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作者简介 · · · · · ·
丹尼尔 L. 施瓦茨(Daniel L. Schwartz)
学习科学权专家。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Nomellini & Olivier”教育科技讲席教授。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认知与学习博士。
施瓦茨教授在学习科学基础理论与创新教学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重大成就,至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60余篇。他先后指导的20余位博士及博士后,大多进入美国高校就任教授,或成功创办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教育企业。
在斯坦福大学指导研究生的同时,施瓦茨教授先后开设了18门学习理论和学习科学相关课程。其中受欢迎的是“核心学习机制”课程,囊括各类适用范围广泛且对学习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吸引了不同背景的学生,如律师、物理学家、工程师、商业管理者、教师、教育科技工作者等。由于该课程供不应求,施瓦茨教授及其团队基于课程内容撰写了本书,满足更广大读者对学习的强烈兴趣。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们常常认为专家能够取得不凡的成就,依靠的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然而事实上,一代宗师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不过是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日积月累的精修勤练上,正可谓“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插图]。因此我们认为,天赋对一个人的影响无论大小,与后天努力的影响相比,都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Ericsson et al.,1993)。如果今后再听到“哎,我就是天赋不够……”之类的言论,你可以积极地帮对方换一种心态:“我只是目前还练习得不够,不足以成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D 精修勤练Deliberate Practice——专家的 -
精修勤练难就难在它需要人们暂时告别自己擅长的事物,因此练习过程往往会失去它所带来的愉悦和享受。人们要能从思想上明白这样做的意义,能从心理上接受这样的落差。例如,“我喜欢的是打篮球,为啥要让我练折返跑!”“我想画田园美景,为啥让我练习画鸡蛋!”“我想看美剧不带字幕,为啥让我背单词!”因此学习者很有可能面临两种结局:要么想方设法在精修练习中偷奸耍滑、躲避难点,要么就是热情耗尽、撂挑子不干。 另一个容易出现的问题与舒适区这一概念有关。人们很可能在专长发展初见成效的时候安于现状、不再成长。例如,一名交互设计师非常擅长设计手机移动端的应用,但是如果项目涉及电脑或是浏览器环境,他就会拒绝整个设计任务。再如学英语的孩子,好不容易把一篇课文中的单词都记住,甚至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就开始偷懒,把书撂在一边跑去打游戏了。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人们常不由自主地驻足不前,因为接受新的挑战意味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也就会暴露出不足和弱点,尽管这些不足和弱点可能只是暂时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Ⅴ.运用精修勤练容易出现的问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學習的26種方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學習的26種方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逆向管理 7.6
-
- 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 8.6
-
- 聪明教学7原理 9.0
-
- 语言学的邀请 8.8
-
- 忧郁的热带 9.1
-
- 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 9.2
-
- 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 8.9
-
-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9.2
-
-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 9.1
學習的26種方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9 条 )


「育人者」应该人手一册的工具书
我这代应试教育出来的小孩,说到“学习”,几乎就在说“自学”;说到“学习方法”,几乎就是“自习法”。 其背后隐含的意思是:学习的动力和方法,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学不好,那是你自己天赋不够或者不够努力。 在看到本书时,我也有如此误解: 这是一本教你提高自学效率的书...
(展开)

你以为学校复课就万事大吉?掌握科学学习,就不会担心孩子在家没有高效率
对于孩子来说,或许2020年是他们难以忘怀的“史上最长寒假”,但对于孩子家长来说,无数老母亲哭诉:这特么比上学还累啊!以往只需要下班以后监督孩子写作业,上课则是在学校交给老师。 现在则是: 上班以后也提心吊胆的一会儿一个电话担心孩子不去上网课,恨不得(或干脆)在...
(展开)


各种(老外)学霸高手实践版本的学习书,都是鸡零狗碎絮絮叨叨的。大部头的科研厚书成体系的深钻,却只在作者那一个角度、且不接地气。谁将两者结合?
一,地铁图 学习类的各层面书籍很多了,本来不想再买;再者,看到这目录的零碎的26种方法,可以说大部分我都看题目知道他要说什么主题、用什么资料了。但是还是买了,因为他的地铁图: 作者用6大板块(颜色)作为第一级,用8条车线作为第二级别,用26个站点(法则)作为第三级...
(展开)

自己随意记录一下26条
1、运用类比更能掌握规律,但需要注意负迁移的错误;2、共同设立规范,增强身份认同;3、对比组合可以辨别关键信息,提升学习精度(对设计ab测很有用);4、刻意练习,勤用组块化和知识重组两种认知原理促进学习;5、详细阐述去记忆陈述性信息(尤其注意认知负荷,个人感觉践行...
(展开)

说一说怎么使用这本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看完了,混用书中的一些方法,来说说这本书怎么读。记住,这本书不要按目录读。 很明显,这本书是按照二十六个英文字母的排序做了目录。这背后有一些是牵强附会,有一些却是正中标的。 我认为这本书正确的阅读顺序应该如下: Q以问题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两个基本的工具:a... (展开)> 更多书评 3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7.8分 749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16)9.4分 1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學習的26種方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一一 2019-05-27 11:08:32
把耳熟能详的事分析个所以然来,厉害!
0 有用 eille(豆芽) 2024-11-27 17:38:27 上海
不能再高了,就这样吧……也算整合了点信息
0 有用 hhhhhhh 2024-11-22 19:13:24 内蒙古
科学地学习效率更高。我有电子板,某鱼嗖用户名:咕叽咕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