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原作名: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译者: 董晨宇 / 唐悦哲
出版年: 2020-1
定价: 65.00
丛书: 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ISBN: 9787300272153
内容简介 · · · · · ·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发展社区和社交网络,又如何去建立线上的新关系、维系线下的旧关系。
对于媒体研究、传播学、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及那些希望更加了解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关系的人们来说,《交往在云端》应该列入必读书目之中。
作者简介 · · · · · ·
[美] 南希·K. 拜厄姆,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传播学教授,现任微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参与创立互联网研究者协会并曾担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传播、新媒体和粉丝文化。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互联网,已出版5部作品。
目录 · · · · · ·
在理解数字媒体的性能及其社会影响的道路上,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期。新媒体层出不穷,新的人群也开始使用这些工具,新的功能同样在不断涌现。哪些人被排除在数字中介的交往之外,哪些人因为互联网而受益,这既非随机,更非无关紧要。
第二章 理解新媒体
每一种新媒体出现时,人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理解它。而具体到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有三种论点较为普遍——技术决定论、社会构建论和社会形成论。而伴随着人们对新媒体认知的不断深入,驯化理论,这种认为通过驯化最终会将新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视角,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纳。
第三章 数字空间中的传播
技术决定论认为,社交线索的缺失和潜在的传播异步性,使得中介化传播的亲密性、人际交往品质下降,甚至会产生敌对性矛盾。但人们在中介化互动中创造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交线索,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全新的社交语境和文化,并重塑了新媒体本身。
· · · · · · (更多)
在理解数字媒体的性能及其社会影响的道路上,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期。新媒体层出不穷,新的人群也开始使用这些工具,新的功能同样在不断涌现。哪些人被排除在数字中介的交往之外,哪些人因为互联网而受益,这既非随机,更非无关紧要。
第二章 理解新媒体
每一种新媒体出现时,人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理解它。而具体到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有三种论点较为普遍——技术决定论、社会构建论和社会形成论。而伴随着人们对新媒体认知的不断深入,驯化理论,这种认为通过驯化最终会将新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视角,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纳。
第三章 数字空间中的传播
技术决定论认为,社交线索的缺失和潜在的传播异步性,使得中介化传播的亲密性、人际交往品质下降,甚至会产生敌对性矛盾。但人们在中介化互动中创造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交线索,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全新的社交语境和文化,并重塑了新媒体本身。
第四章 社区与网络
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全新的媒体可供性,交流的速度、交互性、可及性日新月异地改变,提供了全新的群体交流方式,让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公众有能力迅速聚集起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形成新的公民参与和社会运动模式。但是,从社会形成论和驯化理论的角度看来,这种变化的具体路径、走向和结果,似乎还并不明朗。
第五章 新关系,新自我?
网络身份是通过复杂的技术过程创建的,但有什么人能够接收信息,接收信息之后的反应,都在掌控之外,我们能做的只是管理信息而已。而在管理这些信息进而塑造自己的网络身份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并没有如担忧的那样表现出与线下太过显著的反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线上和线下交往一样,如果你确实想要了解对方的真实面目,最需要的可能只是一点胆量。
第六章 日常交往中的数字媒体
技术可供性与来自个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交织,因而媒介对于不同时间内,处在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的人,意义完全不同,这也是在复媒体环境中交往困扰甚至矛盾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习惯在线上开始并维持一段关系,但对在这种关系中的交往规范,或许会长期处于探索之中。
结语:赛博空间的神话
在第一代传播技术发明数千年之后,人类仍然执着于保持人际关系和自身的真实性,努力培养有意义的人际联系。这一路上,风雨交加、喜忧参半,但人类在生生不息的前进过程中却仍然努力保持乐观,并仍然会向彼此敞开怀抱。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双方必须调整自己的日常安排,以便同时在线,这也是同步交流的代价。此外,同步传播媒体不适用于大型群组中的互动,因为太多人同时迅速发送信息,会让这些信息难以整理和理解,更不要提回复了。所以,私人晚宴通常只会邀请一小群人参加,如果是大型宴会,就会安排很多张圆桌,每张桌子只会容纳十位左右的客人,这是有原因的。同样,大多数在线聊天室和其他实时交流论坛也都会限制人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新型人际关系 -
传播媒体的时间结构同样非常重要。面对面交谈、打电话和即时通信中的交流是实时发生的,因此被称为同步传播(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而邮件和语音信箱中,消息之间是有时间延迟的,因此被称为异步传播(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新型人际关系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交往在云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交往在云端"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脸书故事 8.0
-
- 过滤泡 7.9
-
- 社交媒体简史 7.5
-
- 做新闻 8.8
-
- 奇云 8.9
-
- 媒介、社会与世界 6.7
-
- 事实核查 7.7
-
- 无线:网络文化中激进的经验主义 7.4
-
- 数码人类学 7.2
-
-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8.9
交往在云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我们的人际关系真的在数字时代中渐行渐远?
