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1
引言 5
第一章“传统的本土观点”:谢赫在加尔各答,康有为在罗马 23
第二章 “一变从前精湛严整之习矣”:金绍城在巴黎,杜里舒在北京 105
第三章 “宇宙万物皆有生命”:保罗·塞尚在上海,刘海粟在巴黎 183
结语 271
参考文献 273
ACKNOWLEDGEMENTS 305
INTRODUCTION 307
CHAPTER ONE
‘The Traditional Native View’:Xie He in Calcutta and Kang Youwei in Rome 321
CHAPTER TWO
‘Quite a Change from the Former Fine and Regular Manner’: Jin Shaocheng in Paris and Hans Driesch in Beijing 383
CHAPTER THREE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re Possessed of Life’:Paul Cézanne in Shanghai and Liu Haisu in Paris 447
AFTERWORD 513
· · · · · · (收起)
1908年,当卜士礼书中的插图首次出现在中国刊物上时,劳伦斯·宾扬也进一步发展了他关于“韵律”和“生命力”的观点,当时的一些中国人对宾扬的这些观点可能已经有所意识。他在自己的著述《远东绘画》(Painting in the Far East)里谈及“六法”:
根据这一理论,“韵律”(Rhythm)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是人们基于观察所遵的模仿自然或忠于“自然”(Nature)的法则,这种西方民族所具备的普遍本能是艺术的根本关切所在。在这一理论中,每件艺术作品都被认为是韵律之神韵化身,以更清晰的美丽与更强烈的力量展现事物的精神活动,复杂物质的巨大障碍因此得以通过周遭可见的世界被传递至我们的官能。
我们有必要停下来思考,宾扬的这番评论来自何处?宾扬认为“韵律”和“自然”作为这段话的中心概念,值得大写单词的首字母。他从冈仓天心那里直接获得了“韵律”一词(有人认为这或许归功于冈仓对赫伯特·斯宾塞作品的解读)。然而,如若考虑宾扬当时身处的更广泛的学术环境以及1908年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我们很难不将他与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一1941)联系起来。柏格森提出了“生命冲力”(elan vital),一种存在于宇宙中的“生命的冲动”“事物的精神活动”。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他是举足轻重的国际人物,而在思想的某些方面,柏格森则与自己的英国前辈斯宾塞保持了一致。他于1907年出版的著作《创造进化论》(Levolution creatrice)收获了大量英语评论,而于1896年出版的早期作品《材料与记忆》(Matiere et memoire)也在1908年经过了重新修订。宾扬很可能读过这两本书的法语原版,因为他从书中挑拣了柏格森喜欢的一些修辞为自己所用,比如“被提炼出”的理念,或者创造性的精神“落实到”图像,再比如超越“复杂物质... (查看原文)
柯律格的《回音室》探讨了“气韵生动”这一中国美术理论的跨文化传播和演变过程,展示了中西方艺术思想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复杂而多维的互动和影响。冈仓天心在《东洋的理想》中首次将其翻译为“The Life-movement of the Spirit through the Rhythm of Things”,强调了“韵...
