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原作名: The Dawn of Everything :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译者: 张帆 / 张雨欣
出版年: 2024-9
页数: 560
定价: 12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智慧宫
ISBN: 9787522527949
内容简介 · · · · · ·
🌟入围奥威尔政治写作奖决选名单
🌟《星期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BBC历史》年度图书
🌟入选《科克斯书评》2021年度好书榜、亚马逊2021年度好书榜等各大权威图书榜单
→《债》《毫无意义的工作》作者格雷伯最具野心的重磅遗作
→挑战《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背后 的基本假设
→直指大历史研究真正应当关注的问题:人类为何会从曾经的灵活陷入如今的僵化,而改变的希望又蕴藏在哪里
🐾
内容简介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
🌟入围奥威尔政治写作奖决选名单
🌟《星期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BBC历史》年度图书
🌟入选《科克斯书评》2021年度好书榜、亚马逊2021年度好书榜等各大权威图书榜单
→《债》《毫无意义的工作》作者格雷伯最具野心的重磅遗作
→挑战《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背后 的基本假设
→直指大历史研究真正应当关注的问题:人类为何会从曾经的灵活陷入如今的僵化,而改变的希望又蕴藏在哪里
🐾
内容简介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
编辑推荐
◎ 全球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获得国内外学者一致推荐
英文版(2021年底)一经推出即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引发各界热议。知名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乔姆斯基、《黑天鹅》作者塔勒布、《弱者的武器》作者斯科特等国外学者力荐;简体中文版得到陈嘉映、王铭铭、周雪光、张笑宇长文推荐,另有高毅、李宏图、李钧鹏、梁永佳、梁捷、梁文道、施展、王笛、许知远、周濂一致推荐(推荐语和推荐长文均收录于随书附赠的解读册)。
◎ 人类大历史颠覆之作!挑战《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等传统经典
这本书借助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力质疑了我们所熟知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简史》等经典大历史的基本前提和很多观点,呼吁一种崭新的人类历史书写。农业的发明和城市的出现绝非什么革命性的时刻;环境与技术也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决定着文明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其说是线性进步(并伴随着相应的代价),不如说是从开放逐渐走向封闭的过程。书中引入了“季节性”“分裂演化”“人类的三种基本自由”“支配三要素”等概念,为我们提供了解释历史的新框架。
◎ 提出“狗屁工作”概念的叛逆学者格雷伯最具野心的重磅遗作
作者之一大卫·格雷伯是著名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重要发起人,以批判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和当代政治而闻名。他在59岁之年(2020年9月2日)突然病逝,去世前3周才完成这部历时10年的合著之作,也代表了他学术思想的巅峰。
◎ 在困顿迷茫的当下再度振奋起来,重新想象人类的可能性
两位作者在传统叙事框架之外爬梳材料,一点点拼合被忽视或误解的历史碎片:原始人类很可能季节性地在不同的社会秩序之间横跳,而不是固守某一种特定的制度,许多我们以为标志着“文明”的宏伟建筑遗址,其实只是他们季节性地建造又抛弃的东西;数量惊人的早期城市并不存在等级制或中心化的组织方式,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化;在一些传统社会,财产权并不意味着你绝对占有某物,而代表着你负有照看它的责任;历史上许多重要发现并不来自概念性突破,而可能来源自日常实践的累积,甚至来自玩乐或仪式……
我们将看到,历史的发展并不存在所谓的正轨,人类社会有过各种有趣的可能性。那些传统从未中断,而它们比当前的主流秩序有着更加悠久和深厚的渊源。
🐾
名人推荐
◎ 这是一场迷人的探寻,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能力的本质……兼具挑战性和启发性。
——[美] 诺姆·乔姆斯基 知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及社会活动家
◎ 《人类新史》应当成为所有关于这类宏大主题的后续作品的起点。那些日后登上此船(“二大卫号”)起航的人,将有两位无与伦比的领航员。
——[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荣休教授、《弱者的武器》作者
◎ 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场思想盛宴。书中没有一个章节不在(玩世不恭地)颠覆根深蒂固的思想信念。它既有深度,又轻巧地打破常规,言之有据,值得一读。
——[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鹅》《反脆弱》作者
◎ ……两百多年来学者用人性的一部分来充当人性的全部的做法是错误的。在作者看来,如果非得历史地追溯人性,那么,我们便先要认识到,并不存在单面人性,一开始,人便具有人性的丰富性。
——王铭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我完全赞同作者,我们有必要跳出这些狭隘的套路,更多看到既有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体制的偶然性,从而不再拘囿于这些方式和体制,而去了解和探究它们之外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 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兼具高度不确定性和崭新可能性的时代。在此时此地读此书此主题,可谓恰逢其时。大胆的设想、不同方向的探索与严肃的学术争论,正是作者倡导的返回“自由”的第一步。
——周雪光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当我们面临现存政治经济结构导致的巨大不公,当我们迫于人上人的强大压力而被迫承认我们不想承认的现实,只要我们知道历史永远允许可能性的存在,那么哪怕启蒙时代已然过去,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巨大的勇气。
——张笑宇 亚洲图书奖得主,“文明三部曲”作者
