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楚尘文化
译者: 张荣昌
出版年: 2012-4
页数: 696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Biography·传记
ISBN: 9787562462385
内容简介 · · · · · ·
★在所有传说的开端和头,与卡夫夫一起拥抱孤独
★你不必具有他的性格,却同样备感胁迫而忧惧不宁;你不必有相似的经历,却同样为异化的可怕而震撼;你不必是寂寞无期的单身汉,却完全可以感同身受;你不必是孤独无援的卡夫卡,却进行着共同的抗争。
★这世界和我的自身在难解难分的搏斗中,看来非撕碎我的躯体不可。
—— 卡夫卡
★目标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谓之路者,不过是彷徨而已。
——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摸不透、含糊不清、既吸引人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的化身。这部传记把卡夫卡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放在1880至1920年时期各重要文化思潮的相互联系之中加以考察。它展现的是游手好闲者和孤独者,旅行者和胆怯者,禁欲者和爱恋者,心醉神迷者和怀疑者,恐怖专家和讽刺大师……人们可以从其犹太神话和欧洲现代派之间的特殊地位中对卡...
★在所有传说的开端和头,与卡夫夫一起拥抱孤独
★你不必具有他的性格,却同样备感胁迫而忧惧不宁;你不必有相似的经历,却同样为异化的可怕而震撼;你不必是寂寞无期的单身汉,却完全可以感同身受;你不必是孤独无援的卡夫卡,却进行着共同的抗争。
★这世界和我的自身在难解难分的搏斗中,看来非撕碎我的躯体不可。
—— 卡夫卡
★目标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谓之路者,不过是彷徨而已。
——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摸不透、含糊不清、既吸引人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的化身。这部传记把卡夫卡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放在1880至1920年时期各重要文化思潮的相互联系之中加以考察。它展现的是游手好闲者和孤独者,旅行者和胆怯者,禁欲者和爱恋者,心醉神迷者和怀疑者,恐怖专家和讽刺大师……人们可以从其犹太神话和欧洲现代派之间的特殊地位中对卡夫卡的艺术特性获得新的认识。
本书将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与独特性跟其作品的深奥性与神秘性放在20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考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民族学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传统,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
卡夫卡传的创作者
· · · · · ·
-
张荣昌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安德列·阿尔特(Peter-André Alt),柏林自由大学校长、教授,以写《席勒传》出名,曾获马尔巴哈席勒奖。
目录 · · · · · ·
第一章〓在关系网中
赫尔曼·卡夫尔,一个屠户的儿子
疯癫的勒维家族
妇女时髦服务饰用品
政治上的作用与反作用
布拉格市容
第二章〓幼年时代和学生时代(1883—1901)
长子的孤独
三个妹妹
家庭女教师和女佣人
德国的男童学校
在犹太教会堂
一个中学生的噩梦
通向世界的门户
第三章〓大学学习和终身友情(1901—1906)
化学和日耳曼学
锯末当精神养料
《卢浮宫》圈子里的哲学
知己的朋友:
布罗德、韦尔奇、鲍姆
性欲巡礼
考试的烦恼
第四章〓早期散文(1900—1911)
中学生的写作尝试
《艺术守护者》中的吸引力
自我观察和阅读
战斗的神话
没有新娘的婚礼筹备
日记作为实验室
第五章〓最初的在职时期(1906—1912)
在地方法院
从“Assicurazioni Generali”到“保险公司”
公务员的日常生活
夜生活
咖啡馆文学社团
第六章〓寻找踪迹(1908—1912)
旅行者
自然疗法和人智学
在电影院
临近犹太复国主义
依地语剧院
第七章〓观察的艺术
渴望出一本书
访问魏玛
一位优雅的出版商
闲逛者和暗中观察者
幸福的傻瓜,孩子和骗子
消极辩证法
第八章〓一个通信情人:菲莉丝·鲍尔
像一个女佣人
布拉格柏林两地书
引人注目的媒介
文学方面的反感
靠不住的奇迹
从维也纳到加尔达湖
格蕾特·布洛赫介入
约请保护人
第九章〓夜班文学写作
心理分析的秘密
半睡半醒状态印象
充分敞开身体和心灵
在父亲面前
一则令人恶心的故事
文思涌流和文思阻塞
第十章〓失踪者(1912—1914)
大型体裁的魔力
精选的美国
卡尔·罗斯曼的兄弟们
主人公和他的教育者们
讽刺的技巧
世界剧院里的狂欢节
第十一章〓诉讼(1914—1915)
订婚和柏林开庭日
夜间的极度兴奋
罪责的辩术
男人的幻象——女人的身体
法官、律师和被告
传奇
刽子手作为男高音
