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对电影批评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创意有洞见的分析,所谓理论演武场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学术和思想的游戏,但也是一份严肃的质询和建构的尝试。去寻找和建构别样的可能,去尝试激活电影自身曾经蕴含并继续负载的巨大的文化、艺术与社会的潜能。批评,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份介入,一种创造。
——戴锦华
透过光与影的缝隙,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一角,但五色斑斓的影像又是如何折射或操纵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本书的作者大多身在学院,笔下的文章却绝非自我囿闭的“纯学术”;书中辩谈的话题,充分体现了他们以电影言志、介入当下的心愿,具有深广的全球视野。2011已倏忽半程,此时转身回望,既是总结,亦是前瞻,期望这个文本敞向更大的文本,烛照这个世界的症候,成为激活新思想的“马刺”。
作者简介 · · · · · ·
主编简介
戴锦华,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兼职教授,并曾在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专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电影批评》《性别中国》和Cinema and Desire: 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专著十余种,译有《蒙面骑士》。
目录 · · · · · ·
2010年度电影访谈(戴锦华、张慧瑜)
国片大典
《孔子》:暧昧的遭遇战(贺桂梅)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权力的叙事和美学(孙柏)
《决战刹马镇》:一种文化解读(胡谱忠)
· · · · · · (更多)
2010年度电影访谈(戴锦华、张慧瑜)
国片大典
《孔子》:暧昧的遭遇战(贺桂梅)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权力的叙事和美学(孙柏)
《决战刹马镇》:一种文化解读(胡谱忠)
《唐山大地震》:大众文化的遗忘机制与炼金术(邹赞)
《山楂树之恋》:此情不关风与月(刘斐)
《日照重庆》:作为隐喻的寻找(徐德林)
《赵氏孤儿》:一次全方位的撤退(李玥阳)
《让子弹飞》:“子弹”为什么会“飞”?(张慧瑜)
《非诚勿扰2》:中产幻象、叙事黑洞与意识形态混茫(聂伟)
欧洲一瞥
寻回失落的房子:欧洲电影的某种新倾向(李小白)
好莱坞魅影
《拆弹部队》:反英雄的英雄主义(于洪梅)
从《星球大战》到《阿凡达》:科幻谍影与文化领导权(刘岩)
《盗梦空间》: 理论演武场:批评札记(戴锦华)
亚洲天空
“新新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再现(李政亮)
《我的名字叫可汗》:弱者的姿态(李松睿)
《没有男人的女人》:鬼影幢幢的历史书写(赵柔柔)
《诗》:“政治”的,太“政治”的!(金正秀)
面对死亡的态度:解读2010年度韩国电影的哀悼和忧郁(金正求)
影像拉美
《后院》:全球化时代的女性梦魇(滕威)
报道委内瑞拉:查韦斯、媒体与大众政治(魏然)
记录现场
《1428》:中国观察式纪录片的危机与转机(张钊维)
《海上传奇》:貔貅之眼下的历史记忆(刘岩)
作者回眸
一年四季 怀念侯麦(毛尖)
专访玛丽•史蒂芬(比尔•莫索利斯)
附 埃里克•侯麦(徐德林编译)
理论武库
土著的回归(斯拉沃热·齐泽克)
《银幕》与当下的电影理论化(安妮特•库恩)
海外速递
2010:纽约电影节(王炎)
谁需要《原油》(毛尖
新片点评
2010电影大事记
值得关注之电影人:刘杰
写在后面(滕威)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光影之隙"的人也喜欢 · · · · · ·
