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著名艺术史学者、牛津大学荣休教授柯律格全新中国艺术专著
以考古发掘般的严谨打捞史料中的细节,结合前沿研究方法与成果,呈现艺术史学者多年的思考结晶
▶跨国界、跨时代、跨语言、跨学科,打破艺术史研究的藩篱,重新认识20世纪初的中国艺术
谢赫在加尔各答,康有为在罗马?摒弃泛泛的传统东西二元论叙事,以全球化的眼光颠覆关于东西方艺术的固有认知
以“气韵生动”一词的翻译与流转为线索,揭露思想传播中的“回音室”现象,连通古今与中西,细致入微地讲述“中国艺术”在20世纪的形成
▶中英双语完整呈现,特别制作阅读折页,追踪“回音室”中的每个声音!
完整收录作者英文文稿,方便对照阅读、研究
随书附赠折页,辅助理解“气韵生动”与“韵律”的传播路径
▶巫鸿、包华石、郭伟其、阮圆 知名学者联袂推荐!
·
20世纪初,随着中国艺术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国艺术的热潮。以“气韵生...
▶著名艺术史学者、牛津大学荣休教授柯律格全新中国艺术专著
以考古发掘般的严谨打捞史料中的细节,结合前沿研究方法与成果,呈现艺术史学者多年的思考结晶
▶跨国界、跨时代、跨语言、跨学科,打破艺术史研究的藩篱,重新认识20世纪初的中国艺术
谢赫在加尔各答,康有为在罗马?摒弃泛泛的传统东西二元论叙事,以全球化的眼光颠覆关于东西方艺术的固有认知
以“气韵生动”一词的翻译与流转为线索,揭露思想传播中的“回音室”现象,连通古今与中西,细致入微地讲述“中国艺术”在20世纪的形成
▶中英双语完整呈现,特别制作阅读折页,追踪“回音室”中的每个声音!
完整收录作者英文文稿,方便对照阅读、研究
随书附赠折页,辅助理解“气韵生动”与“韵律”的传播路径
▶巫鸿、包华石、郭伟其、阮圆 知名学者联袂推荐!
·
20世纪初,随着中国艺术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国艺术的热潮。以“气韵生动”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画论与彼时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谋而合,经历冈仓天心、劳伦斯·宾扬、喜龙仁等多位汉学家的转译,在多种语言的回音室中流动、循环。而留学海外的陈师曾、滕固、刘海粟等人又将其从日语、德语、英文等语言译回中文,并应用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中,进一步奠定了谢赫“六法”在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在这部创新之作中,著名艺术史学者柯律格运用多元材料,突破固有的观念和既定的边界,以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思考艺术史的边缘和被形塑的“中国画”。
·
通过发现和重构中国美术进入国际语境的若干关键历史时刻,柯律格教授引导我们思考“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二元观念如何通过理解和误解而逐渐形成,又如何成为人们思考中国艺术的基础框架。这是一本叩问深层问题的书,灵活的叙述也非常引人入胜。
——巫鸿
·
柯律格针对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的世界主义思想基础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这部历史佳作考察了其中关键性的“遭遇”和翻译上的细微差距,引导读者重新思考东西二元论,并欣赏艺术世界中丰富的跨国融合。
——阮圆
·
柯律格教授的演讲力图打破“东西相遇”的泛泛之谈。从“六法”翻译入手展现“跨国”语境中的观念纠缠,在北京年度讲座结束之后的写作中,柯律格进一步将这一语言循环流动的跨国空间概括为“回音室”,既形象地描绘出跨越欧亚大陆的艺术观念世界,也勾起我们对讲座现场的回忆,仿佛精彩的演讲与问答至今余音绕梁。面对不断突破边界的对象,柯律格的研究同样很难简单界定为“中国艺术史”,这一充满创意的著作本身,也必定将如“回音室”一般。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重要话题做出强度不一的种种回响。
——郭伟其
回音室的创作者
· · · · · ·
-
柯律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柯律格(Craig Clunas)
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曾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长期从事策展和研究工作,并先后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牛津大学。其研究和出版活动主要围绕明代中国,同时也涵盖20世纪及当代艺术。已出版的专著包括:《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蕴秀之域:中国明代园林文化》《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等。
·
译者介绍
梁霄,主要译作包括《谁在看中国画》《回音室:1897—1935年跨国的中国画》,参译《中国美术与朝代时间》《关键在于实验:巫鸿中国当代艺术文集》等。
目录 · · · · · ·
引言 5
第一章“传统的本土观点”:谢赫在加尔各答,康有为在罗马 23
第二章 “一变从前精湛严整之习矣”:金绍城在巴黎,杜里舒在北京 105
第三章 “宇宙万物皆有生命”:保罗·塞尚在上海,刘海粟在巴黎 183
结语 271
· · · · · · (更多)
引言 5
第一章“传统的本土观点”:谢赫在加尔各答,康有为在罗马 23
第二章 “一变从前精湛严整之习矣”:金绍城在巴黎,杜里舒在北京 105
第三章 “宇宙万物皆有生命”:保罗·塞尚在上海,刘海粟在巴黎 183
结语 271
参考文献 273
ACKNOWLEDGEMENTS 305
INTRODUCTION 307
CHAPTER ONE
‘The Traditional Native View’:Xie He in Calcutta and Kang Youwei in Rome 321
CHAPTER TWO
