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erry Eagleton
出版社: New Left Books
副标题: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出版年: 1976
页数: 191
定价: GBP 4.95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902308923
出版社: New Left Books
副标题: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出版年: 1976
页数: 191
定价: GBP 4.95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902308923
Criticism and Ideology的创作者
· · · · · ·
-
特里·伊格尔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特里·伊格尔顿: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又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后任教于曼彻斯特大学、圣母大学。代表性著作有《批评与意识形态》《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文学理论导论》《美学意识形态》《文化的观念》《唯物主义》《论文化》等。
段吉方: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出版专著有《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文化唯物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范式与经验研究》等。
穆宝清: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艺术美学。近期著作有《贡布里希艺术美学思想研究》《社会学阐释与文学想象:齐格蒙特?鲍曼论后现代消费社会》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英国社会由于某些传统的从属结构(其中尤以宗教最为显著)的部分坍塌,以及由某些历史原因决定的其他方面(尤其是一种全面而成熟的社会学)的缺失所导致的意识形态真空亟须填补;而《细察》恰恰就是按照马修・阿诺德的传统在此任务上做出了尝试。它也如阿诺德一样,曾经一度既是“进步的”又是“保守的”一一对“现代主义”以及它的意识形态的新需求保持旺盛的警觉,但只能以一种可怜兮兮的过时的理想主义“方案”迎接它们:已被神秘化的英语历史的“有机共同体”与作为社会构成的精神内核的“大学英语学派”。恰恰在这里,《细察》的小资产阶级本质特性暴露无遗。因为如果那个清教徒似的、坚决墨守成规的传统(确实缺乏种革命的继承)才是唯一可能的力量,如果凭借其道德的斗志、知识的严谨和社会现实主义就可以“循序渐进”地重塑一种停滞不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形式主义的结构的话,那么同样,它也是一个屈从的、历史地剥夺了继承权的世系,退却到了怀旧的、属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手工艺的”形象,它既拥抱“现代主义”(《荒原》),又从“传统主义者”的视角对其深恶痛绝(《尤利西斯》)。 批评是有史可循的,而且并非只是批评实践的随机搭配而已;虽说文学是它的客体,却并非它的唯一出发点;批评的产生并不是针对文本的存在事实予以自发反击,而是与其阐释客体的有机结合。它有着自己相对自主的生命,自己的法则和结构;它形成了个内在的复杂体系,该体系与文学的体系交错而生,而非它的简单折射。它会基于某些特定条件而横空出世,然后又倏然消失。并非所有文学都需要批评横加阻拦;不过的确会有某些时刻,诗歌是必须加以解释的。在构建批评的历史时,我们不是要沿着一个直线寻找剥落的踪迹,历史的进程并不规则:批评的历史处于争议之中。我们首先要追寻的是该特殊历史“空间”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使得这一对象的出现成为可能并确定出它与其他因素的同步话语关系。批评的历史这门科学就是产生那些批评的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 批评意识形态的突变 -
威廉斯知识分子立场中先发制人的直觉窍门丝毫不比1968年他的理论进展更为明显。这一时期的工作被视为构成了他的创作的决定性阶段,正如从《文化与社会》到现代悲剧》代表了他早期文学批评写作最为重要的突破一样。在那个早期阶段,以诸如《阅读与批评》与《从易ト生到艾略特的戏剧》为特征,他被最恰当地描述为左派利维斯主义:在这一经受考验的时刻,威廉斯始终不得不寻找允许他将“实践的批评”和有机主义的社会状态扩展至完全意义的社会主义分析的某种语言风格。正是这项承担了“中间”时期工作的任务,才使“文化”的概念成为了文学分析和社会探究之间的重要媒介,而且威廉斯的事业也收获了他在社会主义方向上的尽管渐进但非常明确的构想。《现代悲剧》保留了《漫长的革命》所论述的西方社会革命的渐进主义意识形态,但同时在第三世界国家成为暴力叛乱开始的标志,“单一悲剧行为”的概念均被包含在这两部作品之中。此后,作为对西方社会民主主义和左派改良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危机的回应,威廉斯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揭示出与革命传统的关联,然而他在对待暴乱组织的态度上的有所保留和模棱两可,依然预示着“中间时期”渐进主义的一种局部的和暂时的超越。此时,比起他生涯中的任何其他阶段,威廉斯都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ー一一种逻辑上看似有连续性的演变,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他早期地位的挑战越来越强烈。《乡村与城市》,如果忽略掉它特殊的对乡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愤怒拒斥,这本著作蕴藏着与他早期作品所不同的政治世界。如果做完全的考察,这部作品一定是他最杰出的最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之一,而且远不是那种简单的考察的结果。但其中有一两点是要顺便加以说明的。如果有一种感觉认为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源自《文化和社会》的某种“翻译”的话,那么就会有另一种感觉认为这是对他的那些早期作品的批评性质询。《文化与社会》,像《从易生到艾略特的戏剧》一样,始终被这个不确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 批评意识形态的突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Criticism and Ideology"的人也喜欢 · · · · · ·
Criticism and Ideology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伊格尔顿到底说了什么?
我总感觉有两个伊格尔顿。 一个伊格尔顿写出了《人生的意义》,行文生动飘逸,缀满英国式幽默调侃。 还有一个伊格尔顿,他的简介是这样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著作包括:《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的作用》和《审美意识形态》等,有人...
(展开)

