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提到中式料理,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东坡肉、烤乳猪、糖醋排骨……其实古人对猪肉兴致缺缺,却常吃生鱼,猪成为主菜是女真文化使然。狗肉名列八珍,周朝天子必吃,为何唐朝之后吃狗肉会沦为不文明行为?还有,诸葛亮、苏东坡住四川却吃不到川菜,杨贵妃也不可能吃过番茄炒蛋?筷子直摆,不是汉人而是胡人的规矩。今天吃货的饕餮之享,居然与“五胡乱华”、宋朝积弱、清兵入关的历史难解难分……
本书以中国的历史演进为主轴,以中国菜肴为主角,带你探索中华饮食背后的渊源,透过一道道菜肴品读一个朝代的经济、科技、农业发展程度与文化成就,用通俗的笔调展现了在时代变换、王朝更替、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中,中华文化的重组与演变。
【编辑推荐】
1. 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众多有趣的冷知识。
一个真正的吃货,不仅要好吃,还要懂吃。中国菜你从小吃到大,它的身世却往往令你意想不到!本书通过考察日常食用...
提到中式料理,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东坡肉、烤乳猪、糖醋排骨……其实古人对猪肉兴致缺缺,却常吃生鱼,猪成为主菜是女真文化使然。狗肉名列八珍,周朝天子必吃,为何唐朝之后吃狗肉会沦为不文明行为?还有,诸葛亮、苏东坡住四川却吃不到川菜,杨贵妃也不可能吃过番茄炒蛋?筷子直摆,不是汉人而是胡人的规矩。今天吃货的饕餮之享,居然与“五胡乱华”、宋朝积弱、清兵入关的历史难解难分……
本书以中国的历史演进为主轴,以中国菜肴为主角,带你探索中华饮食背后的渊源,透过一道道菜肴品读一个朝代的经济、科技、农业发展程度与文化成就,用通俗的笔调展现了在时代变换、王朝更替、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中,中华文化的重组与演变。
【编辑推荐】
1. 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众多有趣的冷知识。
一个真正的吃货,不仅要好吃,还要懂吃。中国菜你从小吃到大,它的身世却往往令你意想不到!本书通过考察日常食用的菜肴背后的来龙去脉,带你探索舌尖上的中国史。
▶周朝已经有了筷子,但吃饭却是用手抓。
▶狗肉曾经是天子御膳,为何会变得遭人嫌弃?
▶如今吃饭筷子不能横放,为何古代的习惯却全然相反?
▶宋朝人认为猪肉不上台面,唐朝人习惯吃生鱼。
2. 纵览3000年,一部真正的中国饮食史。
作者不仅查考古今中外多方面文献,而且通过出土文物、实地调查、亲身制作等途径深入辨析,为你还原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赋予本书足够的严谨性和知识性。
▶汉朝之前,小米才是细粮,小麦反而是粗粮。
▶发面馒头出现在魏晋,让北方普及了面食。
▶吃长寿面的习俗,也许在唐朝就有了。
▶今日中餐的头号烹饪方法“炒”,在宋代才出现。
3. 古今中外多重视角,海外华人学者的独特观察。
本书作者是一位热爱美食的上海爷叔,又旅居日本、美国二十余年,从事比较文化研究,其切入点更为独到,也更能敏锐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价值,发现中华料理的流变。
▶芝麻烧饼是张骞通西域后引进的异国食品。
▶日本料理与宋代饮食尤其相似。
▶乌冬面其实是中国传到日本的。
▶直到清朝后期,辣椒才来到四川和湖南的餐桌。
餐桌上的中国史的创作者
· · · · · ·
-
张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张竞,1953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85年赴日留学。1991年于东京大学取得比较文学比较文化专业博士学位。历任日本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副教授、明治大学法学部教授。2007年—2009年任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任明治大学国际日本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东亚文化交流史、文化史。
目录 · · · · · ·
序章 变化中的中国味觉
第一章 从孔子的餐桌说起(春秋战国时代)
1. 两千五百年前的主食
2. 孔子餐桌上的菜肴
3. 受时代限制的烹饪方法
4. 神享用的供品与人品尝的菜肴
5. 孔子时代的餐桌礼仪
第二章“粉磨登场”话面食(汉代)
1. 颗粒状食用的麦子
2. 与西域的交往及面食之东渐
3. 汉代饮食生活的林林总总
4. 面食的奇迹——饺子的那些事
第三章 餐桌上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六朝时代)
1.“胡饼”的变迁
2. 面食登上主食的宝座
3. 游牧民族带来的菜肴
第四章 丝绸之路带来的食文化交流(隋唐时代)
1. 食狗肉风俗的变迁
2. 丝绸之路传来的调味品
3. 西域传来的食物
第五章 宋朝文人阶层的味觉追求(宋代)
1. 猪肉为何被打入冷宫
2. 近似日本料理的宋代菜肴
3. 文人趣味与味觉
第六章 大帝国餐桌上的箸与匙(宋元时代)
1. 筷子为何是纵向摆放的?
