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品方: 普华心理
副标题: 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原作名: Inside the Criminal Mind
译者: 姚峰 / 蔡贺
出版年: 2024-10
定价: 89.00
ISBN: 9787115649881
内容简介 · · · · · ·
罪犯是天生的,还是由家庭或社会造成的?当他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时,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或者说,罪犯的心理是否本来就与常人不同,在伤害他人时不仅毫无内疚之心,甚至还会获得某种特殊的快感?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他们有变成好人的可能吗?
在本书中,犯罪心理学家斯坦顿·E. 萨梅诺博士基于对数百个案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观点。他认为,环境不一定会导致犯罪,一个人是否会成长为暴力罪犯更多取决于其认知因素。罪犯的思维模式异于常人,因此,理解罪犯的认知模式比了解犯罪原因更重要。这一观点颠覆了把犯罪归结于外部环境或精神疾病的传统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预防犯罪并改造罪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作为里根总统的犯罪顾问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鉴定专家,萨梅诺博士强调,犯罪人格虽然异常顽固、难以辨别和矫治,但心理健康专家依然可以通过帮助罪犯改变其思维模式来对他们进行矫治。毕竟,...
罪犯是天生的,还是由家庭或社会造成的?当他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时,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或者说,罪犯的心理是否本来就与常人不同,在伤害他人时不仅毫无内疚之心,甚至还会获得某种特殊的快感?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他们有变成好人的可能吗?
在本书中,犯罪心理学家斯坦顿·E. 萨梅诺博士基于对数百个案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观点。他认为,环境不一定会导致犯罪,一个人是否会成长为暴力罪犯更多取决于其认知因素。罪犯的思维模式异于常人,因此,理解罪犯的认知模式比了解犯罪原因更重要。这一观点颠覆了把犯罪归结于外部环境或精神疾病的传统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预防犯罪并改造罪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作为里根总统的犯罪顾问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鉴定专家,萨梅诺博士强调,犯罪人格虽然异常顽固、难以辨别和矫治,但心理健康专家依然可以通过帮助罪犯改变其思维模式来对他们进行矫治。毕竟,罪犯能否痛改前非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作者简介 · · · · · ·
斯坦顿·E. 萨梅诺(Stanton E. Samenow),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在犯罪行为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并作为研究人员、临床医生、顾问和专家证人工作了50年之久。在美国,他被任命为三个总统特别工作组的成员,分别负责有关执法、受害者权利和无毒美国的工作。他曾参加《60分钟》(60 Minutes)、《奥普拉·温弗瑞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和《今日秀》(Today Show)等电视节目,也是《为时未晚》(Before It’s Too Late)、《直言罪犯》(Straight Talk About Criminals)等书的作者。
目录 · · · · · ·
第1章 “天生坏种”还是环境所迫 / 1
几十年来,为了找出犯罪的成因,学界先后提出了多种理论。然而,一些观点过于片面地将犯罪的成因完全归咎于环境或精神疾病,使罪犯找到理由为自己开脱。罪犯是生来就坏,还是贫穷、不良的原生家庭等环境的受害者,其中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待被探索。
第2章 关于“犯罪”的几个问题 / 13
何为“犯罪”?是否真有“犯罪人格”这种东西?“罪犯”一词是否涵盖了所有类型的犯罪者?人们犯罪是否出于邪恶的意图?只要刺激条件足够,任何人都有可能犯罪吗?那些虽然伤害了他人,但未被逮捕的人是“罪犯”吗?
第3章 罪犯的思维模式 / 21
· · · · · · (更多)
第1章 “天生坏种”还是环境所迫 / 1
几十年来,为了找出犯罪的成因,学界先后提出了多种理论。然而,一些观点过于片面地将犯罪的成因完全归咎于环境或精神疾病,使罪犯找到理由为自己开脱。罪犯是生来就坏,还是贫穷、不良的原生家庭等环境的受害者,其中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待被探索。
第2章 关于“犯罪”的几个问题 / 13
何为“犯罪”?是否真有“犯罪人格”这种东西?“罪犯”一词是否涵盖了所有类型的犯罪者?人们犯罪是否出于邪恶的意图?只要刺激条件足够,任何人都有可能犯罪吗?那些虽然伤害了他人,但未被逮捕的人是“罪犯”吗?
