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民族志通过呈现一位孩童、一位中学生、一位大学生、一位博士生的日记与讲述,分析解释了“知识人”从孩童时代开始至博士研究生完成专业化训练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建构了知识人“生长的逻辑”。这一“生长的逻辑”分为四个阶段并各有不同的特征:在孩童时期的“生长的初始逻辑”阶段,显示出的是在“劳动”与“游戏”过程中的“天工开智”特征;在中小学时期的“生长的早期逻辑”阶段,呈现出的是社会对个体进行强制性的“文化的规训”特征;在大学时期的“生长的中期逻辑”阶段,个体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社会文化的意识,他们“突兀地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和人生舞台上;在研究生时期的“生长的后期逻辑”阶段,他们完成了“从爬行到飞行”“从无声到有声”的“蝉变”过程的“成丁礼”,成为真正的“知识人”。
朱炳祥,1949年11月生,江苏靖江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2007年5月至2013年5月),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等多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
比较喜欢对山月朵的呈现—解释—构建
朱老师一直都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另外张春醒的文字太有吸引力了~
非常好的人类学著作 朱炳祥老师的书易读又不乏深度
有些经验跟我成长的时候已经不符了。朱老师文献多参考“知识分子”,实际上前面缺点知识社会学的经典观点呐
以一位孩童、一位中学生、一位大学生、一位博士生的主体民族志建构知识人“生长的逻辑” 从天工开智到文化的规训到突兀地出现再到蝉变 在每一阶段特别是研究生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到某些自己的影子 最后一位博士生的田野日记读起来挺有趣的,“仪式容量”概念的提出过程、做对当地人有益的研究的价值倾向…… 从有关研究意义、知识分子、教育改革等论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有的强烈而浪漫的“人类前途终极关怀”,令人钦佩 只不过... 以一位孩童、一位中学生、一位大学生、一位博士生的主体民族志建构知识人“生长的逻辑” 从天工开智到文化的规训到突兀地出现再到蝉变 在每一阶段特别是研究生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到某些自己的影子 最后一位博士生的田野日记读起来挺有趣的,“仪式容量”概念的提出过程、做对当地人有益的研究的价值倾向…… 从有关研究意义、知识分子、教育改革等论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有的强烈而浪漫的“人类前途终极关怀”,令人钦佩 只不过由这四个人日记拼贴而来的“整合叙事”有多大的信服力呢? (展开)
> 更多书评 1篇
> 3人在读
> 18人读过
> 24人想读
订阅关于知识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呼啦啦啦树 2022-02-26 22:59:38
比较喜欢对山月朵的呈现—解释—构建
0 有用 xuwyfx 2022-02-23 02:51:31
朱老师一直都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另外张春醒的文字太有吸引力了~
0 有用 小木耳佐伊 2022-01-03 19:04:06
非常好的人类学著作 朱炳祥老师的书易读又不乏深度
0 有用 罐 2022-11-01 10:44:21 湖北
有些经验跟我成长的时候已经不符了。朱老师文献多参考“知识分子”,实际上前面缺点知识社会学的经典观点呐
0 有用 Tears in Rain 2022-11-03 20:57:47 湖北
以一位孩童、一位中学生、一位大学生、一位博士生的主体民族志建构知识人“生长的逻辑” 从天工开智到文化的规训到突兀地出现再到蝉变 在每一阶段特别是研究生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到某些自己的影子 最后一位博士生的田野日记读起来挺有趣的,“仪式容量”概念的提出过程、做对当地人有益的研究的价值倾向…… 从有关研究意义、知识分子、教育改革等论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有的强烈而浪漫的“人类前途终极关怀”,令人钦佩 只不过... 以一位孩童、一位中学生、一位大学生、一位博士生的主体民族志建构知识人“生长的逻辑” 从天工开智到文化的规训到突兀地出现再到蝉变 在每一阶段特别是研究生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到某些自己的影子 最后一位博士生的田野日记读起来挺有趣的,“仪式容量”概念的提出过程、做对当地人有益的研究的价值倾向…… 从有关研究意义、知识分子、教育改革等论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有的强烈而浪漫的“人类前途终极关怀”,令人钦佩 只不过由这四个人日记拼贴而来的“整合叙事”有多大的信服力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