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唯一合法授权的版本。
作者简介 · · · · · ·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范景中,1951年11月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理论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先后任《美术译丛》和《新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出版社总编等职。
杨成凯,笔名林夕。1941年生,山东招远市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范景中,1951年11月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理论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先后任《美术译丛》和《新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出版社总编等职。
杨成凯,笔名林夕。1941年生,山东招远市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至研究员。学术活动范围广泛,在语言学理论、汉语语法、文学艺术、目录版本、古籍整理等领域都有著述发表。尤为倾心中国古文献收藏和研究,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其他论著见有关专业刊物。
目录 · · · · · ·
第十二版前言——第十六版前言(英文版)
初版前言
导论
论艺术和艺术家
1 奇特的起源
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2 追求永恒的艺术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3 伟大的觉醒
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4 美的王国
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l世纪
5 天下的征服者
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l至4世刍
6 十字路口
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
7 向东瞻望
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至13世纪
8 西方美术的融合
欧洲,6至ll世纪
9 战斗的基督教
12世纪
10 胜利的基督教
13世纪
11 朝臣和市民
14世纪
12 征服真实
15世纪初期
13 传统和创新(一)
意大利,15世纪后期
14 传统和创新(二)
北方各国,15世纪
15 和谐的获得
托斯卡纳和罗马,16世纪初期
16 光线和色彩
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16世纪初期
17 新知识的传播
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
18 艺术的危机
欧洲,16世纪后期
19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20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21 权力和荣耀(一)
意大利,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
22 权力和荣耀(二)
法国,德国,奥地利,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
23 理性的时代
英国和法国,18世纪
24 传统的中断
英国,美国,法国,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
25 持久的革命
19世纪
26 寻求新标准
19世纪晚期
27 实验性美术
20世纪前半叶
28 没有结尾的故事
现代主义的胜利
潮流的再次转变
改变着的历史
艺术书籍举要
年表
地图
英文插图目录(按收藏地点排列)
索引
致谢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艺术的故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艺术的故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艺术的故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艺术的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9 条 )
> 更多书评189篇
-
大肌霸 (抽插吴京屎喷菊裂=333)
-
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将二者结合起来乃是一切埃及艺术的特点。当时最紧要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艺术家的任务是要尽可能清楚、尽可能持久地把一切事物都保留下来。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得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艺术家在画中所体现的不只是他对形式和外貌的知识,还有他对那些东西的意义的知识。
2012-08-31 21:53 18人喜欢
-
一个人为鲜花、为衣服或者为食物这样费心推敲,我们会说他琐碎不堪,因为我们可能会觉得那些事情不值得这么操心,但是,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要永远极端地“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要极端地挑剔。他有可能看出我们简直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地的差异。而且,他的工作要比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事情要远为复杂。他所要平衡的...
2012-03-27 12:54 11人喜欢