第3章 罪犯的思维模式 / 21
罪犯的思维模式异于常人。他们有自己的逻辑和“智慧”。对他们来说,欺骗、剥削、恐吓是人生常态,不是环境逼迫他们犯罪,而是他们选择成为罪犯。本章列举了罪犯的 12 种常见思维错误,这些思维错误如果达到极端程度,就会让他们做出对他人产生严重伤害的行为。
第4章 两名杀人犯:不同的背景,相同的思维错误 / 37
本章讲述了两个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犯罪人生:拉里是一名中学辍学生,在一个少数族裔社区由单身母亲抚养长大;而特雷弗是一名大学生,在一个富裕的郊区由双亲抚养长大。二人最终都因犯谋杀罪而上了头条新闻。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殊途同归”呢?
第5章 犯罪前、中、后的心理过程 / 55
对罪犯来说,犯罪的每个阶段——思考、计划、招募同伙、接近目标、实施犯罪、逃跑,以及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会让他们产生兴奋感,无论他们遇到什么阻碍。这样一来,减少犯罪便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第6章 父母不会把孩子变成罪犯 / 69
长期以来,父母一直被指责为促成孩子犯罪的原因之一。如果你的孩子持续说谎、打架、破坏公物,专家会告诉你,是你的教育方式有问题。然而,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本章的观点将颠覆你的认知,并让那些认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孩子的父母从自疚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第7章 犯罪的父亲 / 91
有些父母是罪犯,他们既爱孩子,又伤害孩子。与上一章不同,在本章,你会看到一名罪犯如何在既想做一位好父亲的同时,又破坏孩子的童年。但是,即便遭受精神上的如此折磨,孩子依然没有变成一名罪犯,而是一直坚强且善良地生活着。
第8章 同伴压力不是犯罪的借口 / 99
长期以来,专家一直认为同伴压力是个体从事犯罪活动的一个强大的风险因素。然而,问题不在于同伴压力是否存在,而在于一个人选择谁作为同伴。是时候让那些将错误归咎于同伴的未成年罪犯正视自己的问题了!
第9章 学校:罪犯眼中的竞技场和庇护所 / 113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然而,受教育并不是罪犯关心的事情,他们也不会为了在将来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而努力学习。他们之所以去学校,是因为学校有利可图。对他们来说,学校就是他们实施犯罪的竞技场和庇护所。
第10章 工作与罪犯 / 129
罪犯把工作的人看作“奴隶”和“傻瓜”,他们无法对一份工作保持太久的热情,会通过各种说辞不停地更换工作,甚至长期保持失业状态。对他们来说,犯罪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在本章,你将看到罪犯为了金钱、内部消息、性而游走于工作和犯罪之间的故事。
第11章 性:征服与自我感 / 143
对罪犯来说,性是一种获取控制权的象征,发生性行为不是单纯地出于生理需要,而是满足自己征服他人的快感,因此对象、时间、地点都不重要。本章涵盖了偷窥狂、暴露狂、强奸犯、恋童者等性犯罪者的犯罪经历,以及成年人如何利用电子设备与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
第12章 迁怒于人 / 169
“我的内心总是有一团怒火,但我不知道这怨愤来自何处。”这是所有罪犯的共同心声。当他人无法满足罪犯的期待时,他们的怒气便会一触即发。即使在他人眼里不起眼的小事,也会被他们视为威胁,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发火的目标。
第13章 罪责为首,毒品次之 / 187
本章要讨论的是那些频繁使用毒品或物质滥用的罪犯。这些罪犯非常狡猾,他们会将自己的恶行归咎于酒精、药物等致幻类物质,并控诉是毒品将他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然而,毒品并不是导致他们犯罪的原因,毒品只是强化了他们本身具有的犯罪特质。
第14章 恐怖主义犯罪 / 205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里,恐怖分子是那种在公共场所引爆炸弹装置、炸毁飞机、威胁不同信仰者或参与种族灭绝的人。实际上,除了国际上臭名昭著的恐怖袭击案的罪犯外,家暴实施者也属于恐怖分子。因为他们都以正义为名,实施着惨无人道的虐待。
第15章 以“好人”自居 / 215
所有罪犯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他们知道法律是什么,也承认自己违反了法律。但这并不能撼动他们自认为的好人形象。他们只是觉得自己犯了个错误。此外,不同类型的罪犯还会互相鄙视甚至强烈谴责对方的恶劣行径。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第16章 精神疾病还是犯罪人格 / 229
在被判因精神失常而无罪的案件中,许多佯装精神病人的罪犯逃离了法律的制裁。他们不用待在暗无天日的监狱,而是被送往医院,享受着更大的自由和更好的待遇。这让受害者及其家属无不为之愤恨。然而,天网恢恢,这些装病的罪犯总会露出马脚,让正义最终得到伸张。
第17章 监禁 / 255
监狱被认为具备四种功能:惩罚、威慑、使丧失能力和改造。当罪犯被捕入狱后,他们会被安排打扫卫生、进行“二次教育”,并完成劳动改造。“改过自新”是监狱对罪犯的唯一要求。然而,又有多少囚犯真正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呢?