◎ 因为借力于数十年来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书无疑是对启蒙运动后通行的社会进化理论的一次空前严重的挑战。书中虽然还有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但作者探索真理的非凡勇气和热忱,他们深厚的专业修养和殷切的社会关怀,都能使我们在阅读中时时感到欲罢不能,感到大有教益。尤其是,透过本书关于人类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前普遍处于“和谐共生”状态的史实揭示,我们还有可能感悟到启蒙时代出现的“文明”概念的那个长期受到遮蔽的本义。
——高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如何用新的眼光看待人类的过去,这是作者写作此书的主旨和目标。通过对人类历史演化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考察,作者在起源性的追寻中努力破除现有的成见,提出自己的新解。阅读此书,将会扩展人们的视野,激发起我们的深思,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探寻未来社会变革的可能路径。
——李宏图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本书的原创性和学术野心令人印象深刻。格雷伯和温格罗挑战的不只是霍布斯和卢梭,更是现代文明史上的标准历史叙事,而他们论证过程中的复杂度和严谨性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给了那些“没有历史的人”以应有的声音,而且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何为善恶、何为人类。
——李钧鹏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
◎ 《人类新史》摧毁了众多学科的根基——原始人神话。当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证明,人类的黎明时代有着惊人的复杂性、灵活性、自由度、思辨力。启蒙思想家为当代社会科学所构想的原始人,在历史和逻辑上都不可能存在过。《人类新史》或许标志着社会科学的新起点。
——梁永佳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 大卫·格雷伯的著作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搅得学界不得安宁。这次回到他的本行,不出意料地又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有关人类起源的故事。每次阅读格雷伯,都是一次智识上的重大挑战。
——梁捷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 这是一部颇具勇气的作品。两位作者本着人文精神,挑战了传统大历史叙事中的一些基本参照系。书中呼唤的对人性与文明的新理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施展 大观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 本书是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和考古学家大卫·温格罗思想碰撞的结晶,他们利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开创性研究,带领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解。他们抛弃过去占主导地位的那种宏大叙事,利用清晰、有力、有趣、丰富的考古学和民族志的细节,提供了一系列崭新而且引人入胜的见解,揭示了我们过去对人类历史理解存在的极大的误区。在优美而且通俗易懂的散文式的描述中,人类多种形式的存在和进化的故事徐徐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王笛 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
人类新史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简介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1961—2020),美国知名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领军人物,生前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出版有《债:5000年债务史》、《毫无意义的工作》、《规则的悖论》等著作,其中的“狗屁工作”等概念引发社会热议。
大卫·温格罗(David Wengrow),伦敦大学学院比较考古学教授,曾在非洲和中东多地从事考古发掘工作。他在牛津大学接受考古学和人类学训练,并在那里担任初级研究员,还曾在沃伯格研究所、弗莱堡大学和纽约大学艺术学院任访问学者。著有《何以文明:古代近东与西方的未来》(What Makes Civilization: the Ancient Near East & the Future of the West)和《怪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Monsters)...
著者简介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1961—2020),美国知名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领军人物,生前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出版有《债:5000年债务史》、《毫无意义的工作》、《规则的悖论》等著作,其中的“狗屁工作”等概念引发社会热议。
大卫·温格罗(David Wengrow),伦敦大学学院比较考古学教授,曾在非洲和中东多地从事考古发掘工作。他在牛津大学接受考古学和人类学训练,并在那里担任初级研究员,还曾在沃伯格研究所、弗莱堡大学和纽约大学艺术学院任访问学者。著有《何以文明:古代近东与西方的未来》(What Makes Civilization: the Ancient Near East & the Future of the West)和《怪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Monsters)。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告别人类的童年
或言,为什么这不是一本关于不平等起源的书
第二章 邪恶的自由
原住民批评与进步神话
第三章 解封冰河时代
锁链内外:人类政治的多重可能
第四章 自由民、文化的起源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未必循此顺序)
第五章 多季以前
为何加拿大觅食者蓄奴而他们的加利福尼亚邻居却没有;或言,“生产方式”问题
第六章 阿多尼斯的花园
从未发生的革命: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如何避开农业
第七章 自由生态
农耕最初是如何跌跌撞撞、虚张声势地走向世界的
第八章 想象的城市
亚欧大陆第一批城市居民(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谷、乌克兰和中国),以及他们如何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建起城市
第九章 视而不见
社会住房和民主在美洲的本土起源
第十章 为何国家没有起源
主权、官僚制和政治不起眼的开端
第十一章 回到起点
论原住民批评的历史根基
第十二章 结 论
万物的黎明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人类新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人类新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秩序四千年 8.6