‘Quite a Change from the Former Fine and Regular Manner’: Jin Shaocheng in Paris and Hans Driesch in Beijing 383
CHAPTER THREE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re Possessed of Life’:Paul Cézanne in Shanghai and Liu Haisu in Paris 447
AFTERWORD 513
· · · · · · (收起)
喜欢读"回音室"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回音室"的人也喜欢 · · · · · ·
回音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气韵生动”的全球流变:柯律格的《回音室》
《回音室——从中国传统画论的传播看思想的流转与往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回音室》其书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的其中一部,这个计划的宗旨是将艺术史和理论思考联系起来,以推动学术的发展和各地学者之间的交流,而本书则脱胎于艺术史家,牛津大学教授 Craig Clunas(柯律格)于2019年在北京举办的讲座。 在本书中,柯律格以中国古代南齐画家... (展开)> 更多书评 16篇
论坛 · · · · · ·
购买指路世纪文景官方自营店铺,首发期间限量加赠... | 来自文景 | 2024-05-16 12:20:09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艺术】 (爱玛·包法利)
- 中国艺术史 (林别)
- late imperial china (metamorphosis)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74本入围书单 (新京报书评周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31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回音室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喃喃 2024-08-01 16:01:00 山西
这本似乎是柯律格著作里评分最高的一本,但读起来依旧很难有畅快的感觉。柯律格似乎总是喜欢用特别细致微妙的材料来证明一些不是很新颖的观点,或者说落实一些比较简单的论断。所以行文中虽然偶有亮点,但整体结构搭地并不好。
2 有用 大甜甜~~ 2024-05-30 18:04:03 北京
写得太好。不过科律格的这种好,不是一种很鲜明的,给人一个明确结论的好。甚至,他这本书不是一个简单的讲述“西洋”美术观念如何进入“中国”的过程,他是用“回音”这个概念,表达东方和西方的同频共振。因为,不光是中国人第一次需要反思自己怎么理解中国画,同一时期欧美人也需要重新思考自己怎么理解自己的艺术传统。艺术史是一个大浪淘沙,把民国时候一大批二流的名画家都淘汰了,才留下今天这个人。艺术的关系,是不能像一... 写得太好。不过科律格的这种好,不是一种很鲜明的,给人一个明确结论的好。甚至,他这本书不是一个简单的讲述“西洋”美术观念如何进入“中国”的过程,他是用“回音”这个概念,表达东方和西方的同频共振。因为,不光是中国人第一次需要反思自己怎么理解中国画,同一时期欧美人也需要重新思考自己怎么理解自己的艺术传统。艺术史是一个大浪淘沙,把民国时候一大批二流的名画家都淘汰了,才留下今天这个人。艺术的关系,是不能像一般史料那么处理得绝对明晰的。因为艺术的播迁,本来就是很细微的一种神经元的震动。他是用丰富的资料,把一种可能的历史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尤其是涉及中村不折和徐悲鸿的地方,很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未来还想再读一遍。 (展开)
1 有用 韧勉 2024-05-25 20:15:54 北京
柯律格的晚清民国艺术史力作,从两条线书写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的艺术技法在西方的传播,一条线将陈师曾、潘天寿、滕固、刘海粟这些中国艺术史家在西方留学与讲学时,就西方提出的中国画“六法”为何种技法的充分讨论,另一条西安讲述冈仓天心、谢赫、劳伦斯·宾扬、喜龙仁、柏格森、福开森等或在西方介绍中国画法、或在中国学习画法的外国人如何感受中国画法的学习介绍支线汇流在一起,柯律格指出早年通过贩卖大英博物馆的中国... 柯律格的晚清民国艺术史力作,从两条线书写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的艺术技法在西方的传播,一条线将陈师曾、潘天寿、滕固、刘海粟这些中国艺术史家在西方留学与讲学时,就西方提出的中国画“六法”为何种技法的充分讨论,另一条西安讲述冈仓天心、谢赫、劳伦斯·宾扬、喜龙仁、柏格森、福开森等或在西方介绍中国画法、或在中国学习画法的外国人如何感受中国画法的学习介绍支线汇流在一起,柯律格指出早年通过贩卖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艺术根本不受重视,只是作为补充日本古代绘画史的一小部分存在,即便是《女史箴图》最初的地位也很低。西方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中国贩卖到西方的瓷器等商品上的绘画,故而柯律格指出是否存在董其昌可以作为判定西方的中国绘画史早晚的标志。本书的另一好处是将该书英文原版附在书后,方便对读学习翻译。 (展开)
1 有用 文景 2024-05-31 14:20:38 北京
跨国界、跨时代、跨语言、跨学科,打破艺术史研究的藩篱,重新认识20世纪初的中国艺术
1 有用 Derridager 2024-07-03 21:16:28 美国
混沌的历史被作者复现得也有些混沌,不过本书确实展现了学术研究中追索的意义。“回音室”这个概念未来可以大有作为,无形的声波轻而易举地逃开了所有二元对立的或者有明确轨迹的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