光影之隙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光影之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在爱情表层之下,泰坦尼克还讲述着另外一个故事,一个被娇生惯养的上流社会富家女的身份危机的故事:她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是好;迪卡普里奥并不只是她的爱人,而是一种“消失的中介”,他的作用是修复她对身份的自觉,以及她的人生目标。他最终消失在冰冷的北冰洋时说的话并非是致爱人的临终赠言,而是一个传道的讯息,忠告她对自己要真诚、忠诚。
2020-11-16 16:38 3人喜欢
-
七七|不言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毋庸赘言,文^革作为新时期历史叙述的他者,由于它被赋予的禁忌色彩而径自成就为一个意义的黑洞——不计其数的叙事被吸引而后即遁于无形,进而随着社会实践与历史表述加剧的错位,变成了一个镶嵌在当下历史之中的异托邦。然而对于承载并塑造公共记忆的电影来说,对文^革这一题材趋之若鹜的选择恰恰说明,当下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一个无害化的历史叙述版本,而且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确立民族国家主体身份的需求也使得文^革历史必... (1回应)2011-07-19 00:00
毋庸赘言,文^革作为新时期历史叙述的他者,由于它被赋予的禁忌色彩而径自成就为一个意义的黑洞——不计其数的叙事被吸引而后即遁于无形,进而随着社会实践与历史表述加剧的错位,变成了一个镶嵌在当下历史之中的异托邦。然而对于承载并塑造公共记忆的电影来说,对文^革这一题材趋之若鹜的选择恰恰说明,当下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一个无害化的历史叙述版本,而且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确立民族国家主体身份的需求也使得文^革历史必须作为合理且合法的组成部分加入“中国性”的建构。于是,在多重力量的牵引和束缚之下,文^革历史的异质性就变幻成了《唐山大地震》中的地震和《山楂树之恋》中的白血病,文^革本身被体验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一种突如其来而无从解释的客观现象……人们将借助电影银幕投射自己的想象和关切,继而通过在影院中创伤经验的集体升华而实现自我的精神重构,并在表征历史的同时彻底放逐历史 引自第91页 刘斐(现就读于北大中文系) 《山楂树之恋:此情不关风与月》
1回应 2011-07-19 00:00 -
商业电影或曰主流电影的基本功能从来不是揭露,而是遮蔽和抚慰。但成功的主流电影的功能从来都是屏/蔽。我在这个词的中间加一道杠,是为了说明其双重效果:屏显某些急切的、观众所身受的现实问题,同时通过种种有效的、形式透明的滥套完成问题的想象性解决,从而达到遮蔽的效果。也就是我常说的“通篇谎言,不着一句谎话”,实现想象性解决与抚慰的路径,是通过叙事达成一种谎言效果。当下中国电影的问题是它们未能承担其那部分...
2020-10-26 14:28
-
沉冰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
《阿凡达》忠实于古老的情侣制造准则,即它对幻想深信不疑,讲述一个白人男子迎娶土著公主并成为国王的故事,所以,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它是一部相当保守和守旧的电影。虽然高超的技术很好地掩盖了此间根本的保守性,我们不难发现,在政治正确的主题(一个老师的白人男子站在原生态的土著居民一边反对帝国主义者侵略者的军事工业联合体)之下,潜藏着大量残暴的种族主义动机:一个被地球抛弃的下肢瘫痪着足以匹配当地美丽的公...2014-05-13 22:02
《阿凡达》忠实于古老的情侣制造准则,即它对幻想深信不疑,讲述一个白人男子迎娶土著公主并成为国王的故事,所以,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它是一部相当保守和守旧的电影。虽然高超的技术很好地掩盖了此间根本的保守性,我们不难发现,在政治正确的主题(一个老师的白人男子站在原生态的土著居民一边反对帝国主义者侵略者的军事工业联合体)之下,潜藏着大量残暴的种族主义动机:一个被地球抛弃的下肢瘫痪着足以匹配当地美丽的公主,并帮助他们在决定性的战役中获胜。电影告诉我们,土著居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被人类拯救,要么被人类消灭,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选择要么成为帝国主义现实的牺牲者,要么乖乖地扮演他们在白人男子的幻想中被派定的角色。 引自 土著的回归 回应 2014-05-13 22:02
