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 Sinister的书评 (16)

李避蛮 2018-08-02 18:11:24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混乱与专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李避蛮 纳博科夫特意选择了一个看似与内容毫不相关的标题,除却一贯喜欢隐喻和文字游戏的原因外,还为了表达一种对批评家们的挑衅:怎么样,没有我的指点,你们能找出它与主题之间的隐秘联系吗? “庶出的标志”即盾徽右上方到左下方的对角斜纹,纳博科夫想用这个标志暗示一种...  (展开)
单读 2020-08-24 08:40:22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好奇心是不服从的最纯粹形式

爱是“庶出的标志”的最佳象征, “精神食人主义”无论如何疯狂与邪恶, 都无法阻止个体的爱。 谈论纳博科夫是种危险的愉悦,每一个读过纳博科夫的人都再熟悉不过了。 危险在于纳博科夫总是不忘时刻揶揄评论家们,无论是杂志访谈还是小说前言,似乎对评论家的敌意进行敌意地反...  (展开)
脑震荡妞 2017-08-08 08:53:58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调皮的纳博科夫又一次玩起了文字游戏

一如既往,纳博科夫在小说中玩起了他游刃有余的文字游戏。在巴图克格勒,盛行一种文字世界的传染病,文字被疯狂地、不恰当地扭曲了。 英语构成了小说主体,但书中大量涉及法语、拉丁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和杂糅各种语言的作者自造语。人物所说的语言代表了各自的身份背景:...  (展开)
安东。 2017-10-22 22:44:37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巴图克格勒的桥

几年前,当我满怀期待地在一场有关纳博科夫的讲座上举起手来,问出那个具有灰色夜蛾最朴素最缺乏想象力的色彩结构的问题——“请问您如何评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一书”——并且满怀憧憬地望向讲师的时候,虽然看不清讲师的神情,但他毫无迟疑的回答让那只灰蛾收起翅膀重重地...  (展开)
璃人泪@2011 2017-10-18 23:08:27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同化是种覆灭

《庶出的标志》是纳博科夫移居美国之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游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沉静与执拗,仿若指纹般细腻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纳博科夫声名显赫后,显然不再是他口中刚出版时的“反响平平”。然而解读这部作品又非易事,稍有不慎就会落入过度解读的窠臼,像作者不留情面的...  (展开)
Cousteau 2017-12-12 23:03:52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无题

(本文是允酬一位良友而写,正式的完稿怕要很久以后。主动承诺所带来责任的主要好处,即是不至于拖到西天万里遥...一笑) 关于小说 故事是有趣的,风格化足够强。撑起故事架构的是两部分:纳博科夫家庭的政治信仰和知识体系。 纳博科夫家的政治信仰属于俄国化的“古典自由主...  (展开)
固态蒸汽 2017-10-19 00:59:47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文字的瘟疫

在倒映着一汪阳光的长椭圆形的水坑旁,梦境在克鲁格的大脑里变幻成不同的几何图形。他一直活在梦里,直到那一天。 那一天,他爱的妻子因病离开了人世;那一天,他身边的友人被一个个抓入牢狱;那一天,他世上唯一珍惜的儿子被误送入变态的研究中心;那一天,只剩他一个人。时空...  (展开)
大秋鹤 2024-05-22 10:43:37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版

回文的写作

近期读过最好的一本,在昏暗的办公室里,风扇呼呼吹着,我冷汗直冒。 纳博科夫不愧是语言实验家,整本书的语言混杂、繁复,那些回文的使用各个都像精神病人的呓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精神病人独裁的自语世界,语言从游戏变为威权,再到最后成为完全无法穿透的死亡信号。像诗一样...  (展开)
META-FORA 2023-05-15 21:03:57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庶出的标志是个体意识的扭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庶出的标志(bend sinister)——根据纳博科夫自己在前言中的解释——是从盾徽上右上方到左方的对角条纹,通有表示私生子的含义。“选择这个标题是想暗示一种被折射破坏的线型轮廓,一幅镜中的扭曲图像,一次人生的错误转向,一个怪诞邪恶的世界。”简而言之,庶出的标志表示一...  (展开)
补特伽罗 2021-02-18 00:29:42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在诗人与独裁者之间,黄雀叫了一整个冬天

蚕食殆尽的理念之国 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与小说家纳博科夫唯一的交集,大约来自于后者那位同样是作曲家的堂弟,尼古拉斯·纳博科夫。 1949年,纽约。肖斯塔科维奇被选入苏联代表团访问美国,在华尔道夫-阿斯托里亚酒店举行的“文化科学领域争取世界和平大会”上宣读了苏联官方给...  (展开)
一一 2019-01-12 19:11:15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纵容生命,生命——我们的病人。

昨晚24时开始翻《庶出的标志》 纳博科夫的文字是很奇特,前三页的环境描写,只为了交代一句话,“手术没有成功,我妻子要死了”……就因为只有一句内容交代,会不由自主的去体会重复的环境描写所代表的意相感。 对于克鲁格离开医院后为妻子流泪的描写虽然淡淡几笔,居然能让人...  (展开)
lieerli 2018-11-05 15:48:34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一场飞蛾扑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竟然敢评价纳博科夫?这句话一直在我头脑中盘旋。事实上连本书的题目的来由我都不能说清楚,即使纳博科夫已经在前言里面解释了(“暗示一种被折射破坏的线型轮廓,一副镜中的扭曲图像,一次人生的错误转向,一个怪诞邪恶的世界”)。贯穿于全书的,是纳博科夫精心在不同章节设...  (展开)
金舒 2017-10-18 15:16:16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

最后的晚餐

文/桃酥 被誉为语言天才的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后的首部小说《庶出的标志》,这部长篇小说有着纳式一贯的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穿插大量生动地隐喻。纳博科夫在他的《文学讲稿》中指出一部作品有他自己的神话故事。而这本《庶出的标志》主要虚构了一个荒诞不经的专政国家,一位耿直...  (展开)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Rose 2017-12-10 00:06:26

熟悉而又陌生的纳博科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对喜爱现代小说的读者来说,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不论是大胆描绘恋童癖(这个标签可能不很恰当)的《洛丽塔》,还是打破回忆录书写范式的《说吧,记忆》,抑或一瞥学院知识分子的小说《普宁》,纳博科夫,几乎总在求新求变,其“文体小说家”之名,确实不...  (展开)

订阅Bend Sinister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