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原作名: Idols of the Tribe 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译者: 邓伯宸
出版年: 2008-5
页数: 286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社会思想经典名著
ISBN: 9787563374816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
本书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群氓之族》是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有广泛的影响力,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来探讨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群氓之族的创作者
· · · · · ·
-
哈罗德·伊罗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跃于中国,曾任职《大陆报》,后主办《中国论坛》杂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与鲁迅等人关系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65年以后任政治学教授。1980年曾到中国访问,拜访宋庆龄、丁玲与茅盾等人。28岁即写成探索1925-1927年中国革命的经典作品《中国革命的悲剧》,其间曾赴挪威访问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亚洲殊无和平》、《心影录——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国犹太人》等。
目录 · · · · · ·
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白鲁恂)/3
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哈罗德·伊罗生)/7
第一章 姆庇之家/13
第二章 雪人/4l
第三章 部落偶像/59
· · · · · · (更多)
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白鲁恂)/3
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哈罗德·伊罗生)/7
第一章 姆庇之家/13
第二章 雪人/4l
第三章 部落偶像/59
第四章 身体/7l
第五章 名字/99
第六章 语言/127
第七章 历史与起源/153
第八章 宗教/187
第九章 民族/217
第十章 新多元主义/253
推荐一 读历史,也读预言(李亦园)/271
推荐二 两种时间意识(石之瑜)/273
译后记 从“民族”到“国家”(邓伯宸)/277
译名对照表/280
· · · · · · (收起)
"群氓之族"试读 · · · · · ·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 《群氓之族》初版于1975年,迄今已将30载,可以说是一本“老书”了,然而却一直刊印不断,目前这部中译稿所根据的便是 1997年的英文第4版。“族群”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受人关注的一个议题,而这部书确是笔者所见迄今对这议题讨论最周详、文献与调查资料最充实的论著,难怪其能历久不衰,成为有关这议题的重要经典。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尼格罗天生就只能靠着二手的视觉来看这个世界 —— 一个没有给他真正自我意识的世界,只让他通过别个世界的眼光看到自己。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感觉,双重的意识,永远都是靠别人的眼睛在看自己,拿别人那把调侃、轻蔑、可怜的尺来度量自己。 —— 一个人可以感觉到两个“自己”,两种互不协调的追求,在同一个黑色的身体里面,两种理想在交战,却又拼命地不让那个身体被撕裂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7页 -
就某些方面来说,宗教是一种极端个人的事情。但是,宗教更是一种一体分享的经验,是一种能把个人与其他人连成一体的共同资产。 一种内在的、感性的、主观的个人经验,它所能提供的心理庇护远大过现实问题的解决。 一种制度的、历史的、客观的社会现实。 一种“讨诸神欢心的艺术”,面对可怕的自然力量,对冥冥中不可抗拒的力量,取悦、巴结、归咎、接受、贿赂、颂扬。 把非具象的东西予以具象化,为不可思议之事提供说法,为不可解答之事提供解答,使不可知之事可知,套用韦伯的话,是意义的来源。 若说人永远有需求,那人类迄今最亟需就是安全感,需要免于痛苦与无常,需要谜底得以揭晓,需要困惑得以解除。在一个人口数十亿的世界,逃避彷徨于失落的需要,远大于过去那个少得多的世界。 当已知的现实崩塌,人就只能去拥抱未知。 不论数量多寡,社会效应多大,持续多久,所有这些趋势都是一种逃避失序与无根的心态,他们试图寻找更稳定、更清楚、更整合、更有序、更权威的安全。 与其说找到内心的平安,不如说找到一种联系,一种归属感,那些人寻寻觅觅,一心想要得救,并不是独自退到深山荒漠的漫漫长夜中,而是群聚在“教堂”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群氓之族"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群氓之族"的人也喜欢 · · · · · ·
群氓之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族群:融合与撕裂的力量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伊罗生的这部著作完成于1974年,距今已45年却仍再版不断。在当年,作者批判了已有族群研究的模糊性,以历史材料和调查资料为依据充分梳理了构成族群认同的要素,即肤色与其他身体特征、名字与语言、历史与起源、宗教、民族等,以期获得族群认同的本质。在今天,我认为这本书至... (展开)
从一个人的“怀疑之海”到一群人的“不疑之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美剧This is us 中,Randall一出生就遭到生父的遗弃,被警察送到医院。这一天的医院里,怀着三胞胎的Rebecca在生产中丧失了第三个孩子,机缘巧合,收养Randall为自己的孩子,视如己出,疼爱有加。 Randall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但是与家庭成员肤色不同的黑色,始终在提醒... (展开)
姆庇之家的群体认同,多元主义会产生更人性的处理方式吧。
> 更多书评 26篇
论坛 · · · · · ·
延伸阅读--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 | 来自達摩流浪者 | 7 回应 | 2015-05-09 23:05:1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7.5分 1115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立緒 (2004年11月08日)暂无评分 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1 (default:)
- 他者化的梅毒隐喻 (藤原琉璃君)
- 买书,做个优雅的读书姑娘 (44)
- 群众、权力、乌托邦 (行走的笔尖)
- 书海无涯 (佾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群氓之族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少年都君 2010-10-12 13:43:02
nation译为国族感觉还是很怪异。
10 有用 慢手 2011-09-22 18:03:59
很多翔实的例子,而且很多都一一应验。作者提出了初级群体认同建立的很多要素,但个人感到一点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并没有考虑到媒体对族群认同的影响,。在很多群体或个人的认同危机中,媒介偏见应是不该忽视的重要因子。
0 有用 Rosalia 2012-11-20 09:19:22
现代视角下的族群认同解读
1 有用 ...... 2016-07-28 22:50:19
和乌合之众、狂热分子在一起是社科经典著作。
2 有用 贾不许 2008-10-07 20:08:35
http://book.qq.com/s/book/0/14/14096/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