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
出版年: 2023-11
页数: 472
定价: 6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三联文史新论
ISBN: 9787108076533
内容简介 · · · · · ·
韩愈古文是中华文教的核心载体,影响持续千年之久,其所涵育建构的超越家族血缘、身份等级的“同道中国”理想,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需要认真对待和反思的中华文明精神遗产。
韩愈古文亦是唐代文化创造的一个缩影,它有继承六艺之文、百家之编与回应佛老挑战的“大进大出”,也展现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开大合”。品读韩文,既要理解其纵横古今的开阔,又要体会其如何回应时代课题、自树立不因循的深刻独创。
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韩愈则塑造了士人的所思、所行与所言。其所建构的“文道观”,将中华道统的统一与“文”的多样性相融合,这是唐朝这个开放融合时代对中华文明的精神再造,不仅绵延后世,也将启迪未来。
——刘 宁
--
本书以贯通中国文章史、思想史的视野,对韩愈通过“文教”传统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做出了独到而深入的发明,从成体之功、造语之力、文道追求...
韩愈古文是中华文教的核心载体,影响持续千年之久,其所涵育建构的超越家族血缘、身份等级的“同道中国”理想,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需要认真对待和反思的中华文明精神遗产。
韩愈古文亦是唐代文化创造的一个缩影,它有继承六艺之文、百家之编与回应佛老挑战的“大进大出”,也展现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开大合”。品读韩文,既要理解其纵横古今的开阔,又要体会其如何回应时代课题、自树立不因循的深刻独创。
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韩愈则塑造了士人的所思、所行与所言。其所建构的“文道观”,将中华道统的统一与“文”的多样性相融合,这是唐朝这个开放融合时代对中华文明的精神再造,不仅绵延后世,也将启迪未来。
——刘 宁
--
本书以贯通中国文章史、思想史的视野,对韩愈通过“文教”传统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做出了独到而深入的发明,从成体之功、造语之力、文道追求三个主要角度,全面探讨了韩愈古文在文体、文法、语言、观念上的新创,以及这些创新与其儒学复兴思考的深层联系,揭示了韩愈古文深邃丰富的思想世界。
书中详细讨论了韩愈追求拟圣、追寻定名、讲求开放师道、推重天性忠诚等思想特质与其古文成体之功的深层关联,分析了其语言创新所体现的激进追求与超越力量,同时深入探究了韩愈对“文道观”的全新建构。这些观点不仅激活了韩愈的思想能量,也光大了唐代在中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史上的启示性地位,并对“唐宋变革说”提出了新的回应和解说。
同道中国的创作者
· · · · · ·
-
刘宁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刘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从事唐宋诗文与学术思想史研究,著有《唐宋诗学与诗教》《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等,译著《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主编《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在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 · · · · ·
一、 韩愈古文建构精神传统
二、 “天下公言”:重建儒学普遍性
三、 儒家伦理:绝对信念和内在责任
四、 缔造“同道中国”
五、 重视“诗文”对理解中华文明的意义
· · · · · · (更多)
一、 韩愈古文建构精神传统
二、 “天下公言”:重建儒学普遍性
三、 儒家伦理:绝对信念和内在责任
四、 缔造“同道中国”
五、 重视“诗文”对理解中华文明的意义
上编:成体
第一章 拟圣精神
一、古文不是“家言”
二、古文的“拟圣”追求
三、古文理论与儒家修养思想
第二章 追寻“定名”
一、 “五原”文体创新:“正名”走向“定名”
二、韩碑之变:对才性品评的疏离
附论:形名学对中古文体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 开放的师道
一、《师说》:唯自尊者能尊师
二、 国学学官经历的影响
三、 “师其人”与“明其理”
第四章 天性忠诚
一、“双忠”的“天性忠诚”
二、《南霁云庙碑》的文体与忠臣思考
三、《毛颖传》中的忠臣
四、杜甫的“恋阙”之情
第五章 屈骚之变
一、 “抑遏蔽掩”:韩文改变屈骚旋律
二、杜诗改变屈骚艺术
三、柳宗元倾心屈骚及其心曲
中编 造语
