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 1151
  • 中国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 : 从整理国故到再造文明

    王晴佳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4-4 / 89.00元
    2024-06-15 在读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

    [奥地利] 维克多·弗兰克 / 吕娜 / 华夏出版社 / 2015-4 / 39.80
    2024-06-10 在读

    弗兰克尔无疑是人类生命的伟大个体之一,作为历经包括奥斯维辛在内的四个集中营的幸存者,为后人留下了极端之恶的情境下人性精神状态的珍贵记录。尽管他一再提及“德黑兰死神”的寓言,但面对命运的无常,始终坚信存在的意义,并且在苦厄中领悟到生命意义的无条件性。针对弗洛伊德“追求快乐”和阿德勒“追求卓越”的精神分析疗法,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强调努力“追求意义”才是生命的根本动力。如果说,投入事业、体验真爱、经受磨难(配得上所经受的苦难),是发现意义的三种方式;那么,意识到存在之短暂,勇敢承负起生命之责、保持内心的紧张,“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是’”,葆有“悲剧性的乐观主义”人生信念,就能让生命无条件的意义和价值显现,让人具有持久性的尊严。也因在此,“意义疗法”实颇近于东亚文化儒家的坚忍价值观。

  • 新文化史 : 历史学的"文化转向"

    周兵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2-11 / 28.00元
    2024-06-03 在读

    研究西方学术史博论的范例,对西方新文化史代表人物和理论脉络的整体把握和清晰度,胜过彭刚述评西方新史学理论《叙事的转向》。上篇回顾新文化史理论方法的渊源和各领域的表征,指出历史学的“文化转向”体现在社会史、传统文化史、其他史学分支向新文化史转向三个维度,其理论来源包括史学的反省、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人类学的引入,并将意大利微观史学视作新文化史的先驱。下篇分论五位新文化史名家,介绍彼得·伯克“新文化史观”、林·亨特“超越文化转向”等思想,并重点概述新文化史三本经典之作的贡献:娜塔莉·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关于“真实与虚构”的多样化历史叙事,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关于“仪式与符号”的文化人类学解读,以及罗杰·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对于“思想与文化/阅读与文本”因果关联的反思。

  • 始信昆仑别有山 : 晚清旅西记述研究1840-1911

    杨波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2023-11
    2024-06-03 在读

    近代旅西记述以写作主体“离家方能见家、出国而后见国”(蒋煦语)时空错位的双重关照,又因其丰富多样的异域体验,充斥着打开新世界的新奇、惊异、仰慕、屈辱、自大、鄙夷等种种幽微心态,成为传教士之后新旧、中西文明冲突的生动侧写,也汇聚起了近代中国思想兴起的涓涓细流。钟叔河老将晚清旅西群体“西游记”辑为《走向世界丛书》,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本书偏重从文学视角,就观念的更新(西行者眼中的德赛二先生)、文体的创新(对新文体、新小说的影响)、传播的途径(《万国公报》与《申报》助力旅西记述传播)等三个方面开展案例研究,既关注旅西士人对格兰特等西方政治人物和制度的观察,又发掘了康有为如“美食博主”的记述及其“西食中源说”、以及西行者笔下的“西班牙斗牛”等细节,行文流畅清丽,读来让人兴味盎然。

  • 水之道与德之端 : 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

    [美] 艾兰 / 张海晏 / 商务印书馆 / 2010-11 / 22.00元
    2024-06-02 在读

    艾兰以论孟老庄和《大一生水》为主要文献,考察早期中国文明水、道、德等观念,指出中国早期思想家通过体察自然而洞悉人事,即是自然界而非超验的宗教神学为中国思想提供了“本喻”。“本喻”是文化的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而“水”就是中国思想和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本喻,“大一”崇拜即北极星之神,乃天河之源,从轴心流泻大地,故水先于万物之生,因其滋养生命又奔流不息的伟力,成为宇宙论模型;又因其具有润下、澄澈、不争、无形、衡平、如鉴的特性,儒道两家又将之与无为、清心、顺气等人性论道德品质相关联。“治水”的历史观,则是创造文明世界的第一步,引水循着渠道有序流动被引申为治理理念;而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概念“道”则源于“水道”而非“道路”,是基于江河川流不息或泉水汩汩流淌的意象,扩充为天下万物秩序“顺其自然”的状态。