- 分裂的共识 8.9
-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 8.5
- 父辈之罪 8.9
- 翻译的危险 8.4
- 现实政治史 7.6
- 牛津世界历史研究指南 8.0
- 生而无权 8.5
- 剑桥大学人类学十五讲 9.2
人类新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1 条 )
Chapter 1 (2/17/2023 读完) 总结笔记 + 有趣段落‘随意’翻译 (更新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章总结: 作者的目的是重新书写人类历史,改写目前通行但错误的叙述和叙述逻辑,改写盛行的以不平等 (inequality) 为开端发问的人类历史思考与叙述方式。 目前大历史的主流叙述其实都在一个错误的设问下展开,即探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 (what is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展开)论坛 · · · · · ·
这本书和人类简史哪本更值得读? | 来自134****7482 | 3 回应 | 2025-01-27 15:25:48 |
为什么当当网没有呢? | 来自MATRIX5000 | 2024-11-03 10:43:24 | |
中文版有消息了吗? | 来自Kiwi | 16 回应 | 2024-10-15 23:57: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1)8.8分 121人读过
-
麥田 (2024)暂无评分 25人读过
-
光文社 (202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Allen Lane (202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备忘 (adrian)
- 通识/通史 (🦉的瓦涅密)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 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读书破万卷)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93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人类新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石黑曜 2024-10-07 22:19:27 四川
书名和题材都在试图对标尤瓦尔的《人类简史》。但无论是内容还是书写方式,本书都和《人类简史》大相径庭,更加学术化,不够通俗,也缺少了一种叙述上足够简洁、且能与当下时代产生联结的核心建构。而这正是后者之所以能够作为通俗作品在十年前流行开来的根本原因,为处在web3.0前夜焦虑的年轻人们提供了一剂硕大的强心剂。不过,这也许原本就是大卫·格雷伯的初衷。作为左翼人类学家、无政府主义者,对于建构一个全面、宏大... 书名和题材都在试图对标尤瓦尔的《人类简史》。但无论是内容还是书写方式,本书都和《人类简史》大相径庭,更加学术化,不够通俗,也缺少了一种叙述上足够简洁、且能与当下时代产生联结的核心建构。而这正是后者之所以能够作为通俗作品在十年前流行开来的根本原因,为处在web3.0前夜焦虑的年轻人们提供了一剂硕大的强心剂。不过,这也许原本就是大卫·格雷伯的初衷。作为左翼人类学家、无政府主义者,对于建构一个全面、宏大、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存在近乎本能性的抗拒似乎也无可厚非。大概正因如此,本书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对传统史学观念的打破上,通过列举一系列最新的考古发现,实事求是地展现乃至推想出了更加多样化的早期人类文明政治面貌,继而挑战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官僚政府机制的历史必然。单凭这一点,已是十分值得反复细细品读的。 (展开)
7 有用 洛兹尼茶 2024-11-10 12:01:17 江苏
前九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看的似懂非懂。到了第十章,有点不一样了。自己也有了一点小想法,形容父权制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比较贴切的一个词是“家奴”。父权制国家对待个人就是奴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而个人以为自己是父权制国家的家人,个人只有在感觉上在去以为,这个感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麻痹自己的幻觉。
11 有用 陈主任 2024-09-12 11:52:14 北京
上一次甫一出版便购入的书也是格雷伯的。这本书想传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是可以自觉的选择自己想过何种生活的动物,而在已经被历史掩没的过去,有过很多人做出过自己的选择,而不一定要永远困在既有的结构里。另外,吃相别太难看,看看评论区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一堆只读过一两本书的小号来评论,这是侮辱格雷伯,知道吗?
9 有用 呼吸甲烷 2024-10-20 21:29:46 上海
格雷伯最有力的point在于,人类历史并不是一场决定论的线性叙事,而是一些充满经验智慧、轻巧的试验和主体努力的关于社会可能性的百科全书。写得真的是叠床架屋,读起来很痛苦——但这种反复推进、引用各种案例的笔法其实也是服务于同一个观点,我们不需要一本架构清晰的启示录神话,我们需要真实故事集,而作者只是故事的导读。
9 有用 𝙬𝙟𝙧 2024-09-12 14:24:33 北京
挑战西方思想界关于文明进步的主流叙事(“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的一套说辞),重新审视历史发展的线性模式。原书名直译的话是“万物的黎明”,重点明显在于“黎明”,想要重提文明开端的故事。在这方面,市面上流行的文明史类书籍大多是沿着同一个思路去讲的,大差不差,随便选一本看看就行了。这本就不太一样了,两位大卫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还能把逻辑说圆了,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确实担得起“新史”... 挑战西方思想界关于文明进步的主流叙事(“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的一套说辞),重新审视历史发展的线性模式。原书名直译的话是“万物的黎明”,重点明显在于“黎明”,想要重提文明开端的故事。在这方面,市面上流行的文明史类书籍大多是沿着同一个思路去讲的,大差不差,随便选一本看看就行了。这本就不太一样了,两位大卫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还能把逻辑说圆了,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确实担得起“新史”这个名字。封面拆下来摊平了是一个大橙子,过于惹眼。(太厚了,还没看完,但根据已经看过的部分就足以给出五星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