第十二章〓没有决断的战争年代(1915—1918)
和菲莉丝一起在布登巴赫和卡尔斯巴德
犹太复国主义政治
想当兵
面临现实
再一次制定婚姻计划
第十三章〓疾病和新的逃跑之路(1917—1918)
头和肺的谋反
一个乡间冬季
克尔恺郭尔研究
自相矛盾的拯救幻想
1918年:大变革
第十四章〓恐怖的记录(1914—1919)
带“血腥味”的朗诵晚会
法律的机器
文字的致命痕迹
炼丹术士街上的安静写作
梦和电影
夜间铃声的误响
文学猜谜游戏
虚幻犹太教
第十五章〓尤丽叶·沃吕察克和米莱娜·波拉克(1919—1921)
一个教堂杂役的女儿
米莱娜,一个有夫之妇
在爱情之后
在马特里亚吕疗养
旧的负担并且几乎没减轻
第十六章〓自我勾画和譬喻(1917—1922)
童年幻觉
在意义的漩涡中
神话的滑稽模仿
异国色彩的面具
东犹大人的灵感
第十七章〓城堡(1922)
赴锭子磨坊
一个陌生人
村庄作为密封的守秩序之地
无意识的喜剧
女人的学识
欺骗和避难
上帝许与阿伯拉罕之地的语言
第十八章〓退休以后(1922—1923)
在普拉纳奥特拉家作客
一个阴暗的布拉格之冬
上帝许与阿伯拉罕之地的诺言
闪现出的巴勒斯坦计划
第二个孩子气的相好:多拉·边阿曼特
第十九章 晚期的短篇小说(1922—1924)
马戏团里的演员
挨饿作为强制
动物的音乐
在迷宫中
约瑟菲妮和犹太民族
第二十章〓倒数第二次旅行(1923—1924)
只有一个目的地,没有路
格林讷森林中的一种田园生活
通货膨胀的冬天
在疗养院里和医院里长途跋涉
又进入黑暗的避难所:基林,1924年6月3日
· · · · · · (收起)
"卡夫卡传"试读 · · · · · ·
“一代一代人的链条不是你的性格之链,而各种关系却是存在的”,1918年冬弗兰茨·卡夫卡在曲劳写道。他忧伤地添上一句:“一代一代人像你的生命的各个瞬间那样死去。”卡夫卡很有意识地把自己看作有家庭观念的人。书信和日记一再强调对祖宗们的故事和祖先们的传奇的兴趣。“亲戚关于对我来说是重要的,”这是1920年6月写下的话。年纪轻轻卡夫卡就已经在决定性地影响他们的家庭传统的..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后辈人觉得卡夫卡是个没有历史感的幻想者和没有现实感的神秘人物。然而,这个孤独的布拉格禁欲者,这个用梦幻作品表现其个人恐惧和强迫观念的人的形象却不可以使我们分心,让我们看不到这个形象也还有另外一面。它让观察者看到一个以复杂的方式卷进时代之中的人,此人在他的时代的社会现实面前没有闭上眼睛。作为在公共事业中任职的法学家,他了解波希米亚国家官僚主义中办公室日常事务的全部细节。对工业时代的工厂,对现代技术灾难中的那些可怕的地方,他,不同于20世纪的大多数作家,在任工伤事故防护鉴定人做视察的过程中有着十分深切的了解。他做个人旅行经过中欧各国,进入瑞士,到了法国和意大利。对这些欧洲大都会他怀着被城市生活的神经脉搏吸引住了的窥阴癖者的好奇心进行侦查。这个时代的全部重要的知识思潮他已经留意到,不过却没有让自己随波逐流。凭着保持距离的观察者的锐利目光,他感觉到犹太复国主义和心理分析,妇女运动和和平主义等时代现象。他把他的知识隐藏在幼稚的门外汉的假面具后面:这个门外汉在赞赏专业演员们在精神生活的舞台上扮演其角色时的那种优越稳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前言 -
谁看穿这种自导自演是伪装,谁就看见了一个十分清醒地生活着的同时代人,一个从未对自己的文化环境漠不关心的同时代人。在西奥多·赫茨尔的犹太复国主义和马丁·布贝尔的宗教哲学的教导下,卡夫卡用日益增长的敏感性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在布拉格的德意志犹太人的特殊身份。犹太人的民族同化时代的波希米亚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决定性地影响了19世纪末他的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这里,在——犹太人的宗教文化的——一种蒙上阴影的传统的背景下,并且以技术及文化的现代精神为依据,存在着他的审美创造性的先决条件。即使他的作品往往只是间接地加工处理了时代的痕迹,它们也不脱离这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知识的标志。即便是沉浸于个人矛盾冲突中的作家,卡夫卡也是一位具有当代史烙印身份的艺术家:这位艺术家在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纪的社会条件下从事文学创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前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卡夫卡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卡夫卡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卡夫卡:生活和文学在一场无休止的对话中连接在一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一个目的地,但没有路。我们称之为路的,是犹豫不决。——《卡夫卡传》 卡夫卡: 捷克 人,他被认为是 现代派文学 的鼻祖,是 表现主义文学 的先驱,与法国作家 马赛尔·普鲁斯特 ,爱尔兰作家 詹姆斯·乔伊斯 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 (展开)
卡夫卡:永远的“儿子”

