Яανeη对《无后为大》的笔记(1)

Яανeη
Яανeη (熬夜不仅会秃顶还会长胡子)

读过 无后为大

无后为大
  • 书名: 无后为大
  • 作者: 关军
  • 页数: 206
  •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 2012-10
  • -

    ◆ 第1章 自序一 是我想得太多,还是他们想得太少

    nonono,人都有confirmation bias所以会合理化自己的所做所为,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即使他们潜意识里后悔了也不会承认的,因为生的孩子不能塞回去。

    >> 他们说,本来也想不生,一不留神就怀上了,命中该有个孩子吧,而且生完也没后悔啊。

    养宠物也一样,你不能因为一时新鲜或者目前暂时的孤独就去买宠物,高兴了就摸摸忙了就丢到一边,甚至丢给朋友家人寄养/弃养。

    >> 你要面临的选择是要不要带一个生命到这个世界上,陪伴其十八年甚或更久,而非要不要把一件不错的玩具带回家,霸占其最初几年的“好玩”。

    >> 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倒是觉得,在抽离了语境之后,“无后为大”这四个大字倒是金光闪闪,充满了真知灼见。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要后代是最最重要的。

    不容易了,社会把母亲的角色吹捧的如此神圣,以至于没有女人敢坦诚自己不爱不喜欢小孩。也算一种对女人的捧杀吧…

    >> 此外,至少有五六个做了家长的朋友,私下里向我表达了悔意:一种辛劳、不安、失去自我的复杂感受,让他们重新思考生育选择的对错。

    非常遗憾,此种感受只适合亲密朋友间的交流,为了不伤害孩子,没有人愿意现身说法。

    ◆ 第2章 自序二 更坦然地自私

    繁殖癌劝生孩子的种种理由,不也是自私的吗

    >> 不要孩子本身就够自私了,居然还出来宣扬,简直涉嫌反人类。

    >> “育与教”是克里希那穆提的几大母题之一,他曾在书中写道:“父母是否曾经自问,为何要生孩子?他们要孩子,是为了延续他们的姓氏,接管他们的财产吗?他们要孩子,只是为了自己高兴,为了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要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则孩子便成了父母的欲望和恐惧的投影而已。”

    >> 你认为有没有无私地生一个孩子的可能?

    没有。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我生育的唯一目的仅仅是承担人类繁衍的职责。

    你难道不可以承担这职责吗?

    目前没这个必要。

    我很欣慰在这次问答中保持了坦率。人活一世,骗骗别人总是在所难免,不过假如自己也成了受骗者,还是太可悲了。

    >> 中国文化以注重家庭伦理之名,任由家长的占有欲、支配欲对晚辈的个性进行压抑与剥夺,这种隐性伤害还在代际间不断传递。如今的孩子貌似被奉为掌上明珠,但多数时候恰恰是家长欲求的更扭曲的映现。现在,部分人的觉醒带来的是观念冲突的显性化。我经常去豆瓣网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浏览,那里聚集着数以万计的家庭悲剧的受害者。除了抱怨,一些年轻人显得忧心忡忡:我将来做了父母能避免祸害孩子吗?还有个别已经初为父母的,则苦恼地发现自己身上仍残留上一代的毒素。

    与他们一样,我也觉得祸害的病毒具有遗传性,还可能变异,在抗体能量不够确定的情况下,拒绝繁衍是结束祸害的唯一手段。

    ◆ 第3章 人生神圣

    不太可能实现…作为父母(尤其东亚文化)最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这种期盼不就是“看我生的崽多厉害”吗

    >> 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一个生命经由你而降临,它不该被视为你的财产,不该被视为你的作品,也不该被视为你生命的一部分;相互之间都无须感谢,你们仅仅是造物主安排的亲密伙伴。

    >> 繁衍确为本能,但是,我没见哪种动植物与后代谈条件。一只王八不会对儿女说:小王八犊子(如果是兔子,它会说小兔崽子,以此类推),你因我而来,必须什么都听我的,将来还有义务赡养我。如你所知,人却会这么做,而且理直气壮。

    哦,要生的时候你就强调人的动物性,向孩子要求顺从和回报的时候你就强调人的社会性,便宜都被你占了。

    很想说给现在鸡娃的父母听

    >> 追究人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为重要的吗—是否喜欢活着,享受活着。一个“凑合活着”的人,是否还适合把新人类推介到此种人生之中?