伯查尔:伊格尔顿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伊格尔顿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原载《国际社会主义》1982年夏季刊 〔英〕I.伯查尔 戴侃译(载《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第33-37页) 最近十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学批评领域内出现了相当多的作品。这些作品质量不一,一般来说,局限性很大。对历史作必要的简述,将...
(展开)

文本、意识形态与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Criticism and Ideology 的第三章 Towards a Science of the Text 的首段伊格尔顿即开明宗义地指出本章的要义即是探讨文本与意识形态及历史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说要理解本章的关键即在于厘清文本、意识形态及历史的特定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这也是本文主要的行文线索。 一... (展开)
段吉方:《批评与意识形态》与伊格尔顿前期文论研究的理论价值
原文出处:《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年 02 期 内容提要: 《批评与意识形态》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青年时期的代表性理论著作,像很多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者一样,伊格尔顿的“青年之作”尤其显示出了不凡的理论功底和哲学美学素养,为以后的文学批...
(展开)

一部意识形态角度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
《批评与意识形态》是特里·伊格尔顿的一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著作,面世于1976年,也正是西方左派文化发展的时期。 在译后记中,译者段吉方老师概要总结了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的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
(展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历史文化
读这本书之前,我想到的是东西方、或者所谓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阵营、或左中右的意识形态;读了一部分之后,联想到现在网上很多人批某某小说“三观不正”。 作者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2019年出版的《勃朗特姐妹》也是他的作品,原著名字...
(展开)

作为工具的文学,和作为主角的文学批评
虽然说是一本新书——北京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实际上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76年,正如作者在导言上回忆(导言写于2006年都柏林),作者也没有想到,这本书是在一个深刻历史变迁的巅峰时期首次出版。 简单来说,这本书出道即巅峰,那个年代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法国学生运动方兴...
(展开)

时间打不垮的才是经典
《批评与意识形态》的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导言里说,他没有料到“是在一个深刻历史变迁的巅峰时刻首次出版”,这个首次出版的时间指的是1976年。之后是在2006年,作者写下了上面那句话,直到2021年的今天,那句话、或者说是整本书都还在体现着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种种。 关于经典...
(展开)

读《批评与意识形态》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17ZDA269)的阶段性成果。平时我们所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般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应用于中国实践的产物。这本书则是一位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出版社 (2021)8.3分 97人读过
-
Verso (2006)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马克思相关 (Golgotha)
- 特里·伊格尔顿 (金声)
- 伊格尔顿的著作 (日光军)
- literary criticism (Blair咻)
- 伊格尔顿 (kelef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Criticism and Ideology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Panda 2016-09-13 23:36:28
伊格尔顿建立其文本科学最重要也最系统的一本书竟然一直没有翻译。
0 有用 小四不象 2014-03-16 03:06:53
Ideology is not deciding everything,"the truth of the text is the practice of its relation to ideology, and in terms of that to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