是屠夫的儿子,也是荒诞的天才

情人节不谈爱,我们谈谈卡夫卡

【Notae】不知道我在说啥

【卡夫卡003】一部关于永恒的注脚

头脑中无限广阔的天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后辈人觉得卡夫卡是个没有历史感的幻想者和没有现实感的神秘人物。他用日益增长的敏感性反映了自己那生活在布拉格的德意志犹太人的特殊身份。即使他的作品往往只是间接地加工处理了时代的痕迹,它们也不脱离这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只是的标志。 卡夫卡是一位具有当代史烙印身份... (展开)>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谁能列一下他的家族成员关系表…… | 来自`2H·莫非鹿。 | 2013-07-15 13:32:41 | |
来自某英语文学论坛的一则短评 | 来自Riquelmessi | 2012-05-22 01:34:5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花城出版社 (2022)8.1分 160人读过
-
Beck (2005)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Beck C. H. (2008)暂无评分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寻找牛人与智者清单 (欧阳)
- 国内德语文学与哲学译介(2011 - 2013) (Rottwitz)
- 看完这些传记(二) (海鹰)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楚尘文化 2016及之前 (楚尘文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0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卡夫卡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沐恩 2017-11-19 09:36:50
不知道丢哪去了。
0 有用 camus1997 2021-12-12 20:34:19
这书的翻译,我不知道怎么说,太德国味道,结果导致句子长到理解太痛苦,而且好多翻译过来的,我都不知道他在说啥,另外这书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作品,不太大气,学术味道太浓,不适合初学者看卡夫卡作为指导,当然对于他的人生历程介绍还算全,嗯,和以前对这位作家印象不一致。
7 有用 沙皮狗 2019-02-13 21:34:06
1. 这翻译他妈机翻的吗?2. 很多地方没有引用没有注释;3. 毫无感情的传记,材料堆砌
2 有用 牟仃 2017-05-05 21:24:45
作者在分析卡夫卡小说和日记时是将简单的现象或问题朝哲学和文学方面复杂化表达,不断制造陌生化的思想语言表达效果,真正是借卡夫卡开辟自我解构之道路……越读越烧脑……但是独辟蹊径,以陌生化频频刺激阅读体验的感受过程……分析作品部分可当理解能力的培养训练。可以说爬山涉水,但是收获不小。
0 有用 张也好 2023-04-07 22:02:00 北京
非常生涩,翻译得很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