  • 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

    罗志田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01-01 / 38.00
    2024-06-02 在读

  • 中国史学史(全三册)

    杜维运 / 商务印书馆 / 2010-7-1 / 72.00元
    2024-06-02 在读

  • 门祭与门神崇拜

    王子今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6-4 / 20.00元
    2024-06-02 在读

    门祭乃先秦儒家礼制的“五祀”之一,既是居住场所的内外空间分隔,更是神人交感的实物坐标,由此逐渐演变为后世门神崇拜的习俗,形成了自“神蔡”“郁垒”二神始,至秦叔宝、尉迟恭二将,加上钟馗(取顾炎武《日知录》“终葵”说)等影响最广泛的民间诸门神形象,有其深远的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根源。本书聚焦于“门”这一主题,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民俗调查、方志记载、稗官小说、神话研究等材料,分类整理成篇,分述门祭礼俗、门神崇拜、门与节庆民俗、婚丧礼俗于门之敬忌、阳宅风水与门禁形式,以及门阙的政治象征等专题,最后分析门与防御、自守等人类社会心理的联系。虽更多的是材料汇辑,理论分析稍欠,仍不失为一本有趣且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细分领域主题读本。

  •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

    (日) 川胜义雄 著 / 李天蛟 译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1-12 / 79.00元
    2024-05-13 在读

  • 废墟上的未来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和平之梦

    [澳大利亚]林恩•梅斯克尔 / 王丹阳、胡牧 / 译林出版社 / 2021-11 / 88.00元
    2024-05-12 在读

  • 燕东园左邻右舍

    徐泓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24-1 / 98.00
    2024-05-12 在读

  • 归葬 : 三至六世纪士族个体安顿与家国想象

    李华 / 东方出版中心 / 2023-9-15 / 78
    2024-04-28 在读

  • 失衡的利维坦 : 美国分裂的文化与政治根源

    欧树军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4-3 / 59.00元
    2024-04-28 在读

  • 住宅巡礼

    [日] 中村好文 / 林铮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8-8-1 / 56.00
    2024-04-28 在读

    最喜欢的还是柯布西耶坐落于瑞士柯尔塞的母亲之家,庭院的风景窗,屋顶花园,特别是那个供野猫眺望莱芒湖的小平台……当然柯布在法国的休闲小屋对着地中海和摩纳哥半岛的窗户风景也极美,只是实在难以理解床头正对着逼仄的卫生间马桶。印象深刻的还有路易斯•康埃西里克住宅起居室挑高空间的“T”字形阳光及其对称的外立面;瑞典阿斯普朗德的夏季别墅虽有着森林童话般的壁炉,厕所却远在宅后的杂树林中……此外,马里奥博塔的“盒子”其实应该是“反地方性”,而菲利普约翰逊的纽约城市住宅、理特维德的施罗德住宅,无疑是当代城市别墅设计的先驱。享有盛名的赖特流水别墅毋须多论。“建筑师因one room而留名”,此书巡礼并致敬的20世纪九套住宅力作,笔调轻松,留心细节,讲述每幢杰作触动心弦的“筑•居•思”故事。

  •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 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

    伯纳德•鲁道夫斯基 / 高军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11-10 / 35.00元
    2024-04-28 在读

    其实或应题为“无名建造者的建筑”。整整六十年前(1964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展览图录,全书由156张图片组成,并无严格的分类,大致涵盖自生建筑、乡土建筑、半宗教建筑、减法建筑,以及穴居、崖居、水上、游牧建筑等,极广阔地展现了全球“非正统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虽为黑白图片,今天看来依然有强烈的思想冲击。序言是一篇以古讽今的论战檄文,批判精英化、正规化的狭隘建筑史书写,批判对自然的征服欲、做作的创造,批判建筑的盲目扩张、城市的无节制蔓延。而“无名建造者”的信仰是理解建筑本身的“极限”、注重更大的福祉,故而希冀找回建筑失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本性”、“公共性”和“乡土性/自生性”。毕竟,“乡土建筑通常与时尚无光。它确实近乎永恒,而且是无可改进的,因为它所达到的目标已至善至美”。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76 77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