-
七七|不言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毋庸赘言,文^革作为新时期历史叙述的他者,由于它被赋予的禁忌色彩而径自成就为一个意义的黑洞——不计其数的叙事被吸引而后即遁于无形,进而随着社会实践与历史表述加剧的错位,变成了一个镶嵌在当下历史之中的异托邦。然而对于承载并塑造公共记忆的电影来说,对文^革这一题材趋之若鹜的选择恰恰说明,当下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一个无害化的历史叙述版本,而且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确立民族国家主体身份的需求也使得文^革历史必... (1回应)2011-07-19 00:00
毋庸赘言,文^革作为新时期历史叙述的他者,由于它被赋予的禁忌色彩而径自成就为一个意义的黑洞——不计其数的叙事被吸引而后即遁于无形,进而随着社会实践与历史表述加剧的错位,变成了一个镶嵌在当下历史之中的异托邦。然而对于承载并塑造公共记忆的电影来说,对文^革这一题材趋之若鹜的选择恰恰说明,当下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一个无害化的历史叙述版本,而且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确立民族国家主体身份的需求也使得文^革历史必须作为合理且合法的组成部分加入“中国性”的建构。于是,在多重力量的牵引和束缚之下,文^革历史的异质性就变幻成了《唐山大地震》中的地震和《山楂树之恋》中的白血病,文^革本身被体验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一种突如其来而无从解释的客观现象……人们将借助电影银幕投射自己的想象和关切,继而通过在影院中创伤经验的集体升华而实现自我的精神重构,并在表征历史的同时彻底放逐历史 引自第91页 刘斐(现就读于北大中文系) 《山楂树之恋:此情不关风与月》
1回应 2011-07-19 00:00 -
七七|不言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些叫好又叫座的主流商业电影,其关键在于找到了安置中产阶级主体的方法。这种主体位置不仅使得80年代以来在批判左翼论述和现代化视野下造成的中国主体位置的悬置得到一种想象性解决(《南京南京》《风声》等),而且通过墓碑的方式来偿还历史/政治对于个人造成的伤害(《集结号》《十月围城》《唐山大地震》等)。 而 处在敌我权力结构之外的“局内的局外人”的位置,也是后冷战时代去政治化的观众所占据的主体...2011-07-21 13:36
-
获得高额票房的《风声》倒置了50至70年代反特片的惯常模式。彼时的反特片一般是我方寻找敌方特务(谁是特务成为最大悬念),而《风声》最大的悬念在于电影结束前观众不知道“谁是地下党/老鬼”。如果考虑到这部影片由台湾导演陈国富执导,那么这种以敌方的视角来寻找隐藏的地下党的故事并非没有症候意味(后冷战时代以冷战敌手的逻辑改写自我的故事)。 表面上看,《风声》把《烈火中永生》等狱中革命者宁死不屈的故事改写为一...
2012-09-27 01:28
获得高额票房的《风声》倒置了50至70年代反特片的惯常模式。彼时的反特片一般是我方寻找敌方特务(谁是特务成为最大悬念),而《风声》最大的悬念在于电影结束前观众不知道“谁是地下党/老鬼”。如果考虑到这部影片由台湾导演陈国富执导,那么这种以敌方的视角来寻找隐藏的地下党的故事并非没有症候意味(后冷战时代以冷战敌手的逻辑改写自我的故事)。 表面上看,《风声》把《烈火中永生》等狱中革命者宁死不屈的故事改写为一种施虐与受虐的故事,但是《风声》却取消了革命者/非革命者的界限,所有的被怀疑者都受到种种残酷的严刑拷打和精神折磨,观影快感建立在把观众放置于窥视与施虐者的位置上。与敌我双方对立的反特故事不同,电影《风声》除了敌我双方的间谍外,还有一个“局外人”的角色。 李宁玉是一个忧伤、专业的译码专家,与政治没有任何瓜葛的人,完全不卷入敌人与地下党的争斗,虽然她也是被怀疑的对象,但最终她是不谙世事的,甚至对顾晓梦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而充满了不理解。这种处在敌我权利结构之外的“局内的局外人”的位置,也是后冷战时代去政治化的观众所占据的主体位置。李宁玉这样一个无辜的、被卷入历史的位置,既可以见证顾晓梦等地下党的宁死不屈的伟大,同时也可以质疑间谍/卧底/特务对自己身份的隐瞒是一种对亲情、友谊的欺骗和背叛(正如顾晓梦亮出了自己的身份,李宁玉打了顾晓梦)。 也正是因为李宁玉的存在,使影片结尾部分,由地下党向李宁玉“现身说法”,顾晓梦是为了民族利益而牺牲自我,从而使这种“密室杀人"游戏包装上一层“主旋律”的糖纸。 引自第121页 张慧瑜 “中产阶级的主体位置有效地改写着历史及革命历史故事的叙述”——“通过墓碑的方式来偿还历史/政治对于‘个人’的造成的伤害”。
