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陈巍 / [德]卡尔·克拉茨
出版年: 2022-12-1
页数: 342
定价: 9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20817761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陈巍 / [德]卡尔·克拉茨
出版年: 2022-12-1
页数: 342
定价: 9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208177611
内容简介 · · · · · ·
《什么是教育》收集和总结了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论述,为考察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基础。他对“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的回答至关重要,因为一个自由的、行动的、使自身成为目的的人,与为了实现从外部强加给他的某一目的而被培养、被谋制的人是相互反衬的。雅思贝尔斯的“教育哲学”将人视为活生生的、社会性的和历史性的存在者,它与某种现代的、以可计划性和可用性为导向的、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人类之表象是相互反衬的。
作者简介 · · · · · ·
雅思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
陈巍,高校特聘德语教师,专注于翻译哲学著作。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译有费尔曼、伽达默尔、雅思贝尔斯、沃尔皮等人的著作和文章。
Karl Kraatz,曾在伯林自由大学学习汉学,在马尔堡学习哲学,随后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哲学家Thomas Rentsch。现为湖南大学副研究员。
目录 · · · · · ·
目录
第一章教育的反思
一、教育作为不可避免的基本关系 _1 二、作为具体行为的教育 _2 三、教育的基本形式 _5 四、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_ 13 五、教育作为可被有限计划的事件 _ 16 六、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之张力中的教育 _ 29 七、教育依附于周流遍形的整体 _ 33 八、教育之实体 _ 34 九、教育之危机 _ 35 十、教育的意义和使命 _ 38 十一、教育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_ 50 十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_ 55 十三、爱作为教育的基本力量 _ 58 十四、真实的权威是真正的教育之来源 _ 59 十五、教育和语言 _ 70 十六、通过经验进行教育 _ 73 十七、通过生活秩序而持续进行的教育 _ 76 十八、通过艺术进行教育 _ 77 十九、通过宗教进行教育 _ 79
第二章对塑造的冥思
一、塑造是一个进程 _ 81二、此在与精神世界 _ 85
三、塑造是生活之形式 _ 86四、塑造与古典时代 _ 91五、具有科学性的塑造 _ 93六、对成人塑造之要求 _ 97七、均质化造成的塑造危机 _98八、大众塑造 _101九、对塑造之批判 _ 103十、塑造与实存 _109
· · · · · · (更多)
第一章教育的反思
一、教育作为不可避免的基本关系 _1 二、作为具体行为的教育 _2 三、教育的基本形式 _5 四、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_ 13 五、教育作为可被有限计划的事件 _ 16 六、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之张力中的教育 _ 29 七、教育依附于周流遍形的整体 _ 33 八、教育之实体 _ 34 九、教育之危机 _ 35 十、教育的意义和使命 _ 38 十一、教育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_ 50 十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_ 55 十三、爱作为教育的基本力量 _ 58 十四、真实的权威是真正的教育之来源 _ 59 十五、教育和语言 _ 70 十六、通过经验进行教育 _ 73 十七、通过生活秩序而持续进行的教育 _ 76 十八、通过艺术进行教育 _ 77 十九、通过宗教进行教育 _ 79
第二章对塑造的冥思
一、塑造是一个进程 _ 81二、此在与精神世界 _ 85
三、塑造是生活之形式 _ 86四、塑造与古典时代 _ 91五、具有科学性的塑造 _ 93六、对成人塑造之要求 _ 97七、均质化造成的塑造危机 _98八、大众塑造 _101九、对塑造之批判 _ 103十、塑造与实存 _109
· · · · · · (更多)
目录
第一章教育的反思
一、教育作为不可避免的基本关系 _1 二、作为具体行为的教育 _2 三、教育的基本形式 _5 四、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_ 13 五、教育作为可被有限计划的事件 _ 16 六、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之张力中的教育 _ 29 七、教育依附于周流遍形的整体 _ 33 八、教育之实体 _ 34 九、教育之危机 _ 35 十、教育的意义和使命 _ 38 十一、教育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_ 50 十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_ 55 十三、爱作为教育的基本力量 _ 58 十四、真实的权威是真正的教育之来源 _ 59 十五、教育和语言 _ 70 十六、通过经验进行教育 _ 73 十七、通过生活秩序而持续进行的教育 _ 76 十八、通过艺术进行教育 _ 77 十九、通过宗教进行教育 _ 79
