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的书评 (65)

译者访谈 | “无根的人”与生命归宿,从段义孚自传看地理学的情感
《我是谁?》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文出版界对美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作品的引进,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自2005年地理学家周尚意等翻译出版《逃避主义》以来,《无边的恐惧》《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浪漫地理学》《制造宠物》等学术著作,以及《回家记》等随笔作...
(展开)

叶超|今日,我们如何读义孚
1 三种境界 很多人读段义孚,首先关心的是读懂,我觉得,还是首先“不求甚解”为好。 先读,先别解读。读书,一般是三种追求:意思,意义和意境。明白意思,其实简单,花功夫即可,与解题是一个道理。把握意义,相对难些,因为得从书的时空背景以及纵横比较才可得。达到意境,...
(展开)

【转】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洞鉴|我是谁?一个人文主义地理学家与他的世界:纪念段义孚
作者:刘苏 段义孚先生于近日去世,他的离去令我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我与志丞老师刚翻译付梓的 《我是谁?关于情感、思想和精神的自传》(Who am I?: An Autobiography of Emotion, Mind, and Spirit) ,字里行间刻下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经历,在我脑海里浮现出鲜活的画面。 我...
(展开)

他是谁?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
- 《我是谁?段义孚自传》,上海书店出版社。 - 该书满足了我读著作后想继续了解作者的企图。 段义孚(1930-2022),他的叔祖是段祺瑞,而父亲是一名外交官,从小家里高朋满座,放眼天下纵谈国事,在他9岁时,他就能因为滇缅公路的关闭而忧心忡忡。 - 果然,有出息的人往往赢在...
(展开)

刘苏 | 段义孚的地理学审美与永恒价值
9月9日,也人联合建投书局邀请到地理学家周尚意、《我是谁?段义孚自传》的译者刘苏和《单读》主编吴琦,围绕《我是谁?》这本关于情感、思想与精神的独特自传,透过段义孚先生对自我的审视和对世界的观察,感受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魅力,思考智性生活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活动整...
(展开)

从“无根之人”到关注“人”的地理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与从炉台走向世界不同,段义孚觉得自己是从世界走向炉台。由于外交官的家庭背景,他的童年得以与许多影响世界的大人物有交集;但当他走到中年晚年,对亲密关系的失落和追寻反而成了其内在的核心。“无根性”是许多书评者总是提及的词,也是他对自己的概括,他从未有过“在家”... (展开)
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普通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到一本深度自我拆解的自传。愿读完这本书的每一位:在你无助,觉得害怕的时候,也能获得指引。越是”耀眼”的人越是谦逊,关注的跑步UP训练视频,从来都是场景重现,雨天镜头起雾会给观众解释缘由。 跟着视频感染了跑步精神,激励自我。跟着这本书,犹如作者把自己铺开来,每... (展开)
我是谁:一个地理学家的自我审视和生命永恒的话题
很早之前,出于好奇,我在网上检索过段老先生的身世,得到了一个答案:其父是国民党外交官,其叔祖是有名军阀首领段祺瑞。而这本自传中文版的面世,正好撞在我印证以上“事实”的心门上。而前不久,我在重读《恋地情结》时,便在想:他该是一个多颠沛流离和无所依附的人,才会...
(展开)

从世界到炉台的荒漠人生
《我是谁》和《夜航西飞》 这本书是我最近几年来阅读过程中勾画最多的一本书,仅次于去年读过的《我们何以不同》,几乎从序言开始,许多句段就开始打动人心。 回想了一下我读过的作者本人回忆性质的文章,无论回忆录还是自传,迄今为止印象最深刻是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
(展开)

True me, or real me
这不是书评,只是我自己的呢喃 身份归属,人间羁绊 通过过去,现在和将来来定义 我一直在想,父母有没有给我的成长留下什么“标签”,比如“这是个聪明孩子”的肯定会有“你怎么这么懦弱(当然父母不会用这个词)”。可是我记不起来。印象深的是几次挨打,一次是我打了弟弟,我...
(展开)

我是谁?丨人为什么要自我暴露
公众号同步:三号电台 我很少看自传,更多习惯于通过纪录片或者传记了解某个人,这使我形成了一种不太好的思维方式就是对人的认识更多的依赖于外界的信息和他人的评判而非当事人本人对自己的表达。一方面我不相信人的自我认知是最清晰的,甚至认为人是最容易错误的认识自己的;...
(展开)

读段义孚《我是谁?》感想
我最开始是通过一本书的书名《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了解到段义孚,那时我深深服膺西方美学史上“优美感”与“崇高感”的两种提法,而且那时我觉得人在社会上生存全是压力,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让人获得喘息,由于在生活中不得自由,我就向往逃避到美学的世界里获得一种精...
(展开)

真挚而细微的内在成长史
显赫的家室,碰上战火的年代。为了更好的生活,移居海外,因父辈身家内里的自信抵挡住歧视、嘲笑和侮辱。从“家庭”走向“世界”。“家庭”非平头老百姓的小家。“世界”也非广阔的功名利禄的世俗物质世界。只因,生养的家庭依托着外交官父亲的身份,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开放性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