回应 2012-09-27 01:28 -
Mountain Mama (东写西读)
无论是《盗梦空间》还是《禁闭岛》,结局处的细小裂隙远未能构成所谓“开放性结局”;因为一个开敞的叙事结局始终指涉着一个开放性的未来视野,一个充满变数也满载着希望与信心的时代。相反,此处的小缺口,隐约地牵动起观众的微弱焦虑,与其说(用拉康/齐泽克的精神分析语言)是显影了真实界的面庞,不如说只是某种现实感的印痕。因为除却20世纪60、70年代——欧洲作者电影的黄金时代——的艺术名作,电影或曰商业电影的旨归是...2011-12-22 18:59
无论是《盗梦空间》还是《禁闭岛》,结局处的细小裂隙远未能构成所谓“开放性结局”;因为一个开敞的叙事结局始终指涉着一个开放性的未来视野,一个充满变数也满载着希望与信心的时代。相反,此处的小缺口,隐约地牵动起观众的微弱焦虑,与其说(用拉康/齐泽克的精神分析语言)是显影了真实界的面庞,不如说只是某种现实感的印痕。因为除却20世纪60、70年代——欧洲作者电影的黄金时代——的艺术名作,电影或曰商业电影的旨归是遮蔽和抚慰,而非揭露与质询。因此,这两部好莱坞大片所不期然共享的奇思妙想或曰雕虫小技,事实上,更接近于某种社会症候之所在。再度祭起福柯也是电影的症候批评的有效公式:重要的在于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或者更为直白地说,社会的主部现实或曰公众性的社会问题始终是索解成功的大众文本的首要参数。 毋庸置疑,2008年以降,相对于美国社会或全球金融资本主导或占据绝大份额的国家说来,最重要与基本的社会现实,便是金融海啸的灾难性冲击与播散。而相对于美国本土——当然是好莱坞电影的第一现实参数说来,金融海啸的爆发,至为伤痛与凄惶的,正是其直接形成了对美国社会主体——中产阶级的空前的剥夺与重创。也正是在金融海啸的底景之上,似以梦工厂、奢靡时尚为其外在标志的好莱坞,再度显露出其成功的真正秘笈之一:正是极度紧张地保持着对现实的高度敏感与关注,并快速反应以调整其经验与叙事策略。正如美国社会在911震惊、伊拉克泥沼与丑闻、维基解密引发的信任危机、尤其是金融海啸的重创之下,快速启动其应激机制,其外在标志之一,便是令全世界始料未及地选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用美国政治正确的说法是非裔美国人)、新移民身份的总统;其好莱坞的对应版,则是历经百年,2010年奥斯卡金像奖破天荒地授予了一位女导演。当然,这无疑只是表象而已,在内里,其调整远为艰难而繁复。也是在类似参数之上,我们或可索解被雪藏多年的奥利弗.斯通的复出与游移于中心之畔的诺兰的激升。 因此,《盗梦空间》与《禁闭岛》结尾处释放出的单薄迷雾,与其说出自诺兰与斯科塞斯的社会共识或艺术的不甘,倒不如是一个小小的记号,告知人们:尽管好莱坞仍可以继续制造《钢铁侠》或《天龙特攻队》式的戏剧白日梦,或将美国英雄传奇移往潘多拉星球(并缀以3D外壳),以对冲渐趋沉重、真切且无从排遣的现实挤压,但与此同时,或许隐约泄入的现实天光,些许不宁与疑惑,方是以释梦之名挥去梦魇、重坠梦乡的恰当路径。 引自第187页 回应 2011-12-22 18:59
-
在爱情表层之下,泰坦尼克还讲述着另外一个故事,一个被娇生惯养的上流社会富家女的身份危机的故事:她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是好;迪卡普里奥并不只是她的爱人,而是一种“消失的中介”,他的作用是修复她对身份的自觉,以及她的人生目标。他最终消失在冰冷的北冰洋时说的话并非是致爱人的临终赠言,而是一个传道的讯息,忠告她对自己要真诚、忠诚。
2020-11-16 16:38 3人喜欢
-
商业电影或曰主流电影的基本功能从来不是揭露,而是遮蔽和抚慰。但成功的主流电影的功能从来都是屏/蔽。我在这个词的中间加一道杠,是为了说明其双重效果:屏显某些急切的、观众所身受的现实问题,同时通过种种有效的、形式透明的滥套完成问题的想象性解决,从而达到遮蔽的效果。也就是我常说的“通篇谎言,不着一句谎话”,实现想象性解决与抚慰的路径,是通过叙事达成一种谎言效果。当下中国电影的问题是它们未能承担其那部分...