第二章对塑造的冥思
一、塑造是一个进程 _ 81二、此在与精神世界 _ 85
三、塑造是生活之形式 _ 86四、塑造与古典时代 _ 91五、具有科学性的塑造 _ 93六、对成人塑造之要求 _ 97七、均质化造成的塑造危机 _98八、大众塑造 _101九、对塑造之批判 _ 103十、塑造与实存 _109
第三章教育与家族
一、人性是家庭的福佑 _ 111 二、对人、氛围、世界的第一印象 _112 三、父母是给予家庭温暖和安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_114 四、父亲的形象 _116 五、母亲的形象 _132 六、在疾病中,父母唤醒了自身的勇气 _ 135 七、祖父母 _136 八、因自身情感的依附性得到幸福而又承受负担的祖母 _ 139 九、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中的惧与乐 _140 十、家庭教育 _141 十一、游戏的神奇与变迁 _147 十二、形式和节庆的意义与限度 _150 十三、现代家庭的危害 _ 151 十四、个人挑战 _152
第四章教育和学校
一、学校的多样性与教师对教育内容的责任 _153 二、对教师的感激与憎恨 _159 三、“预科班”的痛苦与快乐 _ 160 四、文理学校的不足之处 _161 五、作为主张和扶持的信赖 _162 六、数学与诡辩的萌芽 _ 163 七、学校与极具意义的闲暇之时 _163 八、教师肖像画廊 _ 164 九、悲伤回首 _168 十、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 _ 168 十一、作为政治民主教育的学生共同责任 _ 169
第五章教育与友情
一、渴望自己的生活 _ 172 二、朋友是充满意义的生活的担保者 _ 172 三、朋友——存在的担保者 _ 178
第六章教育与大学
一、大学作为独特的学校 _ 179 二、冒险与改革创新 _ 180 三、大学改革的任务 _ 182 四、高校教师的尊严与对他们的劝导 _ 184 五、大学生的自由和责任 _ 184 六、大学的使命 _187 七、职业技能与作为统摄者的知识本身 _ 212 八、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脉络 _213
第七章教育与传统
一、历史是研究领域,也是对实存的要求 _ 216 二、具有历史性的本己化的几点要素 _218 三、回忆的形式 _222 四、审思与实存 _224 五、理解的各个阶段 _ 224 六、解释的方式 _227 七、本己化 _230 八、通过直观伟大者而进行的教育 _237 九、伟大者与成为自身 _ 239
第八章教育与国家
一、政治的各个方面 _ 246 二、政治与超政治的现实性 _249 三、政治中的两种基本意向 _252 四、人民与民主 _254 五、理性与民主 _258 六、人民直接参与政治 _ 260 七、真理、自由与和平 _ 269 八、政治家——人民的代表与教育家 _275 九、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缺陷与可能性 _ 279 十、国家、人、教育之本质 _286 十一、国家与教育 _ 288 十二、民主作为教育 _ 290 十三、民主教育 _295 十四、再教育是经由自我教育进行的转变 _ 301 十五、庆典与德意志自由之历史 _304 十六、在政治上的自我教育 _306
第九章对个别问题之探讨
一、哲学是什么 _309 二、哲学与非哲学 _ 315 三、作为教育者的谢林 _ 317 四、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 _319 五、哲学与启示 _326 六、我们如何对肯定哲学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_329 七、体系 _333 八、语言及其本质 _ 334 九、宗教、艺术、文学作品 _335 十、传统的本己化 _ 337 十一、我个人的发展历程 _339
文献缩写对照表 _341
· · · · · · (收起)
第一章教育的反思
一、教育作为不可避免的基本关系 _1 二、作为具体行为的教育 _2 三、教育的基本形式 _5 四、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_ 13 五、教育作为可被有限计划的事件 _ 16 六、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之张力中的教育 _ 29 七、教育依附于周流遍形的整体 _ 33 八、教育之实体 _ 34 九、教育之危机 _ 35 十、教育的意义和使命 _ 38 十一、教育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_ 50 十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_ 55 十三、爱作为教育的基本力量 _ 58 十四、真实的权威是真正的教育之来源 _ 59 十五、教育和语言 _ 70 十六、通过经验进行教育 _ 73 十七、通过生活秩序而持续进行的教育 _ 76 十八、通过艺术进行教育 _ 77 十九、通过宗教进行教育 _ 79
第二章对塑造的冥思
一、塑造是一个进程 _ 81二、此在与精神世界 _ 85
三、塑造是生活之形式 _ 86四、塑造与古典时代 _ 91五、具有科学性的塑造 _ 93六、对成人塑造之要求 _ 97七、均质化造成的塑造危机 _98八、大众塑造 _101九、对塑造之批判 _ 103十、塑造与实存 _109
第三章教育与家族
一、人性是家庭的福佑 _ 111 二、对人、氛围、世界的第一印象 _112 三、父母是给予家庭温暖和安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_114 四、父亲的形象 _116 五、母亲的形象 _132 六、在疾病中,父母唤醒了自身的勇气 _ 135 七、祖父母 _136 八、因自身情感的依附性得到幸福而又承受负担的祖母 _ 139 九、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中的惧与乐 _140 十、家庭教育 _141 十一、游戏的神奇与变迁 _147 十二、形式和节庆的意义与限度 _150 十三、现代家庭的危害 _ 151 十四、个人挑战 _152
