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评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性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
没人能比死人更懂得咀嚼活着的滋味。
在里斯本,约翰遇见自己的母亲,坐在一个公园长椅上,冲他绽出学生般的天真笑容。她已经死去十五年了。
在克拉科夫的集市,他认出了肯,他的“向导”,他少年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上次相遇,肯六十五岁,而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情。
如何计量,进入我们人生的,究竟有多少生命?
这本书领我们在生者与死者的相遇中穿越欧洲:从里斯本,到日内瓦,到克拉科夫,还有伊斯灵顿、马德里、波兰……
那些看似独立的故事,暗自勾连;那些难以安顿的灵魂,终于找到归属之所;那些感性可触的记忆,刺痛了现在。
我们在此相遇的创作者
· · · · · ·
-
约翰·伯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 ),小说家,画家,艺术史家。1926年出生于伦敦。1946年从军队退役后进入Cen tral School of Art和Chelsea School of Art in London学习。1948至1955年以教授绘画为业,曾举办个人画展。 1952年,开始为伦敦的New States man杂志撰稿,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此后他更有多部艺术专著和小说问世。最近30年,伯格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中,山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令他着迷,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在西方,约翰·伯格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评家、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每日电讯报》问:“今日,还有谁能如约翰·伯格一般,这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看待艺术,看待艺术与时间、与景观、与社会生活呢?”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我们在此相遇"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们在此相遇"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们在此相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4 条 )




约翰•伯格,那个讲故事的人
> 更多书评 44篇
论坛 · · · · · ·
翻译不好 | 来自Lino | 11 回应 | 2018-05-24 17:32:43 |
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 ——梁文道谈约翰•... | 来自vagabondish | 1 回应 | 2016-04-09 14:49:20 |
有那么好么 | 来自Echo | 3 回应 | 2012-02-14 13:11:38 |
其實大家覺得這本書是說甚麼的 | 来自木 野 | 2 回应 | 2012-02-10 12:50:00 |
回忆地域和人物的结合 | 来自一一 | 2010-06-01 09:13:5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Bloomsbury (2005)9.5分 105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7分 3432人读过
-
麥田 (2008年03月06日)8.6分 151人读过
-
Pantheon (2005)8.6分 4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到漂亮的书面就想把这本书收入囊中啊 (心之旋影)
- 私人记事本 (麦子)
- 我凭名字认定了你 (小盆景)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我们都是标题党。已满。 (DUVET才没)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们在此相遇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阿扬 2011-03-21 09:07:14
不是我的菜呢…有种“啊,这是国外的小清新么”的肤浅感受,真是抱歉极了。而且大量的陌生的文化/地理名词读得不舒服…读一半就决定算了…还是看我的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去吧…也许我一辈子都就是个理工思维死直男恩
0 有用 A-sun* 2011-06-07 00:20:54
每出现一个城市,每个城市都联系一个人。我最喜欢在开篇写的里斯本,那个还保留着有轨电车的城市,那个覆满了azulejosu瓷砖的城市,那个他用半自传半虚构的方式描述他遇到自己已逝世的母亲的城市。紧接就第二篇与博尔赫斯联系起来的日内瓦。这本书想在数年后再读一遍,大概会比现在读更好
1 有用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2015-02-17 00:41:47
细嚼慢咽,依然食之无味。
6 有用 此情 2017-05-07 14:24:41
这本书我看得很慢,有些比喻得停下来想一想。应该是不大好翻译的一类,有的地方翻译腔重得受不了。整体来说是有内容和思想的书,看完了觉得脑中纷繁复杂,却无话可说。
1 有用 再见小狐狸 2013-08-15 21:02:13
沒看懂。( ̄^ ̄)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