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进而将这些问题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基尔克果等思想家的论述相联系和比较。在人的有限性的规定下,死亡如何限定和打开了责任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宗教律令和此世生活的不同伦理向度的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技术语境下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这些在德里达早前著作中出现过的议题,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一旦我与他者产生联系,与他者的注视、要求、爱、命令、呼唤产生联系,我就知道我只能以牺牲伦理的方式做出回应,而伦理同样责令我做出回应,责令我以相同的方式,在同一个瞬间,回应所有的他者。我给予死亡、背信弃义;为此我不必跑到摩利亚山顶,把刀架在儿子的脖子上。每一天,每个瞬间,在世界上所有的摩利亚山上,我都在这么做。
——德里达
德...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进而将这些问题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基尔克果等思想家的论述相联系和比较。在人的有限性的规定下,死亡如何限定和打开了责任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宗教律令和此世生活的不同伦理向度的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技术语境下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这些在德里达早前著作中出现过的议题,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一旦我与他者产生联系,与他者的注视、要求、爱、命令、呼唤产生联系,我就知道我只能以牺牲伦理的方式做出回应,而伦理同样责令我做出回应,责令我以相同的方式,在同一个瞬间,回应所有的他者。我给予死亡、背信弃义;为此我不必跑到摩利亚山顶,把刀架在儿子的脖子上。每一天,每个瞬间,在世界上所有的摩利亚山上,我都在这么做。
——德里达
德里达在《赠予死亡》中解构了哲学伦理学尝试背后的种种根基,对此我们期待已久。这将是他诸多文字中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Choice
在这里,德里达完全合乎逻辑、无可反驳的结论(假设我们接受其前提),导致的是“悖论、反感、绝境”;在概念连接的界限处,德里达的表述雄辩而坚决。它没有留任何出路。诸多概念在其中紧密交织成一张无可逃遁的罗网。读者就像卡夫卡故事中的老鼠,为逃离猫的抓捕而陷入死胡同。
——米勒
赠予死亡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雅克•德里达(1930—2004),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之一,曾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学人文学院等,并创建国际哲学学院。他开创了解构的思想方法,成为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其理论动摇了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各种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起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前后,德里达越来越关注当代政治和伦理论题,在研讨班和著作中进行更富有现实意味的解构实践,引起了广泛持久的探讨和争论。
王钦,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博士后。译著有《新自由主义简史》、《根本恶》(合译)、《野性唯物主义》(主译)等。
目录 · · · · · ·
一、欧洲责任的秘密 / 3
二、超越:为了取走而给予,学习/教授给予—死亡 / 47
三、给予谁(能够不去知道) / 69
四、任何他者都是全然他异的 / 106
秘密的文学:不可能的父子关系 / 149
· · · · · · (更多)
一、欧洲责任的秘密 / 3
二、超越:为了取走而给予,学习/教授给予—死亡 / 47
三、给予谁(能够不去知道) / 69
四、任何他者都是全然他异的 / 106
秘密的文学:不可能的父子关系 / 149
一、秘密的考验:对于一者,也对于他者 / 153
二、父亲、儿子和文学 / 164
三、多于一 / 181
人名索引 / 199
译后记 / 20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列维纳斯)对神圣性的经验或融合的狂热提出警告;他尤其警戒一种神灵般的狂喜,这种狂喜的结果(且往往是其首要意图)是消除责任,丧失对于责任的感觉或意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上帝这个名字,指的是我的下述可能性,即我可能保守一个内部可见而外部不可见的秘密。一旦有了这一意识结构(即“与自身一同存在”的结构)、言说结构(即生产不可见的意义的结构);一旦我——由于不可见的话语本身——在自己内部拥有一个其他人看不到的见证人,因而这个见证人与我相异,同时与我的亲密关系又胜过我自己;一旦我能保守一种与我自己的秘密关系,不说出一切;一旦在我内部、对我而言存在着秘密和秘密的见证人,那么就有我所谓的上帝,我内部就有我所谓的上帝,我将自己唤作上帝。 上帝在我内部,它是绝对的“自我”,它是在克尔凯郭尔意义上称作“主体性”的、不可见的内在性结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四、任何他者都是全然他异的 / 106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赠予死亡"的人也喜欢 · · · · · ·
赠予死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记Religion Cafe/Mark Wallace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暂无评分 18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
Editions Galilée (1999)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文化漫笔 (森森)
- 伦理学主流 (爛貓)
- zhouyuph的西哲书单 (zhouyuph)
- 左派的理论武器 (免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21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赠予死亡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桜辰星 Sak.C.S 2023-09-01 23:14:53 安徽
第一篇五星第二篇三星……我现在真的非常讨厌德里达这里逃避的姿态,狡猾而又虚伪
2 有用 Yuyu 2024-06-16 20:48:58 湖北
在一次次的赠予中死亡。灵魂啊,那宁静的聚集,那面向至高而后转向自身的聚集,自我。那自我,那灵魂,那存在者,那超越者。在一次次哲学和冥思中,演练死亡。 那善意的赠予,遗忘自身的善,给予者的遗忘,受赠者的死亡。不对称的善与死亡,赠予死亡,拥抱死亡,在无限否定的无限肯定的爱里。 你未能到达不朽,拥抱时,已成为永恒。
4 有用 Blackspirits 2019-11-17 19:12:44
一种无聊的死亡经济学。尼采说话已经够绕了,德里达说话更绕,亚伯拉罕需要的是杀死上帝,一了百了。所谓的伦理困境大部分都源于道德律的精神分裂
2 有用 ʇɐɥdɔsǝpıɹı3 2025-06-28 20:12:54 四川
2-
3 有用 鸿渐 2024-07-04 13:26:25 北京
没理解德里达的逻辑,不可见性,或绝对他异性和对他者的两种对立的极端行动应该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或者说,他异性的绝对性并不必然指向行动的绝对性。 通过向海德格尔迂回,德里达试图说明一种典型的希腊观念:责任的绝对性的根源是自身的死亡。死亡的必然与对此的承认能帮助人们从他者那里撤回自己的明证性。 通过误读列维纳斯与克尔凯郭尔(同时极端化了施米特),德里达主张行动的绝对性源于他者的全然的他异性,在此处偷偷强... 没理解德里达的逻辑,不可见性,或绝对他异性和对他者的两种对立的极端行动应该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或者说,他异性的绝对性并不必然指向行动的绝对性。 通过向海德格尔迂回,德里达试图说明一种典型的希腊观念:责任的绝对性的根源是自身的死亡。死亡的必然与对此的承认能帮助人们从他者那里撤回自己的明证性。 通过误读列维纳斯与克尔凯郭尔(同时极端化了施米特),德里达主张行动的绝对性源于他者的全然的他异性,在此处偷偷强化了内在性与外在性的问题。 亚伯拉罕问题是非对称性的问题,一是他者与自身的非对称,二是语言与表达的非对称,三是期待与回报的非对称,决断意味着以不可理解的方式超克这些非对称。 德里达支持绝对的暗夜,让强度或绝对性扬弃对称性与内外的问题,要么施暴,要么受虐,以此交换决断性的自由。 但非得如此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