2020-10-26 14:28
-
沉冰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
《阿凡达》忠实于古老的情侣制造准则,即它对幻想深信不疑,讲述一个白人男子迎娶土著公主并成为国王的故事,所以,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它是一部相当保守和守旧的电影。虽然高超的技术很好地掩盖了此间根本的保守性,我们不难发现,在政治正确的主题(一个老师的白人男子站在原生态的土著居民一边反对帝国主义者侵略者的军事工业联合体)之下,潜藏着大量残暴的种族主义动机:一个被地球抛弃的下肢瘫痪着足以匹配当地美丽的公...2014-05-13 22:02
《阿凡达》忠实于古老的情侣制造准则,即它对幻想深信不疑,讲述一个白人男子迎娶土著公主并成为国王的故事,所以,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它是一部相当保守和守旧的电影。虽然高超的技术很好地掩盖了此间根本的保守性,我们不难发现,在政治正确的主题(一个老师的白人男子站在原生态的土著居民一边反对帝国主义者侵略者的军事工业联合体)之下,潜藏着大量残暴的种族主义动机:一个被地球抛弃的下肢瘫痪着足以匹配当地美丽的公主,并帮助他们在决定性的战役中获胜。电影告诉我们,土著居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被人类拯救,要么被人类消灭,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选择要么成为帝国主义现实的牺牲者,要么乖乖地扮演他们在白人男子的幻想中被派定的角色。 引自 土著的回归 回应 2014-05-13 22:02 -
获得高额票房的《风声》倒置了50至70年代反特片的惯常模式。彼时的反特片一般是我方寻找敌方特务(谁是特务成为最大悬念),而《风声》最大的悬念在于电影结束前观众不知道“谁是地下党/老鬼”。如果考虑到这部影片由台湾导演陈国富执导,那么这种以敌方的视角来寻找隐藏的地下党的故事并非没有症候意味(后冷战时代以冷战敌手的逻辑改写自我的故事)。 表面上看,《风声》把《烈火中永生》等狱中革命者宁死不屈的故事改写为一...
2012-09-27 01:28
获得高额票房的《风声》倒置了50至70年代反特片的惯常模式。彼时的反特片一般是我方寻找敌方特务(谁是特务成为最大悬念),而《风声》最大的悬念在于电影结束前观众不知道“谁是地下党/老鬼”。如果考虑到这部影片由台湾导演陈国富执导,那么这种以敌方的视角来寻找隐藏的地下党的故事并非没有症候意味(后冷战时代以冷战敌手的逻辑改写自我的故事)。 表面上看,《风声》把《烈火中永生》等狱中革命者宁死不屈的故事改写为一种施虐与受虐的故事,但是《风声》却取消了革命者/非革命者的界限,所有的被怀疑者都受到种种残酷的严刑拷打和精神折磨,观影快感建立在把观众放置于窥视与施虐者的位置上。与敌我双方对立的反特故事不同,电影《风声》除了敌我双方的间谍外,还有一个“局外人”的角色。 李宁玉是一个忧伤、专业的译码专家,与政治没有任何瓜葛的人,完全不卷入敌人与地下党的争斗,虽然她也是被怀疑的对象,但最终她是不谙世事的,甚至对顾晓梦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而充满了不理解。这种处在敌我权利结构之外的“局内的局外人”的位置,也是后冷战时代去政治化的观众所占据的主体位置。李宁玉这样一个无辜的、被卷入历史的位置,既可以见证顾晓梦等地下党的宁死不屈的伟大,同时也可以质疑间谍/卧底/特务对自己身份的隐瞒是一种对亲情、友谊的欺骗和背叛(正如顾晓梦亮出了自己的身份,李宁玉打了顾晓梦)。 也正是因为李宁玉的存在,使影片结尾部分,由地下党向李宁玉“现身说法”,顾晓梦是为了民族利益而牺牲自我,从而使这种“密室杀人"游戏包装上一层“主旋律”的糖纸。 引自第121页 张慧瑜 “中产阶级的主体位置有效地改写着历史及革命历史故事的叙述”——“通过墓碑的方式来偿还历史/政治对于‘个人’的造成的伤害”。
