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抑郁与忧郁
译者: 郭兰芳
出版年: 2024-3
页数: 408
定价: 90.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305274138
内容简介 · · · · · ·
★法国著名思想家、享誉全球的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罗兰·巴特的弟子,与其师同为后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学术成就卓著,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
★获得《伦敦书评》《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的盛赞
★将精神分理论与抑郁症的治疗紧密结合,展示如何带领患者走出抑郁症
以克里斯蒂娃本人亲身经历的抑郁症案例,天生具有严重运动障碍的埃莱娜、遭遇丈夫出轨的小学老师玛丽-安琪、失去母亲的年轻女性伊莎贝尔,向读者展示如何直面创伤、克服忧郁、告别抑郁
★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教科书式的文本分析
聚焦现代社会主体的精神危机,审视抑郁与忧郁的源头;
诠释陀思妥耶夫斯基、杜拉斯、奈瓦尔如何以作品化解哀伤
★ 巴黎七大(克里斯蒂娃执教的大学)博士郭兰芳翻译。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
———————————...
★法国著名思想家、享誉全球的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罗兰·巴特的弟子,与其师同为后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学术成就卓著,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
★获得《伦敦书评》《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的盛赞
★将精神分理论与抑郁症的治疗紧密结合,展示如何带领患者走出抑郁症
以克里斯蒂娃本人亲身经历的抑郁症案例,天生具有严重运动障碍的埃莱娜、遭遇丈夫出轨的小学老师玛丽-安琪、失去母亲的年轻女性伊莎贝尔,向读者展示如何直面创伤、克服忧郁、告别抑郁
★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教科书式的文本分析
聚焦现代社会主体的精神危机,审视抑郁与忧郁的源头;
诠释陀思妥耶夫斯基、杜拉斯、奈瓦尔如何以作品化解哀伤
★ 巴黎七大(克里斯蒂娃执教的大学)博士郭兰芳翻译。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
——————————————————————————————
【图书简介】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抑郁”与“忧郁”所做的一系列探讨。书名“黑太阳”这个看似悖论、充满张力的意向,指代的是个体遭受抑郁折磨、被无法言说的痛苦吞噬的内心状态。在本书中,作者先进行“抑郁”与“忧郁”的理论阐述,再对四位创作者做详尽的个案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的根源在于主体丧失了某个他深爱的客体,且无法承受这样的丧失,因而无法完成对客体的哀悼。那么该如何化解哀伤、超越哀伤呢?作者认为,为痛苦命名、颂扬痛苦不失为一种方法。“崇高诞生于忧郁之中”,抑郁者可以通过文艺创作而克服主体性的精神危机,使主体重塑虚无,从而穿越忧郁、超越分离的痛苦。
作者先以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作、患有癫狂症的法国诗人奈瓦尔的诗作为例,尝试阐释文艺创作如何作为一种“暂时的救赎”帮助创作者战胜忧郁;随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杜拉斯的全部作品做了一个总括式的解读,指出长于描写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书写而直面创伤、告别抑郁,还分析了弥漫着死亡与痛苦的杜拉斯作品,如何以“笨拙的美学”和“非净化的文学”在精神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
——————————————————————————————
【媒体及名人推荐】
一部关于“抑郁”与“忧郁”的精神分析杰作!——《伦敦书评》
她的理论极具说服力,既感人至深又充满诱惑!——《纽约时报》
黑太阳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 ),保加利亚裔法国思想家,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现为巴黎西岱大学(原巴黎七大)荣休教授。与其师罗兰·巴特同为后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互文性理论与贱斥理论的奠基人,学术成就卓著,享誉全球学界。著有《符号学》《恐怖的权力》《黑太阳》《中国妇女》等。
【译者简介】
郭兰芳,巴黎西岱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中山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和厦门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致力于文学与精神分析的互动研究。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抑郁抵抗者:精神分析001
第二章 言语的生与死047
第三章 抑郁的女性形象099
吞噬一切的孤独103
杀人还是自杀:行动的过失114
处女母亲124
第四章 美:抑郁者的另一个世界135
第五章 荷尔拜因的《墓中基督》147
第六章 奈瓦尔,“El Desdichado”203
第七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痛苦与宽恕的书写255
第八章 痛之疾:杜拉斯325
译后记 美·语言·“抗抑郁剂”38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An infinite number of misfortuness weight us down every day...All this suddenly gives me another life. A life that is unlivable, heavy with daily sorrows, tears held back or shed. In short, a devitalized existence that, although occasionally fired by the effort I make to prolong it, is ready at any moment for a plunge into death. My depression points to my not knowing how to lose--I have perhaps been unable to find a valid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 It follows that any loss entails the loss of my being--and of Being itself. The depressed person is a radical, sullen atheist.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Psychoanalysis-- A Counterdepr -