    如果我参与创造了一个生命,他在世间溜达了几步,然后说自己只想凑合活着,我很想和他商量一下:咱别活了,一起拎着这副皮囊去给鳄鱼当宵夜算了。

    >> 追究人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为重要的吗—是否喜欢活着,享受活着。一个“凑合活着”的人,是否还适合把新人类推介到此种人生之中?

    如果我参与创造了一个生命,他在世间溜达了几步,然后说自己只想凑合活着,我很想和他商量一下:咱别活了,一起拎着这副皮囊去给鳄鱼当宵夜算了。

    >> 一位学者曾撰文指出,人生的首要任务在于自我实现,把希望转到下一代其实意味着逃避。中国人通常不重视自身发展,而转向对下一代“望子成龙”,结果形成多层次、低质量的恶性循环。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朋友,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僵住了,成长凝滞了,于是想,是不是有个孩子就可以将自己激活了。可惜,我甚少看到真正成功的例证。他们成为父母后,表面看上去生命被重新赋予了意义,其实生命并未鲜活起来,只是绑架了一个新生命,并把自己附着其上。

    >> 也曾见到太多更消极的家长: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只能寄望于孩子。OK,你把自己对美好人生的期待转嫁到孩子身上,有没有想过,孩子受了你的影响,长到你目前这把年纪的时候,也要生发出“我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感慨来。

    ◆ 第4章 内心惶惑

    >> 中国传统文化里,子女被当做私有之物,是凭借父母的恩德存在的。中国人潜意识里有一条强横的逻辑—这生命是我们创造的,而且我们付出那么多,当然得要求所有权,要求回报。

    >>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 我的父亲,那最高的权威,他几乎毫无道理地走来,半夜三更将我从床上揪起来,挟到阳台上,他视我如草芥。在那以后好几年,我一想到这,内心就受着痛苦的折磨。

    做父亲做得像老卡夫卡那样遭人记恨,表现就太低劣了。要知道,即便你把“它”当做实现自我欲求的工具,也不能全然无视工具的感受。

    >> 要内心强大你就静悄悄地暗自强大好了,要是觉得自己可以影响甚或拯救别人,就真的欠揍了。

    >> 事实上,尊重孩子不是恩赐,而是作出生育选择后必须履行的职责,正如著名哲学家康德所言:“未经他本人同意而将其带入这个人间,而且通过别人负有责任的自由意志把他安排在人间。这种行为加给父母一项责任—尽他们所能及之力—要满足他们子女的需要。”

    >> 关于父母的“祸害”,罪名很多,比如暴戾,比如冷漠,比如迂腐。而最多的,无疑是对家长们可怕的控制欲的指控。他们有的偷看子女的短信和日记,有的为子女规定交什么朋友,更普遍的情况是,迫使子女进入一条设计好的成长路径……在殷殷亲情的名义下,有些父母的管辖范围早已无远弗届。

    可以肯定,面对控诉,没有几个父母会承认自己有过强的控制欲。他们把自己的努力理解为爱与关切,并对孩子的“以怨报德”备感伤心。

    >> 有人坚信自己真的很爱对方,但是他们的做法却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采取各种残忍的方法,来迫使对方成为他们心中想象的人。

    所以生孩子真的是获得权力最快的办法了…毕竟人都有控制欲

    >> 我们家的小狗瓜瓜,经过我的训练,一听到“乖”的口令,就屁股着地,抬起前爪;听到我怒声呵斥“去”,就夹紧尾巴躲在墙角。我能想象自己导演这一幕时欣慰又猥琐的嘴脸。好在,我的控制欲没那么旺盛,一条小狗就可以满足。

    >> 我得承认,自己不适合养宠物,没有被一只宠物所依赖、讨好、追随的心理需求。

    瓜瓜到来后的另一个烦恼在于,我经常把每天半小时的遛狗当做负担,尤其自己很疲惫或时间不想被挤占的时候。

    >> 2004年春天,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给班级学生布置了假期作业—为自己的父母洗脚,它引起了很大的社会争议,另一方面也被许多教育者效仿着。