第六章 语言激变
一、激进的“务反近体”
二、 为何“务反近体”:骈文的思想性格
三、韩碑“造句之奇”
第七章 伟辞中的身体力量
一、惊心动魄的动作语
二、《论佛骨表》崇儒排佛思想的身体关切
三、狠重之美
下编 明道
第八章 “文质论”在汉唐间的流行
——从“文质”到“文道”(上)
一、中古“文质论”的渊源与旨趣
二、“质文相救”与李白《古风》其一
三、“文质论”与中唐《春秋》学
四、中唐《春秋》义例学与“文质论”
第九章 韩愈建构“文道观”
——从“文质”到“文道”(下)
一、二十世纪文道观阐释的曲折历程
二、韩愈“文道观”的“主体自觉”
三、韩愈“文道观”的“中国自觉”
余论 “同道中国”的文明意义
一、 韩愈为唐宋八家之首:“同道”对“同理”的意义
二、 “唐宋变革说”的启发与局限
三、 “同道中国”与中华文明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同道中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同道中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同道中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吴飞:“同道中国”的文质与文道
> 更多书评 7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7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同道中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tysky 2024-05-24 22:56:29 北京
作者希望以韩愈研究突破现有文史哲学科分设,无疑是极其正确的,但实践中的挑战依旧极大。试举一例,如书中论《原道》《原性》等最富哲学意涵的“五原”,篇幅并不充分,且极少援引哲学界成果,如此一些具体观点源于自得但与前人看法稍有区别之处都未有所辨析。如较为核心的以为韩愈论性没有从自然资源和禀赋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但劳思光就非常明确说韩愈论性是自然之性。书中非常枢纽性的以“普遍性”界定韩愈的追求与贡献,也稍显... 作者希望以韩愈研究突破现有文史哲学科分设,无疑是极其正确的,但实践中的挑战依旧极大。试举一例,如书中论《原道》《原性》等最富哲学意涵的“五原”,篇幅并不充分,且极少援引哲学界成果,如此一些具体观点源于自得但与前人看法稍有区别之处都未有所辨析。如较为核心的以为韩愈论性没有从自然资源和禀赋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但劳思光就非常明确说韩愈论性是自然之性。书中非常枢纽性的以“普遍性”界定韩愈的追求与贡献,也稍显空疏。相较而言,书中对于“原”体文的文体分析以及以及侧重文学类文本的细致梳理,更见功力,涉及思想的分析,可能是学界对于中古思想史的整体理解本就隔膜,所以韩愈作为枢纽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真正的位置和特质,也不易说清。 (展开)
6 有用 秋声 2025-02-09 21:26:42 陕西
疑似评论区是古代文学方向的团建,这本书在个人看来无甚新见,有种人为塑造偶像然后再论证为什么他是我们偶像的即视感,"同道中国"这个提法意义不大,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是把我们要认识的对象增长了一倍,却似乎无助于我们对其的认识。
1 有用 李清医 2024-04-25 22:32:08 云南
严谨扎实,旁征博引,流光溢彩。
1 有用 Jargvci 2025-02-07 14:58:13 河北
本书至少高中语文教师必读。我上中学时,未见有老师能解释“古文运动”之“古文”有何特色,该运动因何产生、有何影响,《师说》“受业”有何思想用意,韩文究竟特色如何,有何创新。历史老师也该读读,韩愈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当时也没人讲清楚。
22 有用 高惟扬 2023-11-16 20:44:28 北京
1. 一流的学者应当做一流的问题。小问题固然有填补空白的功用,然而支撑起一个时代研究水准的,终究是最重要的问题做得怎么样。昌黎百代文宗,此书有勇气直面韩愈,专书专人,说明作者确是一流。 2. 大声讲出“乡土中国”之外的“同道中国”,扎实有力地证明传统中国不只有孝和亲,还有忠和仁。仁始终是比孝更高的超越性面向,在如今“家国同构”风潮正盛的情况下,刘老师重述“同道中国”,气象宏阔。 3. 文章学研究路... 1. 一流的学者应当做一流的问题。小问题固然有填补空白的功用,然而支撑起一个时代研究水准的,终究是最重要的问题做得怎么样。昌黎百代文宗,此书有勇气直面韩愈,专书专人,说明作者确是一流。 2. 大声讲出“乡土中国”之外的“同道中国”,扎实有力地证明传统中国不只有孝和亲,还有忠和仁。仁始终是比孝更高的超越性面向,在如今“家国同构”风潮正盛的情况下,刘老师重述“同道中国”,气象宏阔。 3. 文章学研究路径沛然醇正,始终紧贴文本,不故作虚浮之辞,可见其古典文献学功底。 本来想打四点五星,但是由于在当今时代,以上三点实在让人痛快,所以打满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