Depression is the hidden face of Narcissus......the shadow cast on the fragile self, hardly dissociated from the other, precisely by the loss of that essential other. The shadow of despair. Rather than seek the meaning of despair (it is either obvious or metaphysical), let us acknowledge that there is meaning only in despair.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Psychoanalysis-- A Counterdepr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黑太阳"的人也喜欢 · · · · · ·
黑太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每个人的黑太阳,也许都是深不见底的忧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黑太阳这个词给我的意象,是很直观的全日蚀的形象。一个温暖的发光的星辰被黑暗完全遮盖,不给光明留下一丝缝隙。而太阳在信者的语境中是基督,是生命本身,是带来生命的神,黑太阳则是它的反面。夺取生命或者生命力的客体。在书中,黑太阳源于诗歌,源于神话,源于忧郁的深处... (展开)>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8.0分 29人读过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French & European Pubns (198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Gallimard (1987)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47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黑太阳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4-04-17 14:29:20 山东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遭受的折磨更多是因为癫痫,而不是因为临床意义上的忧郁。希波克拉底将癫痫和忧郁两个词等同,亚里士多德则对二者进行比较和区分,而当前临床上的治疗更是把它们当作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然而,在陀思妥耶夫斯的作品中,我们会看到,虽然痛苦与癫痫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关系,但是,根据作者的描述,在癫痫发作之前会出现沮丧状态,发作之后更是如此。而痛苦更是贯穿于他作品的始终,成为他书写的基本特征。奇...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遭受的折磨更多是因为癫痫,而不是因为临床意义上的忧郁。希波克拉底将癫痫和忧郁两个词等同,亚里士多德则对二者进行比较和区分,而当前临床上的治疗更是把它们当作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然而,在陀思妥耶夫斯的作品中,我们会看到,虽然痛苦与癫痫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关系,但是,根据作者的描述,在癫痫发作之前会出现沮丧状态,发作之后更是如此。而痛苦更是贯穿于他作品的始终,成为他书写的基本特征。奇怪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坚称在意识的边缘存在着某种早期的,或者至少是某种原始的痛苦,这让人想起弗洛伊德关于原初的、承载欲望的死本能和原发性受虐的论述。克莱茵认为投射往往先于内摄,侵凌先于痛苦,妄想-类分裂状态是抑郁的基础,弗洛伊德则强调所谓的心理零度的重要性。尚未被爱欲化的痛苦可能是某种断裂的心理印记 (展开)
43 有用 昌昌昌 2024-04-17 21:12:25 贵州
评论那几个精神病就不要读书了,敏感点可以拿吉尼斯纪录了谢谢。至于翻译,没有说做得很好,但也做到了基本意思没有问题。如果不理解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确实会读不明白。无论是哀悼失败的抑郁,还是后面文化作品的剖析,都有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精神分析进入了新的时代,女性是什么,这个定义,交给女性自己来言说。
7 有用 Zephir 2024-05-30 19:48:52 北京
每次读这种文本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有“阅读障碍”。。。还好后面几章开始分析作家画家,没那么抽象了,但是我的大脑就好像洗刷干净的试管,读过的内容仿佛水滴一点也没挂壁。
24 有用 张伯鸾 2024-03-25 22:43:35 湖北
这名字真是……可知道731? 内容有种奇怪的翻译风格。
2 有用 追梦 2024-06-16 11:55:05 山东
这位作者也算是一众后现代法国作家里最说人话的了,不然看看列维纳斯某本书的第一句:形而上学者与他者并不构成任意一种可逆的相关性关系。 (为了列维纳斯,我可是买了一堆西方理论关键词的书。) 本书用文学作品解释哲学,阐述抑郁的发生——客体即欲望的符号的消失。客体不只是欲望,还包括理想,身份,观念,意义……确实对忧郁症做了解释,但是涵盖范围太广,已经失去了准确性。 抑郁症,简单说就是空虚,失去价值理想方向... 这位作者也算是一众后现代法国作家里最说人话的了,不然看看列维纳斯某本书的第一句:形而上学者与他者并不构成任意一种可逆的相关性关系。 (为了列维纳斯,我可是买了一堆西方理论关键词的书。) 本书用文学作品解释哲学,阐述抑郁的发生——客体即欲望的符号的消失。客体不只是欲望,还包括理想,身份,观念,意义……确实对忧郁症做了解释,但是涵盖范围太广,已经失去了准确性。 抑郁症,简单说就是空虚,失去价值理想方向,失去作为客体的欲望,这也是为什么说“没点抑郁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艺青年”,其实,本书反而把忧郁复杂化了,而又把抑郁简单化了,二者的界限也不明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