回应 2012-09-27 01:28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30天前曾上架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凤凰网读书每周十大好书(2011B) (引子)
- 电影研究类(理论流与技术流)-2 (IVAN)
- 学人与电影 (栖昔)
- 我的电影书籍My Movie Books (Mountain Mama)
- 我有的电影书 (贰零壹捌)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光影之隙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格俐玛 2012-02-22
副标题可定为:戴锦华和她的学生们。每篇影评的质量都相当不错,并且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可以看出大家热爱使用的理论大神还是拉康、齐泽克这一脉。还有,我要成为刘岩GG的粉丝了,他影评的结束方式很具风格,总是从影片细部隐喻式地解读出现实意味。如在谈到《海上传奇》结尾关于城铁的镜头时,他说:“我们在时间(金钱、技术、符号)的轻轨上疲于奔命而身不由己,实在难有余隙去真正想象别样的来途和去路,于是也就索性盲目着,... 副标题可定为:戴锦华和她的学生们。每篇影评的质量都相当不错,并且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可以看出大家热爱使用的理论大神还是拉康、齐泽克这一脉。还有,我要成为刘岩GG的粉丝了,他影评的结束方式很具风格,总是从影片细部隐喻式地解读出现实意味。如在谈到《海上传奇》结尾关于城铁的镜头时,他说:“我们在时间(金钱、技术、符号)的轻轨上疲于奔命而身不由己,实在难有余隙去真正想象别样的来途和去路,于是也就索性盲目着,或者就在车上打个盹吧。反正方向和站点早都定下来的,不但有一双他人的眼睛替我们看路,而且总会提前告诉我们到时候该怎么做,就像在电影结尾听到的:中潭路到了,请从右边车门下车。”(《〈海上传奇〉:貔貅之眼下的历史记忆》) (展开)
0 有用 北极以北 2012-01-21
用了很多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的语言来对电影进行分析。其中对于电影屏/蔽社会现实的分析很有见地 。(推荐《盗梦空间》:理论的演武场这篇)
0 有用 Mango 2012-02-16
浮夸
0 有用 锦 2011-08-28
戴老师依然v5
0 有用 像面条般地活着 2012-02-26
手有签名书,心里不慌张。得瑟
0 有用 柯里昂阁下 2020-11-16
我对电影批评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创意有洞见的分析,所谓理论演武场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学术和思想的游戏,但也是一份严肃的质询和建构的尝试。去寻找和建构别样的可能,去尝试激活电影自身曾经蕴含并继续负载的巨大的文化、艺术与社会的潜能。批评,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份介入,一种创造。——戴锦华(本书可作为一次理论演武场的书写实践)
0 有用 章疏柳 2020-11-04
涉及到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对于一个门外汉单纯电影爱好者来说,某些地方比较晦涩,但仍然崇拜。
0 有用 LiM 2020-05-19
戴老师单片分析能力冠绝
0 有用 二级发呆员 2019-08-02
戴老师岭南大学讲座的“屏/蔽”原来早有酝酿;柏柏的戏谑自带语音;张慧瑜的文章依然是浅尝辄止,刚要到激动人心的部分就闭口不谈;批评冯陈二人的文章非常有趣,孤儿可悲,非诚可恨;写委内瑞拉、纽约小电影节的文章开拓眼界;悼念侯麦令人神伤。可惜呀,这么好的书只做了三本。
0 有用 pic 2018-11-12
偏学术,部分文章纯属“学术型”天花乱坠的瞎扯,后面有几篇还是有一些精辟总结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