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品方: 雅理
副标题: 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原作名: The Privileged Poor:How Elite Colleges Are Fail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译者: 田雷 / 孙竞超
出版年: 2021-8
页数: 348
定价: 62.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雅理译丛
ISBN: 9787108071392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贴着写,却能飞起来的书,让人深思,也让人看到希望。——黄灯
亚马逊网站4.7星好评 | 李中清、刘擎、黄灯联袂推荐
2020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皮埃尔·布迪厄最佳图书奖”
《我们的孩子》《娇惯的心灵》姊妹篇。被大学录取仅是一个开始,在精英大学里做一名穷学生,融入更加困难。他们的格格不入,值得所有人关注。
--------------------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
这是一部贴着写,却能飞起来的书,让人深思,也让人看到希望。——黄灯
亚马逊网站4.7星好评 | 李中清、刘擎、黄灯联袂推荐
2020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皮埃尔·布迪厄最佳图书奖”
《我们的孩子》《娇惯的心灵》姊妹篇。被大学录取仅是一个开始,在精英大学里做一名穷学生,融入更加困难。他们的格格不入,值得所有人关注。
--------------------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
寒门子弟上大学的创作者 · · · · · ·
-
田雷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出生于迈阿密的黑人穷孩子,作为一名“寒门幸运儿”,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走向成功。现执教于哈佛大学,任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寒门子弟上大学》是作者的第一本书,改写自他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出版后荣获一系列学术奖项,并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大量报道。2020年,因本书的贡献,穆伦堡学院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来啊,跟我一起去意大利!”
有归属感, 或没归属感
这里就好像是高中
“炫富”
第二章 “您能为我在书上签个名吗?”
面对教授, 轻松还是紧张
经营关系网, 还是独自单干
减负, 还是加压
第三章 “我,也,饿”
把她们当女仆吧
请你去排另一条队
春假期间的挣扎求生
结语 在录取之后
认真对待 “过去”: 穷学生的多样性
此时和此地: 从录取到融入
向前看: 政策解决方案
附录
注释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创作者在豆瓣 · · · · · ·( 全部 1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面结识教授和行政老师,这件事非常重要。在我于英杰大学做调研期间,一而再、再而三地,我总能看到,建立师生之间的关系,其好处可不只是学生能在课业或成绩上获得帮助。在诸如此类的具体事项上有所收益,不过只是冰山之一角而已。关系,就是打开一扇门,走进去后,你未来的努力就能获得支持并取得成功。与关键位置的教授和行政老师培养密切关系,这条路所通向的并不仅仅是课业或成绩的帮助,还关系着推荐信、校内工作、校外的实习机会。甚至不仅这些,这样的关系还意味着更多:若是某位教授或院长对你有所了解,这就意味着在某些势均力敌的竞争中你能拿到打破僵局的支持票;或者是在分宿舍时获得某个窗外景致怡人的单间;或者是被引荐给前来招聘的公司管理人员并且帮忙拿到工作机会;又或者像玛丽一样,收到私人放映会的邀请,在那里,你可以见到奥斯卡获奖影片的导演。并且,学生越早开始培养这些关系,也就越有机会拿到这种旁人梦寐以求的好处。 然而,这就是问题所在:大学生应积极地建立与教授的人脉关系,这种期待却很少被挂在嘴边,它仍是一种不成文的文化,也因此,在那些懂得要主动出击的学生和完全不懂这些的学生之间,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现在进一步加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您能为我在书上签个名吗?” -
经验和接触,是两位强大的老师。如同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同学,寒门幸运儿在进入大学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愿意与教员和其他学校官员打交道,并乐在其中。他们的高中推崇独立思考,尤其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故而他们在高中阶段就学会了如何接触老师,如何与老师建立联系,不仅是在理念中默记,同样重要的是在现实中操练。当他们走过新生宿舍的方庭去上大学的第一堂课时,寒门幸运儿就积累了数年的经验,在答疑时间去拜访老师,参加非正式的晚餐会,与师长们谈天说地。在那些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眼中,教授就是他们在学业旅程中遇到的导师,而寒门幸运儿则将教授视为推动他们进步的贵人。简言之,这两类学生都坚定而自信,也因此收割了很多利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减负, 还是加压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寒门子弟上大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寒门子弟上大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特权 8.3
-
- 金榜题名之后 8.4
-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8.4
-
- 不平等的童年 8.7
-
- 拚教養 8.3
-
- 家庭优势 8.6
-
- 人行道王国 8.8
-
- 慢教授 7.7
-
- 寻路 7.9
-
- 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 8.8
寒门子弟上大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 更多书评 32篇
-
当面结识教授和行政老师,这件事非常重要。在我于英杰大学做调研期间,一而再、再而三地,我总能看到,建立师生之间的关系,其好处可不只是学生能在课业或成绩上获得帮助。在诸如此类的具体事项上有所收益,不过只是冰山之一角而已。关系,就是打开一扇门,走进去后,你未来的努力就能获得支持并取得成功。与关键位置的教授和行政老师培养密切关系,这条路所通向的并不仅仅是课业或成绩的帮助,还关系着推荐信、校内工作、校外...
