个时候,还是可以再重温一遍的。但经历过那种幸福的孩子已经不复存在,存在的仿佛是对另一个人的回忆。 而且他距离童年越远、离现在越近,欢乐就越显得毫无价值、令人生疑。 后来,美好的时光越来越稀少,而且他越这样过下去,美好的时光就越稀少。 他在内心里竭力地为这些东西辩护,却突然感觉到他所辩护的东西是有弱点的。没有什么可辩护的。” (展开)
6 有用 ABC 2020-07-30 02:02:32
一个作家说:“只有一种经历我不能描写,这就是我自己的死亡过程” 这事儿托尔斯泰办了。 在生与死的边界,走向死亡的人感受这人情冷漠,是何等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