第四章教育和学校
一、学校的多样性与教师对教育内容的责任 _153 二、对教师的感激与憎恨 _159 三、“预科班”的痛苦与快乐 _ 160 四、文理学校的不足之处 _161 五、作为主张和扶持的信赖 _162 六、数学与诡辩的萌芽 _ 163 七、学校与极具意义的闲暇之时 _163 八、教师肖像画廊 _ 164 九、悲伤回首 _168 十、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 _ 168 十一、作为政治民主教育的学生共同责任 _ 169
第五章教育与友情
一、渴望自己的生活 _ 172 二、朋友是充满意义的生活的担保者 _ 172 三、朋友——存在的担保者 _ 178
第六章教育与大学
一、大学作为独特的学校 _ 179 二、冒险与改革创新 _ 180 三、大学改革的任务 _ 182 四、高校教师的尊严与对他们的劝导 _ 184 五、大学生的自由和责任 _ 184 六、大学的使命 _187 七、职业技能与作为统摄者的知识本身 _ 212 八、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脉络 _213
第七章教育与传统
一、历史是研究领域,也是对实存的要求 _ 216 二、具有历史性的本己化的几点要素 _218 三、回忆的形式 _222 四、审思与实存 _224 五、理解的各个阶段 _ 224 六、解释的方式 _227 七、本己化 _230 八、通过直观伟大者而进行的教育 _237 九、伟大者与成为自身 _ 239
第八章教育与国家
一、政治的各个方面 _ 246 二、政治与超政治的现实性 _249 三、政治中的两种基本意向 _252 四、人民与民主 _254 五、理性与民主 _258 六、人民直接参与政治 _ 260 七、真理、自由与和平 _ 269 八、政治家——人民的代表与教育家 _275 九、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缺陷与可能性 _ 279 十、国家、人、教育之本质 _286 十一、国家与教育 _ 288 十二、民主作为教育 _ 290 十三、民主教育 _295 十四、再教育是经由自我教育进行的转变 _ 301 十五、庆典与德意志自由之历史 _304 十六、在政治上的自我教育 _306
第九章对个别问题之探讨
一、哲学是什么 _309 二、哲学与非哲学 _ 315 三、作为教育者的谢林 _ 317 四、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 _319 五、哲学与启示 _326 六、我们如何对肯定哲学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_329 七、体系 _333 八、语言及其本质 _ 334 九、宗教、艺术、文学作品 _335 十、传统的本己化 _ 337 十一、我个人的发展历程 _339
文献缩写对照表 _34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四、语言的欺骗作用 人可以借助语言的表达把人整个地歪曲了。通过语言人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因此在人与周围的存在之间增加了一个由语言所独创的世界。起初人们苦心积虑地创造出来的语言,却在后人口中变成了惯用语而不知其意,那些深邃的表达方式也变成了实用性语言。结果一大堆空洞无物、歪曲原意的语言控制住人类:人就让这种语言操纵着,而忘记真正的自我和周围实在的世界。因此他们的教育只是为了语言能力的获得而非对事物认识能力的提高;只是习得一堆习惯用语,而没有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实存的、粗糙的、未被照亮的种种现实性就遮蔽在习惯用语之下,而没有自我构造。语言的欺骗功能使非现实的情况存在,却让现存的现实性粉碎在绝望的深渊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7页 -
生命是自由的,不存在什么命运。 我们应持这种态度既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完完全全存在于现在之中:在真理的获得中敞开道路,并继续坚持这一道路。 当下生活既不是丢掉过去也不是遗失未来。假如过去和未来并没有加强现在的话,那么它们就毁灭了现在。 我们不能让未来的蓝图引入歧途,这一蓝图以乐观或悲观的表面知识欺骗我们,相反我们必须对自我所担当的责任有清醒的意识。这一责任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冲动和感觉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指南和与人交往中,也存在于所有大大小小的决定中,这些决定并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而且也是为了事物本质的发展。同样,这一责任还存在于我们对人的看法、对文化密码的再现、人们所遵循的准则、人们所指向的最终目标中,我们实现自由的行动,对自由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们就是自由,我们是被给定为自由的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什么是教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什么是教育"的人也喜欢 · · · · · ·
什么是教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代書評:教育是敞亮的對話------寫給學生的信
许多年来,我都给教育学院的学生开一门课:“儿童发展心理学”。我的学生毕业后要去幼儿园、小学做老师,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他们的专业必修课。虽说是那么重要的课,课时却很少,也就每周半天、一共八周。因为时间紧张,每次上课牵出的许多话题,总是还来不及展开就匆匆结束。于...