> 更多书评 18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媒体人类学 (东经102)
- 好奇心日报的推荐书单2019 (Dao里个Dao)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交往在云端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末本 2023-11-03 22:22:32 北京
新传第十二本,三小时读完,两星。这是一本用巨量参考文献把你所能想象到的互联网现象复述一遍的书。 针对你的每个疑问,她会告诉你,“有一个研究表明这个现象,不过另一个研究又表明……”我在冗长啰嗦的文字里竟然找不出几个作者自己有点把握的观点,永远是根据某个人的研究巴拉巴拉。她叙述了很多现象与问题,但都是浅尝辄止,停留在文献综述的阶段,完全看不到什么自己的深度思考。此外,这个作者是真的啰嗦,信息密度低的可... 新传第十二本,三小时读完,两星。这是一本用巨量参考文献把你所能想象到的互联网现象复述一遍的书。 针对你的每个疑问,她会告诉你,“有一个研究表明这个现象,不过另一个研究又表明……”我在冗长啰嗦的文字里竟然找不出几个作者自己有点把握的观点,永远是根据某个人的研究巴拉巴拉。她叙述了很多现象与问题,但都是浅尝辄止,停留在文献综述的阶段,完全看不到什么自己的深度思考。此外,这个作者是真的啰嗦,信息密度低的可怕,过分的生动与口语化导致它完全不像一本学术专著。 冷静下来想,或许人家本来就不是学术专著。其实如果把它当作给非本专业的读者的书可能倒是不错的,语言通俗生动,例子丰富,数据清晰,引用严谨。但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说,三星真的是给董晨宇的面子。 (展开)
3 有用 且自开怀 2020-01-13 14:19:32
驳斥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反对乌托邦式与反乌托邦式视角,基于社会形成论和驯化理论,聊“社交线索”、聊“社群”、聊“自我”、聊“交往”。原作者文风十分“文献综述”,不过纵览这批美国语境之下的案例,倒也能在时下中国找到诸多呼应(譬如支持网络论战的社区与“虎扑”,譬如“热狗腿”的共享性实践与“反手摸肚脐”,譬如“规范”与“百度贴吧”、“微博超话”,譬如可被储存和复制的“自我披露”与可被用来当做证据的“... 驳斥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反对乌托邦式与反乌托邦式视角,基于社会形成论和驯化理论,聊“社交线索”、聊“社群”、聊“自我”、聊“交往”。原作者文风十分“文献综述”,不过纵览这批美国语境之下的案例,倒也能在时下中国找到诸多呼应(譬如支持网络论战的社区与“虎扑”,譬如“热狗腿”的共享性实践与“反手摸肚脐”,譬如“规范”与“百度贴吧”、“微博超话”,譬如可被储存和复制的“自我披露”与可被用来当做证据的“微信聊天记录”,譬如“Gaydar”与“Blue”以及BDSM社群……),这大概可被视为对于“浅尝辄止”的某种补救。 (展开)
31 有用 spanish_hotel 2020-02-08 16:49:59
我更容易将这本书理解为资料汇编,很多内容类似学术综述,让人可以了解全貌却缺乏更为详细的论证。对感兴趣的话题,倒是可以作为未来进一步阅读的一个reference
5 有用 Kenny 2020-02-04 15:19:07
Brilliant!连译者序的水平都相当可以~
10 有用 2⃣️🐶🐶 2019-12-30 12:19:43
今天读了一下,董老师和本书编辑确实比较用心…自己不是做社交媒体研究的,看过此书后对译者还有其他学者的相关主题论文理解更深了一些,所以这本书作为对这一研究领域有兴趣的同学的铺垫读物很好。而且书质量也是人大社新传书籍中比较舒服的一种。就是有点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