    21世纪的大学里,竟上演如此一幕,太梦幻了。这根本就不是方法是否得当的问题,把滑稽像洋葱一样层层剥开,就会发觉让人心寒的内核:向晚辈灌输养育之恩,目的是将情感变成道德,再将道德变成权力。

    有时教化不成功,还要恼羞成怒,动用暴力机器。

    >> 胡适对“父母无恩论”发言最为踊跃,他在日记里写道:“当我看到儿子高兴我就心安理得,当我看到儿子不高兴我就内疚,因为是我把他带到这个世间的,不是他要来的,如果我不带他来不就不会不高兴了嘛。所以我从来不敢以养育之恩自居。”

    >> 高利债,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不妨顺便听听经济学家陈志武的解读—孝道不仅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且还是一种社会金融体系,“只不过,儒家的这种刚性体系过于偏重父母、兄长作为‘投资者’的权利(甚至权力),压制子女、压制年幼者的权利……特别是,在这样一种隐性金融交易安排下,‘养子防老’等于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家庭的建立、养子等等,都过多受利益驱使,使利益和感情无法分离。其结果只能是淡化家庭的情感功能,侵蚀亲情间的情感氛围。”

    >> 生活中,我看到一些解释不清的情感,一些父母愿意为孩子倾尽毕生的积蓄,却不会俯身倾听孩子的意愿;他们可以像斑鸠那样危难时刻冒死解救孩子,日常生活却在对孩子动用暴力。我想,不尊重对方真正的利益与意愿,那就连爱的边儿都沾不上。别以为做出巨大牺牲,就证明得了无私的爱,更不要以这个欺骗和要挟他人。

    >> 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卖力在做的是—杀死创造的可能。在中国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视风险如虎狼,甚至觉得走几步弯路都是无法接受的。

    >> 某些家长也偶尔作出开明豁达的姿态,他们说“我会给孩子多一些自由”。有没有搞错,自由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不应是你的给予,你的赏赐。二十岁的安德烈在给母亲龙应台的信中点明了这个常识: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 在显意识或潜意识里,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孩子当做各种各样的工具。

    一个编辑朋友对我讲,在他的办公室里,父亲母亲交流育儿心得成了工作之余的最大乐趣。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家发现,某中年同事居然把孩子高考落榜的消息隐瞒了一年,直到复读后终于考取了功名。很显然,该中年人把孩子的成败视作自身的成败,他愿意展示其炫耀工具光闪闪的时刻,而隐匿那些让他颓丧的部分。

    身为父亲,能否容忍他的孩子“平庸”,很可以检验出他是否把孩子当做炫耀的工具。

    >> 万一是黑三角呢

    如果说孩子的出现会给灰暗的夫妻关系带来什么变数,除了可能变得更糟,还会增加挣脱痛苦的难度。

    社会上流行着一种不经过大脑的陈词滥调: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我很费解,夫妻俩感情美好,干吗非要生个孩子来印证?

    >> 在日本,老年人早已转变观念,不愿为照看孙辈劳神。中国的老人仍是抚育未来的主力军,他们多数出于自愿,少数也属无奈。无论何种情况,我都不觉得把一项苦役交给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是值得嘉许的。

    说实话这种孩子很讨人厌,家长更甚

    >> 我们一起坐火车回老家,她带着四岁左右的独生子蓝赫然。

    小小年纪的孩子,活像装了强力电池的电动猴子,在卧铺车厢里左蹿右跳,上下攀爬,我不免习惯性地想,这多危险啊。但孩子的母亲并不阻止,只在某些必要的时刻不动声色地暗自保护一下。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新奇,一会儿踢一下旅客脱下的鞋子,一会儿拉拉某位少女的衣襟,赫戈蕾免不了要给受到打扰的旅客道歉。气急了,她就以嗔怪的口气喊一声“你这个小多动症”,说完了,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 美国的家庭治疗专家马睿·玻文(Murry Bowen)提出过一个“代代相传”理论,也有人叫它“代际传承”或“代际遗传”理论,主要的意思是说家族中如果有些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会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直到它被很好地解决为止。