2. 餐桌上的箸与匙
3. 元代的餐饮和烹饪方法
4. 春卷的前世今生
第七章 味觉大革命的时代(明清时代)
1. 珍馐是如何被发现的
2. 味觉革命——辣椒传入中国的过程
3. 不断进化的中餐
结 语
引用文献
译者参考文献
解说 黄粱美梦后的清醒
译后记 《餐桌上的中国史》翻译有感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些我们熟知的“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翻阅历代的烹饪书,《调鼎集》里所列举的菜肴,与20世纪的“中国菜”最接近,连“冷盘”“热炒”“点心”等用词也与近代以后的用词一致。不过《调鼎集》的编撰年代不太清楚,一般认为此书收集了乾隆年间至清末的大量菜谱。同样是乾隆年间编撰的袁枚的《随园食单》,内容没有《调鼎集》那样详细,但所提到的烹饪方式与近代的菜肴非常接近,在这点上两本书是相同的。明代的烹饪书不多,无从比较,仅从《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看,元代的中国菜与近代的有明显的区别。这本书上记录的菜肴现在已不大食用。令人惊讶的是,近代菜肴中主要的烹饪方法之一“炒”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从这样的情况看,你我熟悉的中国菜,可能产生于明代以后。当然,明代以后变化仍然在持续,特别是酱油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以后,酱油代替酱成为调味品的主角,是相当值得注意的变化。 ◇香港饮食文化的“北上”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后,香港菜肴大举进入内地。从那时开始,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几种基本菜肴,都从餐馆的菜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新的菜肴不断出现。即便是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调味品做的莱,味道、外观也与过去很大不同,香港菜流行起来比如,广东菜“白云猪手”用酱油的,而这种新的菜肴用的却是盐、砂糖、醋。 当然,这样的莱名以前在广东以外的地区是见不到的。 更有意思的是烹饪方法的变化。以往的烹饪方法主要有“炒”“爆”“炸”“煎”“煮”“蒸”等,其中“炒”是主要的方法。而现在炒的菜大幅度减少,代之以以前未曾见过的汉字所表达的新的烹饪方法。“煲”“焗”“灼”“焖”“x”,几乎都是新造的词,有些甚至是新造的汉字。当然,其词源都来自广东话。不仅是烹饪方法,材料、调味品的说法也多为广东方言。比如,“豆挺”是豆芽的茎,“甘笋”是胡萝卜,“绍菜”是白菜,“带子”是新鲜的贝类,“西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章 变化中的中国味觉 -
“生肉为脍”常现餐桌 菜肴依据烹任方法的不同,其食材的外形、味道会完全不同。那么,同样的食材,孔子时代的人们又是如何烹调食用的呢? 如前所述,《论语》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正如《汉书·东方朔传》中的“生肉为脍”的说法,脍就是将鱼或肉切细后蘸醋食用的菜肴,这与日本的刺身的吃法相同,是生吃的食物。 现代中国,除了极少一部分地区,基本上不吃生鱼和生肉。正式的中餐里没有生食的菜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日本料理店中刺身开始流行,只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新现象。)但春秋时代生食是十分平常的事,孔子也喜欢吃生肉片(脍)。《礼记》中记载,“脍”的调味品,春天用葱,秋天用芥末。吃生鹿肉则要用酱调味。为什么要生吃?现代人美味佳肴吃多了,于是绞尽脑汁,变着花样吃。红烧、水煮、清蒸、油炸、熏制、串烤都吃腻了,便会觉得刺身很鲜猛。但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想,看法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 在铁器发明之前,烧饭烧菜是件麻烦事。锅碗瓢盆都是陶器,除了煮、蒸以外,别无选择。最大的问题是陶器传热性不好,加热很费时间。在农忙期或战时,根本不可能有此雅兴。 肉也好,鱼也好,切细生吃简单可行,开始时是不得已而为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从孔子的餐桌说起(春秋战国时代)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餐桌上的中国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餐桌上的中国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餐桌上的中国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源流演变,非常不错的中国餐桌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喜欢这种考据食物源流和演变的书,读毕收获颇多,唯一可惜的还是不够细,若能再深入考据一些,定会更加欢喜。 本书最大的收获还是狗肉和筷子两篇的源流演变考究,精彩! 1.五谷:黍在先秦是待客上品。麦、菽为庶民饮食。粟是富裕家和贵族主食。 略遗憾的是,作者没有过多的考... (展开)
中国人吃饭五千年,藏着多少冷知识?
>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现在看这本书以这种方式书写历史的意义所在 | 来自孤胆鹰雄芯 | 2022-09-25 00:21: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大是文化 (2017)7.6分 19人读过
-
筑摩書房 (2013)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4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餐桌上的中国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陈寓安 2022-10-23 14:32:27 陕西
科普类
0 有用 新思文化 2022-11-16 11:28:58 北京
一个真正的吃货,不仅要好吃,还要懂吃。
0 有用 鱼皮 2022-09-21 17:52:28 广东
读完感受是此书中逸闻很多,但真正值得一看的内容不多。内容上更偏向中日饮食文化对比,尤其是古代的对比。由于作者旅日多年,因此对国内近现代的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部分有不少偏颇之处。看译后记发现,原来书中很多内容原是为了中小学生解惑而写,也难怪深度不足……
1 有用 初晓 2022-11-22 14:37:10 山东
很长知识的一本书。
0 有用 天要下火 2023-10-03 15:41:17 上海
总有种淡淡的忧伤,中国的古代饮食文化没想到竟然在小日本那边得到发扬光大并得以保留。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