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
原作名: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译者: 张总
出版年: 2005-12-01
页数: 344
定价: 33.8
装帧: 平装
丛书: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ISBN: 9787108022493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 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万物的创作者
· · · · · ·
-
雷德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
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万物》于2002年获列文森图书奖。
2005年9月7日,雷德侯因对亚洲艺术史的贡献荣获巴尔赞奖。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汉字系统
第二章 复杂的青铜铸造术
第三章 神奇的始皇帝大军
第四 章 工厂艺术
第五章 建筑构件:斗栱与梁柱
第六章 印刷文字
第七章 地狱的官府风貌
第八章 画笔可否自由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文人)很讲求文化素养,清高无匹,绝不以艺事为生。由于鄙薄绘事技艺专门训练,认定业余的逸笔草草才是最高境界。所以一些花草植物、几种特定的母题,因其具有象征寓意,表现相当简单明确,特别受到欢迎。画谱就很适合了这种需要。而梅兰竹菊,山水竹石,经过画谱中的总结提炼,成为了一套易学好用的画法。文人画由此也走上了模件化之路。从推崇天然原创,至隔离专门职业,再程序化描绘对象,高雅的文人画,走到了其鄙薄的反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40页 -
作为许多欧洲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其政治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公共广场,在中国都城严密的网格模式中并不存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万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万物"的人也喜欢 · · · · · ·
万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3 条 )
> 更多书评 3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9.1分 91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8.5分 94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8.3分 168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中文译本) (藤原琉璃君)
-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推荐书目 (晓行夜宿)
- 艺术史书籍 (静升)
- 已购 - 三联 (苇间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万物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阿墟 2011-02-27 11:16:54
最後一章有些可惜,在我看來,對“模件”的定義有些溢出之前的範疇了。
1 有用 bohe 2012-08-03 13:50:27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模件化思维,文化特性中的模件化。论点有意思。
0 有用 vritti 2008-11-17 22:31:06
在这样的阅读与思考中开启另一片天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1 有用 离净语 2010-08-20 07:33:49
大概是讲中国艺术最好的一本书了吧= =
1 有用 神威 2014-06-13 13:45:38
修行42nd,研究中国艺术中的模板与模块,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细微差异的含义,模块化涉及的领域包括青铜器,兵马俑,汉字体系,文人画,丝织品,陶瓷制品,建筑等等,加总起来基本就是整个中华文明,全面而细致,对共性中个性的缘由条分缕析,历史的线索正在其中,孩提时的一套玩具如此巧妙的告诉他共性中的个性,或者说个性中的相通之处,一本读完会受益良多的书,它能再版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