(展开)

【转】童可依:雅斯贝尔斯论什么是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生活在一个见证了深远政治变革的时代,终其一生伴随纳粹政治与欧洲文明战后重建的历史进程。1937年,他被迫退休。1938年,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版。1945 年 4 月 1 日,美军入驻海德堡,使他与他的...
(展开)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戴文开 早在我还是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时,业已铭记了不少教育格言。譬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蔡元培的“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苏格拉底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
(展开)

雅斯贝尔斯: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什么是对话? 那是一种在灵魂深处、不安和压抑的对话。 对话不是知者交给无知者使后者获得知识的活动;也不是一种围绕某个主题的辩论活动。而是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促使对话双方去思考,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他们不回避无知。对话会使得对话者产生一种“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 (展开)
Jaspers:《什么是教育(Was ist Erziehung?)》小摘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9】 【Jaspers在这本小书中论述了与教育相关的一些问题。就现状看来,Jaspers的诊断对现代教育依然有效,至少对中国是这样。... (展开)> 更多书评 3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8.9分 752人读过
-
dtv (198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9.0分 757人读过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8.3分 1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阶梯阅读书目第一期 (白宇极)
- 书 (Ethan)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2 (普照)
- 书单|教育 (春夏)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3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温和网友 2023-09-02 11:27:41 广东
查了一下这本书是雅斯贝尔斯讲座手稿中关于教育的节选集合,他没有针对教育发表过系统的文章,阅读的时候必然伴随断裂感。但是这本书没有只讲教育,如果让我下一个定义,教育是基于语言工具需要权威作用将传统知识本己化的过程,本己化的结果使学生在个人的空间中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可想而知这本书讨论的话题之广。有比较多的篇幅是雅斯贝尔斯的自传。
0 有用 水牛 2024-12-23 07:08:49 上海
太晦涩了。。。
0 有用 Runaway 2024-12-11 06:44:41 福建
觉得翻译挺烂的。
0 有用 soloye 2024-10-24 20:25:18 四川
太晚读到了,事关教育,也事关历史!
4 有用 王二和他的豆苗 2023-06-10 11:18:20 江苏
比其他版本增加了作者生平自述,谢林哲学等部分。很受益。内容也好,给人力量。 关于翻译,译者真是喜欢庄子啊。“理解上的见弹求鸮/鹗”“这些启示是二缶钟惑的” 关于脚注,有的让人费解。“统握指涉一种理解方式,按照此方式有意识地统握或获得一种特殊经验”(这种解释比同义反复还过分哈,同词反复)。 Sapere aude脚注中说明通常译为“敢于求知”,正文里译为“砂砾于飞”。实在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网络... 比其他版本增加了作者生平自述,谢林哲学等部分。很受益。内容也好,给人力量。 关于翻译,译者真是喜欢庄子啊。“理解上的见弹求鸮/鹗”“这些启示是二缶钟惑的” 关于脚注,有的让人费解。“统握指涉一种理解方式,按照此方式有意识地统握或获得一种特殊经验”(这种解释比同义反复还过分哈,同词反复)。 Sapere aude脚注中说明通常译为“敢于求知”,正文里译为“砂砾于飞”。实在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网络搜索,找到有豆友以此为名,并以Sapere aude为签名的。好奇:这是什么彩蛋么? 190页的脚注把两个兰克弄混了。这里当是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兰克。 有些句子也可疑。“凡是每天不做一会儿梦的人,就会被那颗能指导所有工作和日常的星星变成漆黑的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