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林语堂自传》内容包括:林语堂自传、弁言、少之时、乡村的基督教、在学校的生活、与西方文明初次的接触、宗教、游学之年、由北平到汉口、著作和读书、无穷的追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绪言、童年及少年时代、大旅行的开始、孔子的堂奥、道山的高峰……
林语堂自传的创作者
· · · · · ·
-
林语堂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休 谟 首先 想 显 示善 恶 的 分辨 是 看 什么 对 我 们自 己 有 益的 自 私 的 选 择 , 但 在 发 现 人 虽 然 是 宇 宙 中 一 点 微 尘 , 却 有 一 种 对 道 德 的 善的 无 私 选 择 ,不 求 自 己 的 利 益 , 且 不 希 望 有 所 得 的 惊 人 的 事 实 之 前 抛 弃 了 。我 们 在这 里 面 对着 一 种 宇宙 的 奇 怪的 事 实 ,即 是 人 有 纯洁 的 、神 圣 的 、想为 善 的 愿 望 , 而 人 爱 人 及 帮 助 别 人 是 不 需 要 解 释 的 决 定 的 事 实 。 人 努 力趋向 善 , 而 觉 得 内 心 有 一 种 力 量 逼 他 去 完 成 自 己 , 差 不 多 像 鲑 鱼 本 能 地 要到上 游 产 卵 一 样 。 信 仰 的 愿 望 , 能 否 也 像 叔 本 华 求 生 及 生 殖 的 愿 望,是 种族的基本冲动之 一 呢 ? 这是 人 及 他 灵 性 的 发 展 及 他 寻 求 上 帝 的 惊 人 事 实 。 它 不 是 信 仰 ; 它不是一 种 对 理 性 的 矛 盾 ; 它 只 是 一 种 健 全 的 本 能 , 是 天 赋 的 道 德 意 识 。 它 是 人透 过 他 的 道 德 性 对 宇 宙 的 完 全 反 应 。 它 不 是 理 性 的 对 比 ; 它 是 高 级 的 理 性。 它 是 佛 教 禅 宗 的 三 昧 , 是 看 见 真 物 自 身 睿 智 的 一 瞥 。 而 这 种 知 识 所 不 及的 剩 余 区域 ,偶 尔会 成 为 人类 知 识 及道 德 意 识 的最 有 意 义的 区 域。上 帝、灵魂 、 永生 ,及 人的整 个道 身,都包孕在 其 中 。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5页 -
美国人难以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因为美国人通常宽容、单纯,但不够深刻。英国人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因为英国人一般深刻、单纯,却不够宽容。德国人也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因为德国人深刻、宽容,但不够单纯。至于法国人,在我看来是能了解并已经是最了解真正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因为法国人在灵性上曾达到一种卓越的程度,这是上文中我所提及的其他国家的人所没有的一那是一种想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化所必须具有的灵慧,一种精细的灵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大旅行的开始/017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林语堂自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林语堂自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林语堂自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随林语堂的信仰漫游(上)

> 更多书评 4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1分 934人读过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9分 558人读过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8.2分 340人读过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8.2分 17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传记·回忆录·口述史 (魏小河)
- 博库2 (你说我会叫什么)
- 那些买了还未看,沉积家中已久的书籍 (落音吹羽)
- 2012年书账 (长宅雅美)
- 说好的100本传记呢 (大威先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林语堂自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背面人生 2012-10-27 08:01:47
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对民国时代与那些大家交往的只言片语的描写,总是让人唏嘘不已。还有对宗教的论述:当今中国人们信奉基督教,不是认同他的教义,而是被一个信奉基督教,道德高尚的人的影响。
0 有用 江江 2018-05-17 11:03:36
体例不好,一件事重复三遍,有没有诚意?儒释道写了半本书的用意呢?
0 有用 蒋立君 2019-02-27 20:32:45
“人并不是因为思考而说话,而是因为说话因为安排字句而思考,思想只是解释说话而已。”
0 有用 流目清兮 2015-06-09 16:59:08
欣赏!
0 有用 热心网友熊先生 2018-02-17 18:25:26
看过他女儿写父亲的。明白“家教”两字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