(展开)
1 有用 䍺 2024-08-04 15:41:16 新疆
20240803.望着却勒塔格山,库车家中的天台上读完。书前序言写的很好,有方法论的启示,提及了几本人类学的书,显示出超出艺术史之外的广阔视野,也为我思考“转译”、“边缘”与知识网络形态这几个话题提供了契机。以“气韵生动”和“气韵”作为锚点,没有回避复杂,而试图还原一种“纠缠”着的知识史、概念史图景,印度、中国、日本、欧洲,相互印证、重复、加强,手法绵密,逻辑清晰严谨。最惊喜的是结语对于张爱玲《封... 20240803.望着却勒塔格山,库车家中的天台上读完。书前序言写的很好,有方法论的启示,提及了几本人类学的书,显示出超出艺术史之外的广阔视野,也为我思考“转译”、“边缘”与知识网络形态这几个话题提供了契机。以“气韵生动”和“气韵”作为锚点,没有回避复杂,而试图还原一种“纠缠”着的知识史、概念史图景,印度、中国、日本、欧洲,相互印证、重复、加强,手法绵密,逻辑清晰严谨。最惊喜的是结语对于张爱玲《封锁》中细节的引述,中国画、西洋画,在封闭的电车中,无限趋近又永不相同,细节往往经由这样的点亮、“发现”,而使得文本重新丰富活跃起来。 (展开)
4 有用 qingfan 2024-05-18 11:49:52 美国
准备带着问题读:1【以“气韵生动”一词的翻译与流转为线索,揭露思想传播中的“回音室”现象,连通古今与中西,细致入微地讲述“中国艺术”在20世纪的形成”】非常好奇从古画论关键词组织现代素材的方式。巫鸿先生曾提炼的“位置经营”的再诠释也是类似的方法框架。这一方法如何寻找关键词?如何赋予古典词汇新的意义?2 书的封面,是陈师曾(衡恪)一九一七年的《读画图》轴,为了募捐京畿水灾,收藏家在中央公园举办展览,... 准备带着问题读:1【以“气韵生动”一词的翻译与流转为线索,揭露思想传播中的“回音室”现象,连通古今与中西,细致入微地讲述“中国艺术”在20世纪的形成”】非常好奇从古画论关键词组织现代素材的方式。巫鸿先生曾提炼的“位置经营”的再诠释也是类似的方法框架。这一方法如何寻找关键词?如何赋予古典词汇新的意义?2 书的封面,是陈师曾(衡恪)一九一七年的《读画图》轴,为了募捐京畿水灾,收藏家在中央公园举办展览,“展览七日,每日更换,共六七百种”,石守谦先生写过这副画,重点在新旧之际,谈论观众的雅俗之分,不知柯律格的观点是什么。3 中国画从古代如何走入到现代?如果不认同“先制作后匹配”,我们的画意又如何蜕变成为形式? (展开)
2 有用 喃喃 2024-08-01 16:01:00 山西
这本似乎是柯律格著作里评分最高的一本,但读起来依旧很难有畅快的感觉。柯律格似乎总是喜欢用特别细致微妙的材料来证明一些不是很新颖的观点,或者说落实一些比较简单的论断。所以行文中虽然偶有亮点,但整体结构搭地并不好。
1 有用 小七 2024-07-24 16:51:10 河北
“当最初的思考或意见在作者之间来回传递时,它们被夸大为确定的事实,一位作者的断言构成后来另一位作者进一步猜测的基础。”借助文字和图像,思想在跨国流动中脱离了原生环境,又塑造了原生环境。
2 有用 Nelly.L 2024-05-18 12:35:49 上海
《回音室》让人惊叹的是作者收集材料之广,书中使用的材料远超“中国”“艺术”和“历史”的范畴,柯律格认为,人们对艺术的理解需要被放置在最广义的思想领域中去考察,而思想是流动的,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更是相互影响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柯律格关注时代精神对个体的影响,这之中必然有史料有限无法确证的情况(比如XX于XX年在某地到底见了谁、读了什么书、在展览中看到了什么作品),但他的大胆推论又是有诸多材... 《回音室》让人惊叹的是作者收集材料之广,书中使用的材料远超“中国”“艺术”和“历史”的范畴,柯律格认为,人们对艺术的理解需要被放置在最广义的思想领域中去考察,而思想是流动的,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更是相互影响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柯律格关注时代精神对个体的影响,这之中必然有史料有限无法确证的情况(比如XX于XX年在某地到底见了谁、读了什么书、在展览中看到了什么作品),但他的大胆推论又是有诸多材料可以间接支持的,作为读者,阅读时颇有推理的快感。强烈推荐与柯律格的前作《谁在看中国画》配套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