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论抑郁、发展与死亡
原作名: Helplessness:On Development,Depression and death
译者: 李倩
出版年: 2020-7-1
页数: 254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ISBN: 9787300281674
内容简介 · · · · · ·
熟悉塞利格曼的读者能从这本经典中汲取新的养分,不熟悉他的读者更能大快朵颐。
——《今日心理学》
Psychology Today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感冒,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塞利格曼如是写道。但导致抑郁、焦虑和失败的痛苦情绪不会“凭空出现”。相反,正如塞利格曼论证的那样,这些普遍的精神障碍往往源于个体习得、强化与合理化的一种无助感。
这本经典之作结合实验与案例,揭示了悲观、屈服、童年挫折、决策恐惧、动机丧失乃至猝死背后的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在书中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抑郁的成人和儿童均可以“忘却”自身的无助,在一定程度上重获人生的控制权。
本书为塞利格曼的成名作,集中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的生命关怀使命。
习得性无助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马丁·塞利格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1998),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积极心理学中心主任,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2002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学评论》(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将其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塞利格曼的作品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读者文摘》《今日美国》以及许多其他热门报刊的头版上都有报道,并被翻译成超过45种语言,如中译本中的《教出乐观的孩子》《持续的幸福》《真实的幸福》等,这些书都已成为国内的超级畅销书。他还在许多电视和广播节目中担任心理科学及其实践的发言人,开设有教育、暴力、幸福和心理治疗等广泛主题的专栏,并经常在全球范围内向教育工作者、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以及公众发表演讲。
塞利格曼获得过众多重量级荣誉,包括APA心理学杰出终...
马丁·塞利格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1998),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积极心理学中心主任,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2002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学评论》(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将其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塞利格曼的作品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读者文摘》《今日美国》以及许多其他热门报刊的头版上都有报道,并被翻译成超过45种语言,如中译本中的《教出乐观的孩子》《持续的幸福》《真实的幸福》等,这些书都已成为国内的超级畅销书。他还在许多电视和广播节目中担任心理科学及其实践的发言人,开设有教育、暴力、幸福和心理治疗等广泛主题的专栏,并经常在全球范围内向教育工作者、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以及公众发表演讲。
塞利格曼获得过众多重量级荣誉,包括APA心理学杰出终身贡献奖(APA最高奖,2017)、唐奖心理学终身成就奖(2014)、APA杰出科学贡献奖(2006)等。
目录 · · · · · ·
序
第一章 概述
抑郁
金牌女孩
焦虑与不可预测性
童年挫折
心因性猝死
第二章 可控性
自主反应
反应独立与反应关联
第三章 实验研究
无助削弱触发反应的动机
无助破坏学习能力
无助引发情绪障碍
第四章 理论:治疗与免疫
理论陈述
预防与治疗
无助的限度
替代学说
无助的生理研究
第五章 抑郁
抑郁的类型
抑郁的习得性无助模型
总结
第六章 焦虑与不可预测性
不可预测性的定义
焦虑与安全信号假说
不可预测性与监测恐惧情绪
胃溃疡
对可预测性的偏好
可预测性与可控性的关系
系统脱敏与不可控性
结论
第七章 情感发展与教育
发展之舞
母爱剥夺
童年期、青少年期的可预测性与可控性
第八章 死亡
动物无助致死
人类无助致死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认为动机和情感比认知更为可塑,更易受环境影响。我不再认同高强度的针对性训练能将儿童的智商提高20分,或是提前3个月让他开口说话,又或者像莫扎特那样5岁谱出钢琴奏鸣曲。但与此同时,我深信环境中的一些关联性能让儿童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相信自己是无助的。而另一些关联性则能让他发现反应有效,相信自己能掌控自己的那片小天地。只要儿童自认无助,不论智商高低,他都会表现得傻头傻脑。只要儿童自认无助,不论他具有怎样的音乐天赋,都不可能写出钢琴曲。相对地,如果儿童认为自己有把握、有控制能力,他可能会比缺乏这种信念、徒有天赋的同龄人表现得更出色。而最为重要的是,正是以往经历过的可控与不可控事件,决定了一个人是容易感到无助还是容易感到一切尽在掌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 情感发展与教育 -
