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娜塔莎·沃丁,德语作家,德俄翻译家。苏联强制劳工之女。1945年生于德国战后“流人营”,母亲自杀后,被一所天主教女孩收养所收养。从语言学校毕业后,从事俄语翻译并暂住在莫斯科。1983年,她的第一部小说《玻璃之城》问世,后又相继出版了《我曾活过》《婚姻》以及《黑夜中的兄弟姐妹》《暗影中的人》。曾获黑塞奖、格林兄弟奖以及沙米索奖。
因《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书,娜塔莎·沃丁被授予莱比锡图书奖、德布林奖。目前生活在柏林和梅克伦堡。
译者
祁沁雯,德籍华人,德国卡塞尔大学教育学和日耳曼学双专业硕士。曾任德国哥廷根大学驻华代表,从事中德高校交流工作近十年,现就职于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业余爱好旅游、观影及译书。已出版译作《海德格尔与妻书》(2016)、《奥斯维辛的摄影师》(2018)。
目录 · · · · · ·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人也喜欢 · · · · · ·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3 条 )
论坛 · · · · · ·
一些问题 | 来自On the road. | 1 回应 | 2024-07-16 11:40:28 |
我找到了年轻时瓦伦蒂娜 伊瓦申科的照片!康斯坦丁... | 来自董董Mercurio | 3 回应 | 2024-05-15 02:30:13 |
推算《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全家被分散”的关键时... | 来自董董Mercurio | 2024-02-21 21:49:48 | |
为什么书中配的家族树状图出现一位书中未提过的特... | 来自Rea🚀 | 3 回应 | 2024-02-16 23:11:56 |
让作者父母逃离魔爪的“克拉科夫”之谜与猜测 | 来自董董Mercurio | 2024-02-16 15:24:2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Rowohlt Buchverlag (2017)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201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
菓子文化 (2023)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女性文学--温存柔韧,细腻内敛,生猛冷峻 (墨梓)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评论:
feed: rss 2.0
15 有用 乔峰 2022-03-05 13:31:03
不是命运让你颠沛流离,是那些发动战争的人让你失去民族、家园和作为人的尊严。
383 有用 米粉队长 2021-03-04 00:17:11
“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投河?”
24 有用 Trarbach 2021-04-13 23:39:11
第一部让我想起自己对HS的追寻,许多细节会心一击;后半部……最恐怖的部分竟然在战争结束以后,那是人类头脑无法想象的地狱。
26 有用 示播列 2021-03-30 09:08:44
祁沁雯的译笔真不错。
48 有用 新星出版社 2021-03-09 14:14:23
堪与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一个人的颠沛流离,一代人的东欧灾难纪实。俄国革命、乌克兰大饥荒、“二战”、战后遣返……揭开历史伤疤,首次聚焦被遮蔽的群体——1200万东方劳工。德语版《巨流河》,莱比锡图书奖、德布林奖获奖作品!
0 有用 水墨画与篝火 2024-11-06 14:07:00 北京
从宏观的二战史诗,错综复杂的家族谱到逐渐细致入微地描写每个个体——莉迪亚、母亲和我。由此揭开了作者童年的真相。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悬疑小说,可它居然是纪实文学,就挺悲哀的。
0 有用 1Helium 2024-11-05 23:56:03 江苏
唉,二十世纪都是怎样的人间炼狱
0 有用 慕子李 2024-11-05 22:55:18 安徽
2024.11.05 混沌的二十世纪。
0 有用 twinsyy 2024-11-04 21:40:36 上海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她,短短的一生都生活在恐惧、动荡、颠沛流离、困苦、或炮火或白色恐怖或非人的纳粹控制的生活里;她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的母亲和弟弟,那是她一生最大的精神寄托,而战争毁了她的一生。她的大女儿寻遍了她的家族历史,她的母亲、姐姐、弟弟们,都有了人生答案,而她,追寻到最后,也依然是茫然的。也许,生于那个年代的马里乌波尔,便是一切的答案了
0 有用 知恩日记本 2024-11-04 13:50:55 广东
在作家不断寻找故亲的路途中,我与她一同渴望见到我们真正存在过的血亲,那些被国家、政治和历史搁置的缝隙里,我们的家族将被永远的遗忘。不,是无数的人失散于此。所以,当母亲的声音最后响起时,我不禁发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投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