一个人为鲜花、为衣服或者为食物这样费心推敲,我们会说他琐碎不堪,因为我们可能会觉得那些事情不值得这么操心,但是,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要永远极端地“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要极端地挑剔。他有可能看出我们简直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地的差异。而且,他的工作要比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事情要远为复杂。他所要平衡的绝不止两三种颜色、外形或味道。他的画布上大概有几百种色调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一块绿色可能突然显得黄了一些,因为他离一块强烈的蓝色太近——他可能觉得一切都被破坏了,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刺耳的音符。他必须从头再来。他可能为此苦恼不堪,也可能苦思冥想彻夜不眠,或者整天伫立在画前,想办法在这里那里添上一笔颜色而后又把它抹去,尽管你我或许未曾察觉二者有什么差异。然而,一旦他获得成功,我们就都觉得他达到的境界已经非常合适,无法更动了——那是我们这个很不完美的世界中的一个完美的典范。
回应 2012-03-27 12:54
-
猫二喵次郎 (in between)
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9 - 14-01-13 21:07 (笔记) 原文:像这样一幅画再一次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20世纪的艺术家不满足于简单地表现“他们的所见”。他们已经是那样清楚地认识到隐藏在这个要求后面的许多问题了。他们知道想“表现”现实的(或想像的)东西的艺术家并不是从睁开眼睛向四外观察入手,而是从运用色彩和形状以及构建所需要的形象入手。我们之所以常常忘记这个简单的道理,是因为在以前的大多数画中,每一..2014-01-19 23:48 1人喜欢
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9 - 14-01-13 21:07 (笔记)原文:像这样一幅画再一次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20世纪的艺术家不满足于简单地表现“他们的所见”。他们已经是那样清楚地认识到隐藏在这个要求后面的许多问题了。他们知道想“表现”现实的(或想像的)东西的艺术家并不是从睁开眼睛向四外观察入手,而是从运用色彩和形状以及构建所需要的形象入手。我们之所以常常忘记这个简单的道理,是因为在以前的大多数画中,每一个形状和每一种色彩碰巧只表示现实中的一种事物——一些棕色的笔触表示树干,绿色的点子表示树叶。达里让每一个形状同时表示几种事物,这种方式可以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每一种色彩和形状的多种可能的意义——其方式很像一个成功的双关语可以促使我们认识到词语的功能和它们的意义笔记: 现代艺术的理解方式。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7 - 14-01-13 19:57 (笔记)原文:那种出卖灵魂、迎合缺乏趣味者之所好的艺术家迷路了。同样迷路的还有一种艺术家,他夸大地宣扬自己的处境,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根本找不到买主就认为自己是天才。但是说这种局面危险,仅仅是对意志薄弱者而言。笔记: 不卑不亢,有点难。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7 - 14-01-13 19:19 (笔记)原文: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手工劳动都毫不卑下,要想画一幅优秀的肖像画和风景画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眼睛好使,手有把握。但是,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在艺术和趣味问题上都有它的偏见——我们现在当然也不例外。在研究这些连昔日大智之人也如此视为天经地义的观念时,使人感到如此有趣,事实上正是因为我们从中学会以同样的方式也来观察一下我们自己。笔记: 有意思。所以今日的流行歌曲也许会真的成为明日的文学作品被加以研究。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5 - 14-01-13 16:56 (笔记)原文: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为了超越前人而狂热地奋斗,正是他们对前辈艺术家的最大的敬意。笔记: 也许可以考虑这是欣赏现代艺术的方向之一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5 - 14-01-13 16:15 (笔记)原文:震惊。当时最著名笔记: ...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4 - 14-01-12 11:44 (笔记)原文:中世纪的书籍插图(见195页,图131;211页,图140)跟1475年前后的一页佛罗伦萨插图样张(图173)比较一下,我们就能体会到使用这同一种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不同的精神。并不是这位佛罗伦萨名家缺乏敬意和虔诚,而是他的艺术所获得的力量使他不可能仅仅把艺术看作传达宗教故事含义的一种工具。他是要使用那种力量把画页改变为财富和奢侈的快活的展示。艺术的这种增加生活的美丽和可爱的作用,一直没有被完全遗忘。到了我们所谓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期,这种作用就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了。笔记: 一段总结。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再是单纯的宗教教育工具,而开始转向观察自然,发现生活中更加世俗的美。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3 - 14-01-11 13:35 (笔记)原文:要是认为对希腊和罗马艺术进行研究引起艺术再生或者“文艺复兴”,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几乎完全相反。布鲁内莱斯基周围的艺术家非常热切地盼望艺术复兴,所以他们就求助于自然,求助于科学,求助于古代的遗物,以便实现他们的一些新目标笔记: 文艺复兴并非一味沿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那种超越古代的期盼与当时的人文观念一起,为启蒙运动与科学建立了基石。