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
/ 校注
傅成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喻世明言
译者: 傅成 注解
出版年: 2012-3
页数: 521
定价: 20.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
ISBN: 9787532561957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喻世明言
译者: 傅成 注解
出版年: 2012-3
页数: 521
定价: 20.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
ISBN: 9787532561957
内容简介 · · · · · ·
《喻世明言》有作品40篇,包括三部分:一是宋元说话人的话本,二是明人的话本和拟话本,三是冯梦龙自己的作品。前两种作品也都经过冯梦龙的加工、修改。《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简帖僧巧骗皇甫妻》、《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是宋人话本;《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杨八老越国奇逢》、《木棉庵郑虎臣报冤》、《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明人(含冯梦龙)的作品。
此次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喻世明言》(作者冯梦龙、校注傅成),用明天启初年天许斋本为底本。
喻世明言的创作者
· · · · · ·
-
冯梦龙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共29册),
这套丛书还有
《西游记》《封神演义》《官场现形记》《杨家将演义》《镜花缘》
等
。
喜欢读"喻世明言"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喻世明言"的人也喜欢 · · · · · ·
喻世明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7 条 )
《喻世恒言》:尺度五十年
近来无事乱翻书,读了本闲书《喻世恒言》。还记得高中语文或是历史课本中提过此书的历史地位,评价颇高,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鞭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导致我在看书之前对它期待还蛮大,认为是一本严肃著作。没想到…… 根本就是一部通俗小故事大什锦嘛!《喻世恒言》是...
(展开)
粗浅闲话,亵渎下此书
最近读了《喻世明言》,全书40章,全是类白话的文言,简单的几个字就描绘出复杂的细节,也是我比较入戏,有的时候就感觉画面皆在眼前了。读到三分之一处时,自己的微博也净是些文言了,还蹦出几首闲散无聊的打油诗来…真是蛋疼 这本书续借过一次,算起来读了一个多月,和以往...
(展开)
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
从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曾联想到“三言二拍”。之后,看到习大大谈文学情怀,提到“三言”里很多警句都能背下来。就产生了阅读的兴趣。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其作...
(展开)
> 更多书评 6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4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7.8分 478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4月北京第1版 1987年4月北京第3次印刷)8.1分 4458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7.9分 535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9)7.9分 39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喻世明言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石头 2022-07-27 20:11:37
第一篇最有意思
0 有用 K.J 2022-02-18 21:09:45
成也杂芜败也杂芜,比起两拍而言三言这选材实在是太荤素不禁泥沙俱下了,兼着冯梦龙还好炫那点儿才学,观感实在谈不上甚佳
1 有用 亦如是 2012-12-18 22:10:44
我果然是市井俗人,对里面的仁义报国之类的没太大兴趣,对那些小情小趣,可以翻写成古言的极有兴趣哈哈。 挑挑拣拣看完了,还不错。
0 有用 颜夕 2020-08-03 23:15:49
没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但部分妓女和僧尼形象同时出现的篇章还蛮有意思的。
0 有用 雨青 2017-07-02 17:22:34
13年读的电子版,前几个故事简直振聋发聩。后来16年7月在杭州的晓风买了这个版本,旅途中读多了会疲劳,故事走向很雷同,虽然观点已古旧落后,但仍有警示后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