    >> 幼时记忆中还充满父母间大大小小的争吵,他们偶尔动手,闹到邻里来拉架的地步。在青春期那几年,哥哥经常在外喝酒打架泡马子,有时午夜时分被父亲从街头揪回来,激烈的责骂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那个年月,我听不到隆隆炮火,却感觉终日生活在战争之中。

    我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用考试,真是太可怕了

    >> 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克里希那穆提说:“今日,人们只有受到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律师或医生,然而奇怪的是,他们却能够身为父母而不必接受任何教育,以为无需教育就能胜任此项至为重要的工作。”这句话醍醐灌顶,让我留意这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是啊,做父亲绝对算人世间门槛最低的职位,风险也是最低的,做得不好又何须承担什么责任?

    >> 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克里希那穆提说:“今日,人们只有受到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律师或医生,然而奇怪的是,他们却能够身为父母而不必接受任何教育,以为无需教育就能胜任此项至为重要的工作。”这句话醍醐灌顶,让我留意这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是啊,做父亲绝对算人世间门槛最低的职位,风险也是最低的,做得不好又何须承担什么责任?

    ◆ 第5章 外在恐慌

    >> 从尹建莉的书中看到一个事例。她的女儿圆圆上幼儿园期间放学比较早,父亲就先把她接到单位。年轻的同事们喜欢逗圆圆玩,但用的一般不是正常方式,总是把孩子当做捉弄的对象。比如煞有介事地要圆圆喊“爷爷”,然后哈哈大笑;比如装出很凶恶的样子来抱圆圆,在孩子的惊恐中得到满足;再比如,父亲去会议室开会,同事吓唬圆圆说“爸爸不要你了”,幼稚孩子的哭泣成为他们的乐趣。这些经历让圆圆与人交往渐渐没了自信,甚至做了两次被父亲抛弃的噩梦

    >> 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存在问题,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总是那种非常现实的、非常功利的期望。父母往往把社会上的问题或者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转嫁到孩子的身上,作为一种心理补偿。

    大家都说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但我觉得人类也是非常排己的动物。虎毒不食子,但人会。人类本质应该还是非常恨同类的动物吧…

    >> 我觉得,人类是一个制造了太多罪恶、不值得延续的物种,超越生存需求的欲望导致生灵涂炭,导致自相杀戮。人类造孽不是始自今日,但进入癫狂状态绝对是现当代史的范畴。

    婴儿在胚胎时就已经在争夺资源了,吸食母体(妈妈)的营养而活,甚至双胞胎也会抢夺资源(总有一个宝宝营养不良)

    >> 整个人类都朝不保夕了,要是真到了资源枯竭、山河破碎的那一天,你愿意相信人与人携手相约掐灭膨胀的物欲而重回简朴的生活,还是发动以掠夺和占有为目的的杀戮?

    当我看到显微镜显示的人的胚胎,或者观察一个刚降生的婴儿,内心会像那生命体一样柔软

    并没有。2022年疫情已经第三年了,人类还是没有学会这些…

    >> 对于人类的悲剧,我能想到的最好结局,就是生态的破坏最终导致某一种无法抵御的疫病突然暴发,它几乎吞噬全体人类,幸而还有百分之一甚或千分之一的人存活下来,噩梦让他们真正警醒,懂得尊重自然,回归生活真义。

    日本核废料还在往海里排哎

    >> 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发布的报告称,环境污染对儿童的危害比成人更为严重,近年来全世界每年约有400万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于环境污染,约占儿童总死亡数的30%。导致儿童疾患甚至死亡的环境因素包括室内室外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恶化等。

    我倒觉得人类毁灭蛮好的,就像恐龙灭绝一样。等人类彻底消失以后地球会慢慢恢复生态健康的,就等人类灭绝了。

    >> 经常听到一些环保主义者告诫人们,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我们的后代将看不到丰富的动植物了。这样的说辞,依旧可怜地以人类自我为中心,事实是,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到一定程度,人类就会死于生态系统的突变,需要担心的不是看不到其他生物,而是连人类自己也要消失了。