2022-06-07 17:00:38 5人喜欢
-
文化资本作为一个概念,最初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它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虽未必言明但却受到推崇的一整套生活方式。为什么父母是中产或上层阶级,他们的孩子就会被认为在进入大学后更有优势?原因在于,这些孩子在家里学到的规范,也正是那些主导校园生活的规范一比方说握手时要用力并直视对方的眼睛,认为找成年师长答疑解惑是学生的权利,积极主动地同权威人物建立关系,等等。相形之下,人们认为,孩子若出...
2023-05-11 21:36:42 1人喜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7.8分 64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2)宪法与与行政法学(博士生阅读书目) (林樾同学)
- 阶级斗争与现代社会 (未来永继)
- 文化漫笔 (森森)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寒门子弟上大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溯溪 2021-09-20 19:36:56
作者以大学中的寒门学子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通过对其与高收入学生在发展同伴关系、处理与教授关系、应对学校的各项政策等方面的比较,阐明了预科学校、办公室时间说明、与教授交流等等的重要性,并对学校行政人员提出了顾及寒门学子感受的诸多意见,也为(准)大学生提供了大学的生存指南。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扶贫助学这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比如与录取通知书同步寄送的助学项目,比如寒暑假春节照... 作者以大学中的寒门学子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通过对其与高收入学生在发展同伴关系、处理与教授关系、应对学校的各项政策等方面的比较,阐明了预科学校、办公室时间说明、与教授交流等等的重要性,并对学校行政人员提出了顾及寒门学子感受的诸多意见,也为(准)大学生提供了大学的生存指南。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扶贫助学这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比如与录取通知书同步寄送的助学项目,比如寒暑假春节照样开放的饭堂,比如岗位众多的勤工助学… (展开)
2 有用 FONIONTITI 2024-10-12 20:31:36 山东
“教育”问题作为通道,展现着社会图景中张力最强、最受关注的一个侧面。 同样出身贫寒,相较于提早接受社会化训练而从容不迫的“寒门幸运儿”,“双重贫困生”同时面临着经济上的“穷”和文化资本上的“困”,在贫富差异、师生互动、“校园派遣”、“奖学金+”和春假饥饿的多重冲击中挣扎,难以真正享受自己的校园生活和大学资源。 彼时彼地,恰如此时此地。“小镇做题家”,正是在绩优制下“卷”得努力,却始终无法在精英大学... “教育”问题作为通道,展现着社会图景中张力最强、最受关注的一个侧面。 同样出身贫寒,相较于提早接受社会化训练而从容不迫的“寒门幸运儿”,“双重贫困生”同时面临着经济上的“穷”和文化资本上的“困”,在贫富差异、师生互动、“校园派遣”、“奖学金+”和春假饥饿的多重冲击中挣扎,难以真正享受自己的校园生活和大学资源。 彼时彼地,恰如此时此地。“小镇做题家”,正是在绩优制下“卷”得努力,却始终无法在精英大学的各种“玩法”中如鱼得水的本土化代表。克服人生的重重障碍考入高校,却还要继续面对“赢者通吃”的分配法则,在全然陌生的机制下,与那些早已熟练于此道的“海淀学生”,共同竞争有限的资源、机会和荣誉,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潜藏的精英主义傲慢和文化资本歧视。 (展开)
2 有用 fing fing 2021-08-22 21:38:13
田野调查从学生个体的微观层面出发,特别聚焦于学生的心理活动。把穷学生分为PP和DD确实提供了一种视觉和语言,但是感觉还有更多分析可以顺着这个视觉做下去。个人访谈样本缺少亚裔学生是一个缺点吧。感觉亚裔学生的有关心理活动会和其他种族的学生有所不同吧。
2 有用 张gosky 2023-07-02 10:25:52 重庆
前阵子见大学同学,话题转到大学一位“溜须拍马”的同学,他在每一堂课后都会跟着老师回办公室,在我们眼中他就是拍马屁。我俩感叹,人家合理利用学校资源搭建师生关系,表面上我们指责他攀关系,暗含的或许是他那份“主动”挤占了本是平等面向所有人的资源,而“不主动”的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以此泄愤的谴责,足见我们才是傻哔。 本书论述在应试教育下,绩优统治的理念不再适合于半社会性质的大学场景,主动利用好大学资源、社交... 前阵子见大学同学,话题转到大学一位“溜须拍马”的同学,他在每一堂课后都会跟着老师回办公室,在我们眼中他就是拍马屁。我俩感叹,人家合理利用学校资源搭建师生关系,表面上我们指责他攀关系,暗含的或许是他那份“主动”挤占了本是平等面向所有人的资源,而“不主动”的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以此泄愤的谴责,足见我们才是傻哔。 本书论述在应试教育下,绩优统治的理念不再适合于半社会性质的大学场景,主动利用好大学资源、社交关系,学习隐藏规则,勿拘泥于“天地君亲师”的等级权威,才是正确出路。“对上管理”不仅适用于大学,它适用于个体意识建立后的每一个阶段,初高中、毕业后的社会,老师、领导、上级,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着权威,你就应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好他的权威,即资源、机会、关系,当然以马克斯韦伯价值理性为导向,而不是工具理性。 (展开)
3 有用 TL 2021-08-11 10:42:47
高等教育 雅理 不平等 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