第18章 罪犯改造 / 271
本章讲述了改造罪犯的一个成功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作者描述了他的合作者约克尔森医生是如何运用其独创的治疗项目带领惯犯勒罗伊一步步走向新生的。通过这个案例,人们对于罪犯改造也生出了一些希望。看来,坏人还是有机会弃恶从善,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
第19章 我们该做些什么 / 297
摆在罪犯面前的只有三条路:犯罪、自杀、做出改变。而现有的一些矫治措施,如教育计划、认知行为疗法、戒毒治疗、缓刑等,只能起到部分作用。也许,只有帮助罪犯改变其最基本的认知,才能让他们真心悔改,过上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人生。
致 谢 / 31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第四章 “让学校见鬼去吧” 平度合美的绿县 在这里,我们并非要讨论学校和教育体系的缺陷,而是要探讨青少年罪犯是如何在学校活动的一无论他们进人哪所学校。美国心理学会提出, 学校疏离感是“影响青少年罪犯发展和校园暴力产生的关键因素”。事实 是,青少年罪犯早在学校疏离他之前就已经拒绝了学校。他们对学校感到 厌倦并疏离学校,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与学业成就毫无关系。相反,他们利 用学校,把校园作为犯罪的场所或者掩藏自己罪行的地方。与父母一样, 在教育和社会化这群不良少年时老师们也遭受了挫败。特殊的教育项目或 者咨询常常无法准确地评估他们,更不要说改变他们了。 依据受教育的过程,可以将罪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他们在高中毕业之前就退学了。从入校的那一天开始,他们就把学校变成了自己胡作 非为的场所。这些孩子在学校处处与老师、校长作对。他们只完成少量的 功课,或者一点也不做,反而去干扰其他想学习的孩子,最后他们早早地 离开了校园。 第二类我称之为“一落千丈型”。在小学时,这些孩子并没有破坏纪律的行为。他们很聪明,学习好,能够获得同学的认可,所以与大家相处得也不错。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不用制造太多麻烦来讨好班主任。但是,进入初中以后,老师开始提出大量的要求:明显增加的作业量、考试以及为 第四章“让学校见鬼去吧” 055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让学校见鬼去吧”
喜欢读"天生坏种"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天生坏种"的人也喜欢 · · · · · ·
天生坏种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到底有没有天生的坏种?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已经挺瘆人了,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罪 犯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和扭曲。 犯罪心理学家斯坦顿・E. 萨梅诺博士,在犯 罪心理学领域深耕了五十年。他在书里提出了一个独特... (展开)
罪犯究竟在想什么呢?

??【天生坏种】——揭开犯罪心理的神秘面纱??

权利感,控制感,兴奋感
> 更多书评 1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6.6分 156人读过
-
Random House Inc (2004)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商周出版 (2017)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天生坏种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泛泛读书 2024-10-30 16:30:05 江西
环境并非决定犯罪的唯一因素,而是罪犯的认知模式在起作用
0 有用 lisa 2025-04-14 22:01:02 上海
罪犯的认知和思维模式与常人不同,不改变思维模式,再多的出于好心的帮助也只是在腐烂的地基建大楼。
0 有用 Jecika 2025-03-12 01:08:51 广东
作者是犯罪行为研究领域的专家,书中有丰富的实例支撑作者观点:罪犯的思维模式才是他们不断犯罪的原因,这点不发生改变,他们会继续给社会带来伤害,帮助罪犯改变其最基本的认知,才能帮助他们放弃犯罪并建立起负责任的人生。本书很好看,翻译得很好,是本有趣有料的书,强烈推荐
1 有用 导演青果 2024-11-10 13:10:26 黑龙江
作者很勇,他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一个跟当下世俗最推崇的观点几乎完全违背的,却又是必须承认的一种“犯罪心理学”,并期望以此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去改善这个与你我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