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從對馬克思哲學的探索開始,鄂蘭對整個西方政治思想傳統展開批判性的檢視,這個傳統起於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而在馬克思達到高潮和終結。本書顯示鄂蘭是如何體認到該傳統並未能充分解釋人類的行動。本書最主要的長文〈導入政治〉深入思考現代對於政治的偏見,並提出一個問題:政治是否還有意義。當政治被認為是手段,是用以達成其自身之外的目的;當強制力被用來「創造」自由時,政治原則就從地球上消失了。但鄂蘭認為,政治一直是複數人類永不止息的努力,努力共同生活、共享世界,並相互保證彼此的自由。或許它可以再度如此。這就是政治的承諾。
政治的承諾的创作者
· · · · · ·
-
汉娜·阿伦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漢娜.鄂蘭(1906-1975)
生於德國漢諾威,先在馬堡受教於海德格,後在海德堡受教於亞斯培,一九三三年因為猶太人身分逃往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前往美國,並歸化為美國公民,先後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以及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
鄂蘭著作豐富,包括《極權主義的起源》(1951)研究納粹主義與史達林主義;《人類的處境》(1958)提出勞動、創作與行動三者的區別;《論革命》(1962)比較法國大革命與美國獨立革命;《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3)探討罪惡的平庸性與公民在極權統治下的個人責任;《黑暗時代群像》(1968)描寫十一位知識份子的思想與作為;《共和危機》(1969)思考政治謊言、公民不服從與暴力的問題;死後出版的《心智生命》(1978)則以人類的三種心智活動:思考、意志與判斷,隱約呼應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論。
向來不想成為...
漢娜.鄂蘭(1906-1975)
生於德國漢諾威,先在馬堡受教於海德格,後在海德堡受教於亞斯培,一九三三年因為猶太人身分逃往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前往美國,並歸化為美國公民,先後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以及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
鄂蘭著作豐富,包括《極權主義的起源》(1951)研究納粹主義與史達林主義;《人類的處境》(1958)提出勞動、創作與行動三者的區別;《論革命》(1962)比較法國大革命與美國獨立革命;《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3)探討罪惡的平庸性與公民在極權統治下的個人責任;《黑暗時代群像》(1968)描寫十一位知識份子的思想與作為;《共和危機》(1969)思考政治謊言、公民不服從與暴力的問題;死後出版的《心智生命》(1978)則以人類的三種心智活動:思考、意志與判斷,隱約呼應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論。
向來不想成為「公眾人物」的鄂蘭,曾獲頒美國藝文學會獎章(1954)、萊辛獎(1959)、佛洛伊德獎(1967)、松尼獎(1975)等。
譯者簡介
蔡佩君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另譯有漢娜.鄂蘭著《共和危機》《責任與判斷》,其他譯作包括《前衛藝術理論》《知識的騙局》《多瑙河注》《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音樂讀本》《利維坦與空氣泵浦》等。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尽管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著作并立于西方哲学伟大传统的终结之处但它们彼此间却存在着奇特的冲突与呼应。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而言之前所有哲学的化身,而马克思把自己对黑格尔的背离描述为一种倒置,将每一样东西都头脚倒置,正如尼采把他的“价值重估”定义为对柏拉图主义的倒转。这些自我诠释的突出之处在于,倒置和倒转只能发生在一套事先必须被接受的前提之中。“价值重估”倒转了柏拉图主义的价值等级体系( hierarchy),但从未走到这些价值的范围之外。马克思也是同样的情况,他采用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是主张历史进程始于物质而非精神。简单对比一下马克思和黑格尔关于历史的核心表述,就足以让我们认识到两人的历史概念在根本上是相似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74 -
恐惧并非一种行动的原则,而是存在于共同世界之内的一种反政治原则。......守法性意味着不仅由人们共同行动以产生权力是不再可能了,而且无能是可以被人为制造出来的。从这种普遍的无力感中会产生恐惧,而从这种恐惧中又会产生出专制君主对其他所有人予以压制的意志并培养出能够忍受的臣民。如果说美德是对平等分享权力的爱,那么恐惧就是由无能所产生的权力意志,也即支配的意志或被支配的意志。......专制政体注定会灭亡,因为它们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在性(togetherness):它们将人们彼此孤立,意在破坏人的复数性。这种政体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经验:我完全是孤单一人,注定无依无靠,无法赢得同伴的帮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孟德斯鸠对传统的修正/68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政治的承諾"的人也喜欢 · · · · · ·
政治的承諾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转】陈伟丨阿伦特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超越

人的殊异性与“人人平等” (南方都市报[南方阅读 视野]: 2011-04-10)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的殊异性与“人人平等” (南方都市报[南方阅读 视野]: 2011-04-10) 《政治的承诺》(The Promise of Politics),(美)汉娜·鄂兰(HannahArendt)著,蔡佩君译,香港左岸文化2010年12月版,港币93.00元。 彭砺青 □图书馆职员,香港(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 (展开)
阅读阿伦特 政治能够给我们怎样的“应许”?

捍卫人类的复数性存在

《政治的应许》一阅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个政治学者如何告诉世人政治与哲学是不同的?同时告诉世人政治学在现代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这本书是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思想的回答。全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苏格拉底到第五章传统的终结为一部分,第六章政治入门为一部分。本书的研究聚焦于政治学,汉娜·阿伦特的... (展开)>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9.0分 506人读过
-
Schocken (2005)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左岸文化 (2017)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
Schocken (2007)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汉娜·阿伦特在华语学界 ([已注销])
- 邊度有書社會人文書架 (边度)
- 诚品经典共读书单Project01&02 (🌊)
- 可能会买的书 (binpeng180)
- 书 (MurloNat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4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政治的承諾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Я 2024-04-22 17:04:11 中国香港
「正是因為我們覺得在荒漠條件下的生活痛苦不安,我們才依然是人,依然保有人性;危險的是變成真正荒漠中的居民,在其中安居而不覺痛苦。」 (話說回來,真的是有夠難讀)。
1 有用 旷翰宝 2015-01-30 21:11:32
在香港玩时偶然在诚品买到的书。
0 有用 Herring 2024-01-28 22:47:41 上海
在《人的条件》和《极权主义的起源》之后读这本,有些前情提要也有些查缺补漏的效果。阿伦特把很大一部分论证都放在解释政治的前提是要有公共空间,公共表达,和复数的人。而解释这三者,就需要辨别私人空间(古希腊),和个人性(哲学,思考的生活,自我对话是非政治的)。有了前提,才能让有政治,但政治的核心并不是它承诺的目的,而是行动(政治是行动的生活)。检验政治的标准是复数的人能够在公共空间自由表达,而一个人能够... 在《人的条件》和《极权主义的起源》之后读这本,有些前情提要也有些查缺补漏的效果。阿伦特把很大一部分论证都放在解释政治的前提是要有公共空间,公共表达,和复数的人。而解释这三者,就需要辨别私人空间(古希腊),和个人性(哲学,思考的生活,自我对话是非政治的)。有了前提,才能让有政治,但政治的核心并不是它承诺的目的,而是行动(政治是行动的生活)。检验政治的标准是复数的人能够在公共空间自由表达,而一个人能够完整表达的前提一定是ta完成了思考的生活。比起批判马克思注重“劳动”扭曲了黑格尔的辩证(《人的条件》的前情提要),我更喜欢她对于哲学和政治的辨析。她提及的理论可能难懂,但是行文思路清晰、简洁、直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完整表述出来,简直是INTJ天菜!!好喜欢她的脑子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