    >> 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被聚焦的半个月里,全球约有15000名政府人员和50000名NGO成员挤进这座人口不足50万的城市。被视为人类自我拯救最后机会的哥本哈根会议,不出所料地成为一场超级扯淡。

    人,无往而不在悖论之中。我一直没想清楚,该如何评价这么一种人:他们整天坐着喷气式大客机飞来飞去,为的是满世界呼喊:请减少碳排放,请救救我们的地球。

    如你所知,灾难别名大蛋糕,危机亦是好生意,这就是当今时代的可悲之处。我甚至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度:所谓环保事业,某种程度上只不过增加了一些税收借口、一些就业机会、一些争名夺利的筹码。

    >> 算了吧,哪有什么诺亚方舟,大家一起等死好了。我一直很乐观地相信,人类离灭绝不远了,几无成功自救的可能。

    2022-02-17 05:58:41 回应

Яανeη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04条 )

长不大的父母
1
治愈隐性虐待
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3
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者
1
中国女孩
1
假性亲密关系
1
小狗钱钱
1
如何不喜欢一个人
1
不吃糖的理由:上瘾、疾病与糖的故事
1
Digital Health
1
生吞
1
我想要两颗西柚
1
The Network Society
1
冷暴力
1
鞋带
1
粉红牢房效应
1
不要和你妈争辩
1
我为什么不结婚
1
100个基本
1
抵错
1
Automating Inequality
3
皮肤的秘密
1
The Means of Reproduction
3
Algorithms of Oppression
1
Automating the News
1
The Leadership Experience
1
Responding to Community Outrage
1
The Handbook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Handbooks in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1
Antifragile
1
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1
Comedy and Social Science
1
Media Technologies
2
Communication Matters
3
What Algorithms Want
1
Feminist Approaches to Media Theory and Research
2
The Handbook of Gender, Sex and Media
1
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Media
1
The Culture of Connectivity
1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1
Understanding Media
2
Seeing Ourselves Through Technology
1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1
Illuminations
1
Literature and Mass Culture
1
Canonic Texts in Media Research
1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2
Speaking into the Air
1
The Marvelous Clouds
1
Consumer Identities
1
The Invisible Orientation
1
Qualitative Researh in Action
5
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20
1
情感勒索
2
局外人
1
Researching th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1
Communication Planning
6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1
影响力
1
毛线君的理想国
1
原生家庭
4
Readings from Emile Durkheim
1
活下去的理由
1
小偷家族
1
不乖
3
巨婴国
5
披着羊皮的狼
1
不成熟的父母
7
回答不了
1
兔子什么都知道
2
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
3
謝謝你
11
Milk and Honey
1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3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4
Discipline & Punish
1
Social Theory: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10
心理学与生活
1
Marx
1
Propaganda
7
Marx and Marxism
1
Economic &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1
social theory
4
Out of Focus
3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Magic, and Witchcraft
6
Listen up
7
Psychology of women
1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7
The encyclopedia of modern witchcraft and neo-paganism
6
Getting to Yes
5
Ordinarily Well
1
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ning, Managing, and Responding
6
公正
2
社会性动物
3
一九八四
5
Ancient Greek Myths
1
男人这东西
1
拖延心理学
7
灿烂千阳
2
Family Matters An Introduction to Family Sociology in Canada
10
Critical Theory
1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1
以你现在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
1
金赛性学报告
6
Research methods in communication
2
Wheelock's Latin
2
爱你就像爱生命
1
Mass Communication in Canada
2
人间失格
1
失乐园
1
Thirty-Eight Latin Stories Designed to Accompany Wheelock's Latin
4
超级漫画素描技法
1
看见
14
人間失格(上,下)
2
5
别让小情绪害了你
2
乖,摸摸头
1
性学三论
2
Psychology (11th Edition)
1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2
A Wizard of Earthsea
1
The harbrace anthology of short fiction
4
THINKING ABOUT SOCIOLOG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1
目送
1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1
Sociology My Compass for a New World
1
Plato: Republic
2
Survivor
1
第三种爱情
1
相思长梦河
4
边缘少年
1
人間失格 02
1
忍冬
1
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