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明清社会史论》,550千字,是何炳棣著作集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何炳棣先生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先生运用明清两代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进士及举贡四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何炳棣先生善用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与困惑,深入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本书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之研究影响深远,在历史学界的地位迄今屹立不倒。 本书资料详实,论证严密,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译者徐泓先生,历任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吴大学等教授,亦是治明史专家,翻译专业准确而顺达。尤其难得的是,徐...
《明清社会史论》,550千字,是何炳棣著作集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何炳棣先生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先生运用明清两代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进士及举贡四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何炳棣先生善用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与困惑,深入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本书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之研究影响深远,在历史学界的地位迄今屹立不倒。 本书资料详实,论证严密,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译者徐泓先生,历任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吴大学等教授,亦是治明史专家,翻译专业准确而顺达。尤其难得的是,徐泓先生翻译的同时添加了长达万言的译者注,详列并评介过去几十年间涉及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的各种文字的专著与论文,对于广大读者理解原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价值。
明清社会史论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徐泓,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文学硕士及博士。现任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及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厦门大学终身讲座教授,明代研究会(台湾) 常务监事。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艺术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兼人文学部创设学部部长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署理院长,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及系主任、教务长及代理...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徐泓,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文学硕士及博士。现任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及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厦门大学终身讲座教授,明代研究会(台湾) 常务监事。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艺术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兼人文学部创设学部部长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署理院长,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及系主任、教务长及代理校长及明代研究会理事长。教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已发表明清盐政与盐业、明清社会风气、明代婚姻与家庭、明初国内大移民、明代城市、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及明清史学相关学术论著八十馀种、学术评论三十馀篇。
目录 · · · · · ·
原著第二版自序
原著初版自序
译者序: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会史论》
前言
第一章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分层化
第一节 基本反论
第二节 社会分层化
第三节 教育与财富同为决定社会地位之主要因素
第二章 社会身份制度的流动性
第一节 法理上缺乏对社会流动的有效阻碍
第二节 明代特殊身份进士的统计
第三节 社会文学所见身份制度的流动性
第四节 社会为儒家意识形态所渗透
第三章 向上流动:进入仕途
第一节 史料的简要评述
第二节 统计分析
第四章 向下流动
第一节 抽样的家谱记录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三节 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
第四节 有限度的荫叙
第五节 财富的减少
第六节 家庭制度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第一节 科举与官学
第二节 社学与私立书院
第三节 帮助举子应试的社区援助机制
第四节 宗族制度
第五节 出版印刷
第六节 战争与社会动乱
第七节 人口与经济因素
……
第六章 科举的成功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
第七章 概括与结论
附录 社会流动的案例选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明清社会史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明清社会史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科举与社会流动:传统中国的成功之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初知何炳棣先生,是在本科时有人推荐何先生的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读史阅世六十年》,说是有志于史学研究者的励志和入门级经典读物。确实,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了史学研究的魅力,坚定了投身史学研究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让我得以了解何炳棣先生的生平以及治学旨趣... (展开)
social mobility from Ming to Qing
>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ACLS Humanities E-Book (2008)9.4分 56人读过
-
聯經出版公司 (2013)9.5分 477人读过
-
Columbia Univ Pr (1980)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平凡社 (199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豆瓣阅读会员可免费读的好书 (你老公我不怕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明清社会史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琉璃仙人 2020-03-15 16:23:00
非常完备的明清科举制度与社会阶层流动分析。这不仅仅关乎《红楼梦》《儒林外史》里的那些事,更可用以关照当下。仍被儒家意识形态笼罩的当代中国知识精英阶层,一直在焦虑地发问“清北双博士的孩子为啥考不上211?” 都可以来读读这本书。学习-考试-成为知识精英-提升社会地位的流动链条中,没有任何制度可以保证知识精英家庭的后代向下流动,而大概率上必定会向下流动。还有许多有趣又颠覆认知结论:比如多子多福大概率会... 非常完备的明清科举制度与社会阶层流动分析。这不仅仅关乎《红楼梦》《儒林外史》里的那些事,更可用以关照当下。仍被儒家意识形态笼罩的当代中国知识精英阶层,一直在焦虑地发问“清北双博士的孩子为啥考不上211?” 都可以来读读这本书。学习-考试-成为知识精英-提升社会地位的流动链条中,没有任何制度可以保证知识精英家庭的后代向下流动,而大概率上必定会向下流动。还有许多有趣又颠覆认知结论:比如多子多福大概率会搞垮家大业大,因为中国没有长子继承制;再比如朝廷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和底层向上攀升的需求,生员名额放水,但进士名额严控,可现在本科文凭烂大街,而985/常青藤名额只减不增如出一辙。 (展开)
2 有用 因幡不白兔 2022-07-26 18:11:42
本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早已耳闻,但是听说本书是通过计量的方法来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流动,因此一直有着畏难心理。但实际读来,作者文笔通畅,视野开阔,读完后颇有神清气爽之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主要是利用明清近士登科录中的12000多个案例,辅以清代最后几百年的20种举人与贡生的名簿同年齿录,再补充长江下游为主的三种生员题名录,对科举举业造成的社会流动进行统计分析,以及这种社会流动在时间和区域上的差异。除了... 本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早已耳闻,但是听说本书是通过计量的方法来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流动,因此一直有着畏难心理。但实际读来,作者文笔通畅,视野开阔,读完后颇有神清气爽之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主要是利用明清近士登科录中的12000多个案例,辅以清代最后几百年的20种举人与贡生的名簿同年齿录,再补充长江下游为主的三种生员题名录,对科举举业造成的社会流动进行统计分析,以及这种社会流动在时间和区域上的差异。除了系统性的统计数据以外,本书还运用大量族谱、县志、传记、小说等,对当时的社会流动及造成这种社会流动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因素有一个具体的印象。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在整个明清社会,身份制度是流动的,有弹性的,没有阻止个人和家庭改变社会身份地位的有效法律与社会的障碍。 (展开)
40 有用 文在兹 2019-12-09 15:40:11
大自信,大题目,大手笔。
29 有用 优雅骑士 2021-02-24 15:40:00
何先生大量运用明清进士登科录等材料,将史料与统计方法相结合,探讨科举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流动问题。何先生经量化统计后指出,明初平民的向上流动机会占有相当惊人的比例,即便清代后期纳捐制度的盛行使得平民向上流动机会大减,但整体而言,各种制度与非制度化的渠道都在鼓励寒门向上流动。与之对应的则是大量高地位家庭难以持续延续其成功与家业,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几乎没有制度化的机制,阻止高地位家庭长期向下流动,其中均分遗... 何先生大量运用明清进士登科录等材料,将史料与统计方法相结合,探讨科举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流动问题。何先生经量化统计后指出,明初平民的向上流动机会占有相当惊人的比例,即便清代后期纳捐制度的盛行使得平民向上流动机会大减,但整体而言,各种制度与非制度化的渠道都在鼓励寒门向上流动。与之对应的则是大量高地位家庭难以持续延续其成功与家业,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几乎没有制度化的机制,阻止高地位家庭长期向下流动,其中均分遗产可能是最有力的因素。除了纵向垂直的上下流动外,何先生还讨论了士农工商、军民匠灶横向流动,认为不同职业之间的社会区隔是模糊的,身份制度也充满了流动性与弹性,并没有阻止个人与家庭改变身份地位的法律与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何先生对于明清时期精英的社会流动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科举则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展开)
0 有用 细数岁月 2021-04-01 15:10:53
逻辑清晰,论据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