德韦克将他们分成“一帆风顺”(SO)和“归因再训练”(AR)两个治疗小组,接受为期25日的特殊训练。SO组做的数学题尽是他们能够解开的,研究人员对习题精挑细选以回避或掩盖他们的失败。AR组做的也是同样简单的数学题,但每隔两天他们会尝试做些超纲的题。他们解不出来时,研究人员会说:“时间到了。你没做完。要解三道题,你只解开两道,还需努力。”换言之,研究人员是在训练他们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训练结束后,两组被试均收到新的数学题以测试他们失败时的反应。SO组失败后再度自暴自弃起来。AR组则与之形成鮮明对比,他们失败后并不气馁,甚至还从中吸取教训更上层楼,考前焦虑也有所缓解。 这个实验意义重大,它表明即便是在相当棘手的情况下,学业受挫所导致的无助感也是可逆的。关键是要训练学生将失败归咎于努力不足,用这种归因方式替代孩子以为自己束手无策的无助信念。而另一种用不断成功来回避失败的办法,只会雪上加霜,令孩子愈发无助。为扭转学业上的无助感,必须让孩子经历一些失败,从中建立起应对之策。 缺乏应对失败的经验不仅能让小学生产生无助感,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在所难免。如果一个年轻人没有应对焦虑和挫折的经验从未克服过失败,等到不得不面对失败、乏味和挫折时,他将束手无策。一帆风顺、备受溺爱的孩子在首次遭遇挫败时终将变得无助。一如之前介绍过的那位“金牌女孩”,进入大学后她不能再像高中时那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快便一蹶不振。 每年都有一些大三大四的全优生,选择来我的实验室做研究。我每年都要提醒他们,实验室里的工作不像他们想得那么有趣:你得一周七天连轴转上好几个月,没完没了地盯着那些枯燥的数据,还得面对实验进展到一半设备出故障的惨剧。每年都有一半学生半途而废,他们并非不够聪慧或是缺乏想象力。他们真正缺乏的是研究意识。他们的学术观还停留在“芝麻街”似的少儿教育水平,与高校的要求相去甚远:“不精彩、不刺激、没趣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童年期、青少年期的可预测性与可控性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习得性无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习得性无助"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重新认识焦虑 9.1
-
- 认知心理学 (第三版) 9.2
-
-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Ⅱ 9.0
-
- 龚自珍诗文选 9.1
-
- 家庭治疗 8.9
-
-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 9.0
-
- 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8.8
-
- 生理心理学(全彩第九版) 8.8
-
- 人性火花 8.8
习得性无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习得性无助》读后记

避免习得性无助总结(P47)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建立结果可控的预期:在各种社会场景下建立行为与结果的正相关性(即多积累付出努力后取得成功的经历),有了正向的预期后,即使以后遇到无力改变的困境,也不至于立刻陷入无助的心态; 2. 避免无助泛化:总有一些社会情景(A、B),我们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会改变结果。... (展开)>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如何看待人对控制感的追求?如何处理坚定的意志与... | 来自上古天真 | 2021-05-06 19:56:2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W.H.Freeman & Co Ltd (1975)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W.H. Freeman & Company (1992)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心理学】 (爱玛·包法利)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生物心理学 (vincentvv)
- 阶梯阅读书目第一期 (白宇极)
- 想象乌托邦 (Kdropinstan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习得性无助的评论:
feed: rss 2.0
41 有用 巴顿将你军 2021-01-28 19:27:50
这是一本专业心理学书籍,里边有非常多的心理实验,专业术语,没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很难读进去,相信多数人是冲着“习得性无助”来买的,想读下去就得接受“浅尝辄止”的现实。不过如果能读进去应该收获颇丰,这本书不仅告诉你是什么,还会告诉你为什么。
2 有用 小腊梅 2023-06-20 16:20:43 浙江
应该从第五章开始读的;前四章都在讲实验,翻译过来的语言又很难理解实验的专业术语。第五章强调了可控强化的概念,这是使得无助脱敏的有效方法。我想到了陈嘉映目的寓居于行动之中的说法;也看到了时间进程可以缓解无助和抑郁的希望。想到闺蜜催促我返京,去读她买来的《看看我有多爱你》的绘本,力图治愈我儿时的无助和委屈。咨询师一再强调我是有能力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从而逐渐摆脱那些委屈和不安。对于反应性抑郁,看起来我... 应该从第五章开始读的;前四章都在讲实验,翻译过来的语言又很难理解实验的专业术语。第五章强调了可控强化的概念,这是使得无助脱敏的有效方法。我想到了陈嘉映目的寓居于行动之中的说法;也看到了时间进程可以缓解无助和抑郁的希望。想到闺蜜催促我返京,去读她买来的《看看我有多爱你》的绘本,力图治愈我儿时的无助和委屈。咨询师一再强调我是有能力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从而逐渐摆脱那些委屈和不安。对于反应性抑郁,看起来我们还是有很多应对方法的。 (展开)
14 有用 老泰瑞 2021-07-17 17:37:34
塞利格曼的观点脱胎于行为心理学,现在看还是有缺陷的,观测的变量维度都比较单一,对习得性无助、抑郁、焦虑的探究还需继续深入。结尾的结论也太经验主义,甚至有误(习得性无助易导致胃溃疡发生是什么鬼)。但他毕竟开了先河,前半段的精神分析以及之后的儿童教育发展理论,还是很有道理的。
23 有用 横格鹅 2022-02-22 18:49:00
看过这本书后,发现自己离开家来到杭州后逐渐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掌控感,这一次的离家是自救啊
11 有用 Αλκιμβιαδης 2021-12-21 16:23:49
人类的本性便是追求控制感。这种对控制感的追求在福柯那里便是追求主体性的自我技术。在存在主义那里便是创造自己的价值。回到最草根的层面,一个人,能够靠自己能力遂愿,便是快乐和健康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