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2 - 14-01-10 12:21 (笔记)原文:埃及人大画他们知道(knew)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大画他们看见(saw)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艺术家还懂得在画中表现他感觉(felt)到的东西。笔记: 精辟!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2 - 14-01-10 12:07 (笔记)原文:他们把艺术看成一种工具,可以提醒人们回忆过去黄金盛世的美德典范。笔记: 工具论,目的性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2 - 14-01-10 11:54 (笔记)原文:中世纪基督教的艺术就变成原始手法和精细手法稀奇古怪的混合。我们所曾看到的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希腊觉醒了的观察自然的能力,在公元后500年左右就又被投入到沉睡之中。艺术家不再用现实检验他们的公式。他们不再企图对怎样表现人体和怎样造成景深错觉做出新发现。然而过去的发现并没有丢失。希腊和罗马的艺术提供了一大批人物形象,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躬身的,还有倒下的。这些类型在讲述故事时都能派上用场,于是艺术家苦心临摹,并且根据不断更新的环境加以修改。但是当时的使用目的毕竟已是截然不同,所以画面上很少明显地暴露出它们有古典艺术的源头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记: 对中世纪艺术的抨击如此看来是不正确的。作者一再地强调了目的性,因而画风才会表现出这样的结果。(呆板,呆滞,毫无生气,似乎没有美感)所以中世纪的美术并不是一种倒退,虽然它没什么长进。它建立在希腊美学的观念上,但又与古埃及美术的目的一致,因而是个混合体。但整个过程是流动的,不是中世纪美术自己倒退造成断层。它的成长依然依赖于希腊艺术的土壤养分。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2 - 14-01-10 09:50 (笔记)原文:在战争、叛乱和入侵的大骚乱之中,往昔盛世的许多艺术秘诀无疑真的失传了。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全部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一技术失传。关键是那个时期的艺术家对希腊化时期那种单纯的技术精湛似乎已经不再心满意足,他们试图获致新的效果。笔记: 中世纪艺术并非一无是处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2 - 14-01-10 09:42 (笔记)原文:罗马人着眼于准确地表现全部细节和清楚地叙事,以使后方的人对战役的神奇有深刻印象,这就使艺术的性质颇有改变。艺术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和谐、优美和戏剧性的表现。罗马人是讲求实际的民族,对幻想的东西不人感兴趣。笔记: 罗马艺术特点二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2 - 14-01-10 09:41 (笔记)原文:艺术家设法成功地实现了既逼真又不平凡笔记: 非常有意思。不过这里我不明白希腊雕塑的无表情'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2 - 14-01-10 09:40 (笔记)原文:罗马人的典型作法是从希腊建筑中取其所好,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运用;他们在各个领域中都是这样做的。笔记: 罗马艺术的特点一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1 - 14-01-09 09:00 (笔记)原文: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埃及画家的方式跟我们大不相同。这大概跟他们的绘画必须为另一种目的服务有关系。当时最关紧要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艺术家的任务是要尽可能清楚、尽可能持久地把一切事物都保留下来,所以他们并不打算把自然描绘成从偶然碰上的角度看到的样子。笔记: 这一段揭示了埃及艺术特点的源泉。艺术的目的性决定了风格。 所以埃及艺术的特点是接近真实,没有特别的美化,而且非常形象,因而忽略透视。看清才是最重要的。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1 - 14-01-09 08:56 (笔记)原文:如果我们想理解美术发展史,那么有时想一想书画同源自有益处。笔记: 灵感源于生活。而表达生活的方式可以很不同却又如此相近。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1 - 14-01-09 08:55 (笔记)原文:如果说那些文明中的大多数作品,在我们看来都显得生疏而不自然,那么原因就在于它们要表达的那些观念之中笔记: 古人的艺术品是有寓意的,而且并非制作目的为美化,装饰。因而我们不能单纯欣赏它的美,或者评论它的怪异,因为他们被制作出来的的目的并非观赏。还是一个关于context的延伸吧。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1 - 14-01-09 08:52 (笔记)原文:一件东西难于制作不一定就能说明它是一件艺术品。不然,在玻璃瓶里制作航船模型的人就要跻身于最伟大的艺术家行列了。但是,部落人技术水平的这一表现应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要以为他们的东西看起来不顺眼就认为他们的手艺不过如此。与我们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从一开始便理解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笔记: 这是一个in context的角度去看待艺术。工艺固然让人敬服,但最重要是艺术家或匠人所赋予的那种理念。这似乎很符合美学中所提到的(普洛丁?)艺术家的心灵必须是美的,因为艺术品反应了艺术家所赋予其的灵魂。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1 - 14-01-09 08:48 (笔记)原文:我们还是不必远求就能想到类似的事情。国旗不能被看成一块颜色美观的布,不能由制作者随心所欲地径自更改;结婚戒指也不能被当作一件首饰,不是我们认为怎样适宜就怎样佩戴或调换。可是,即使在我们生活中已规定好的礼仪和习惯之中,也还是给趣味和技艺留下一定的选择和活动的余地。笔记: 论功能性与传统意义,然后才是趣味与美化装饰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1 - 14-01-09 08:47 (笔记)原文:我们还是不必远求就能想到类似的事情。国旗不能被看成一块颜色美观的布,不能由制作者随心所欲地径自更改;结婚戒指也不能被当作笔记: ...回应 2014-01-19 23:48 -
本书从建筑、绘画、雕塑的角度讨论的是人类艺术史,理清艺术发展的脉络,这是一本非常深入浅出的艺术鉴赏入门书籍,确实是经典之作。书中以大量经典的艺术作品为实例,探寻艺术风格的转换,人类鉴赏心理的更替,本书试图说明每一件作品与往昔的作品之间相同和差异,集成和发展。 本书使我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去品味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式、创作效果,感受艺术家赋予作品的细腻情感,提高了我内心深处的审美鉴赏能力。
2014-08-23 07:28 1人喜欢
-
鹤亭 (喜欢一个人能嗅到荷尔蒙的味道。)
佛教不仅通过给予艺术家新任务对中国艺术产生影响,它还带来了对待绘画的崭新态度,即十分尊重艺术家的成就,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欧洲,都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中国人最先不认为作画卑微下贱,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看待。东方的宗教教导说,没有比正确的参悟更加重要的了。2019-02-22 08:00
论坛 · · · · · ·
英文版 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 读后 | 来自莫天池 | 2019-01-26 | |
读到一半了~ ^_^ | 来自轻松熊 | 2019-01-16 | |
我是等不到降价了 | 来自恩底弥翁 | 4 回应 | 2019-01-15 |
412幅插图的torrent和网盘 | 来自WWVVV | 14 回应 | 2018-12-25 |
谁能借来看看?给押金。 | 来自翼精灵 | 2018-12-20 |
> 浏览更多话题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Phaidon Press版 1995-9-30 / 483人读过 / 有售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1999-11-01 / 2567人读过 / 有售
-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版 2001-2-1 / 898人读过 / 有售
- 广西美术出版社版 2014-1-31 / 442人读过 / 有售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各领域入门书籍推荐(科学松鼠会合力打造) (姬十三)
- 建筑成长书籍列表 (苏杭)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推荐书目 (晓行夜宿)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艺术的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17 有用 三七莲华 2014-11-17
一字一句认真读完,感觉获得了新生。觉得人类真是棒棒哒,有这样多了不起的人前仆后继地开拓创新,呕心沥血地磨练着自己让艺术这种观念的形式一步一步地突破旧有的疆域,有种谜之感动啊
22 有用 岺雲石 2015-06-12
确实如同作者所说,特别适合十五六岁的时候入门来读,不过现在读到也不算晚。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关于现代绘画的起源,结构、表现和形式的分别对应人物乃是:塞尚、梵·高和高更。
10 有用 Sarcophagus 2014-09-11
280元定价买不来精装也是无奈,好在装订和印色还行。学术价值无需多言,确实娓娓道来,不以大词吓人,直接请君入瓮,阅读体验极佳。绘画雕塑建筑之外艺术门类,或欧洲核心区外艺术流变,或相关社会背景,皆告欠缺,作者志不在此。作为审美教育入门效果很好。校勘小误个位数
116 有用 [已注销] 2010-08-01
世界上没有艺术,世界上只有艺术家。
11 有用 猪头妖怪 2013-06-23
我的艺术启蒙课;读此书前,我对大多数所谓的“现代艺术”都既不能理解也无从欣赏。读此书后,依然如此。但起码,现在的我已无需再为此而感到遗憾了。
0 有用 西西和 2019-02-24
20世纪以后西方绘画艺术的出路在东方。 难的是现在已经很难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家了。任何一方的文化都需要传承,练习,沉淀,交融更意味着打破,颠覆,重建。
0 有用 Violin 2019-02-22
非常非常非常棒的 西方美术史
0 有用 格致浅夏 2019-02-22
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家随着他们的杰作在作者笔下以时间顺序的方式娓娓道来。 人类历史上的串联-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 古埃及的侧身,正面象画法。 构图、色彩的进步,短缩法,透视法的应用。印象派后的颠覆,对原始主义,儿童想法的挖掘。 越到后面越是高潮,历史需要评判。 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的多才多艺,镜中的手稿,神秘的微笑。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和绘画成就卓越,却是不被理解的大师。 拉... 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家随着他们的杰作在作者笔下以时间顺序的方式娓娓道来。 人类历史上的串联-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 古埃及的侧身,正面象画法。 构图、色彩的进步,短缩法,透视法的应用。印象派后的颠覆,对原始主义,儿童想法的挖掘。 越到后面越是高潮,历史需要评判。 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的多才多艺,镜中的手稿,神秘的微笑。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和绘画成就卓越,却是不被理解的大师。 拉斐尔刻苦却卓越,也是善于社交的入世者。 (展开)
0 有用 王精 2019-02-21
很有用
0 有用 昵称都懒得起 2019-02-20
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