Яανeη对《巨婴国》的笔记(5)

Яανeη
Яανeη (熬夜不仅会秃顶还会长胡子)

读过 巨婴国

巨婴国
  • 书名: 巨婴国
  • 作者: 武志红
  • 副标题: 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 页数: 480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16-12
  • 第1页 序

    巨婴的意思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

    >>>>>>>>>>>>>>>>>>>

    文章千古事。好的文字会成为文明的一部分,代代相传。尤其是那些深入人心的文字富含的洞见,会抵消掉文化中的糟粕,使我们打包传递给下一代的精神食粮,有更多滋养、更少毒素。

    我们曾经为没有中断的5000年文化感到自豪。深入思考后发现,这种延续的原因至少部分来自文化中的施虐因素。因为爱制造分离,而施虐制造忠诚。在文化延续所制造的歌舞升平的表象之后,是每一个曾经生活其中的人想成为自己的愿望的无边墓地。

    >>>>>>>>>>>>>>>>>>

    孝顺是对长者的恶性催眠:你老了,快死了,所以我让着你一点,这样你可以沾点便宜再离开这个世界。孝顺是对长者的巨大排斥与不屑。被催眠的长者会提前进入“垂死”状态,苟且地活在孝顺包围的虚假世界里,所以孝顺是坟墓的一种精神形式。我曾经想象过被晚辈或学生们孝顺的场景,确实可以满足一些帝王般的操控欲,但却伴随着弥散的孤独、无力和悲哀。

    >>>>>>>>>>>>>>

    2018-12-21 11:12:34 回应
  • 第1页 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本我、自我和超我,这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放到国人身上,它可具体表达为: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

    全能自恋性本我即,我是神,世界应完全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发行为,都是不对的。

    两者冲突太强,以至于作为协调者的自我没法协调,所以变得软塌塌了。

    >>>>>>>>>>>>>>>>>>

    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

    绝对意义上的皇帝和皇太后,只能有一个,要端坐在皇城中。但是,在每一个中国式的单元中,都有一个皇帝或皇太后,如中国式的大家长,如单位中的一把手……

    这也是孝顺或听话哲学的根本所在。

    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一旦占据了这个话语权,就会要求共同体内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一点能实现时,就有神一般的感觉,当这一点被打破时,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并且,全能自恋和共生结合在一起就很要命。因为还处在共生期,所以巨婴们不能独立地好好待着,必须和别人黏在一起,而黏一起后,全能自恋的心理又驱使他们拼命争战,很容易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共生,离不开,又要你死我活地争夺话语权,所以最好是弱者顺从强者。

    所以,孝顺或听话哲学,其实只不过是,巨婴水平的父母们一个必然的表现而已。

    >>>>>>>>>>>>>>>>

    2018-12-21 11:23:49 回应
  • 第2页 巨婴心理:共生

    婴儿前6个月,处于共生期。

    这一阶段的婴儿,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没有“我”的意识,也没有“外界”的意识。他觉得自己与万物合一,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

    集体主义,也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

    特别是,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构成一个共同体,两人宛如一人,我即妈妈,妈妈即我。对婴儿来说,共生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真实需求。婴儿的各种需求,都有赖于妈妈满足他。如果离开妈妈,他就会死掉。

    共生心理,在巨婴身上则展现为:

    一、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

    二、集体主义。大家要共生在一起。

    三、统一思想。大家必须统一在某一思想里,这是构建共同体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一致了,共同体就有了裂痕。

    四、反对独立。这是双重的,一方面,集体压制个人独立;另一方面,个人离开集体就会破碎。

    五、没有界限。一树立界限,就感觉两个人之间彻底没联系了,就生分了。

    >>>>>>>>>>>>>>

    我们普遍对妈妈不够友好,著名的婆媳大战中藏着新妈妈的无数血泪。越是重男轻女的地区,这一点就越严重。

    譬如在广东潮汕地区,妈妈作为外来者进入一个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父母放在第一位,儿女放在第二位,亲人与工作再次,而妻子永远是最末位的。特别是,当出现婆媳大战时,男人们几乎都会站在自己妈妈这一边。在这种状态之下,还要求新妈妈们做好妈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就太难为人了。

    并且,不可思议的是,婆媳大战,多数就是围绕着新生儿开始的,而这时新妈妈是最无助最需要支持的,这简直就是在要新妈妈的命。

    既然丈夫靠不住,婆家也无爱,当有了孩子特别是儿子后,妈妈们便将注意力转移到儿子身上,并且会把对丈夫的一些情感和期待放到儿子身上,这导致儿子从小就体验到了被吞没感。正常的养育,是妈妈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转,而这些家庭的男孩,则是从生命一开始,就要学习围绕着妈妈的感觉转。

    结果,这些男孩,在婴儿期没有体验到被“好妈妈”照顾的感觉。女孩们的遭遇则更惨,她们容易成为妈妈“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

    恋爱,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都会呈现出来。既然婴儿期没有得到好妈妈,这会导致在恋爱中,大家都会找妈。并且越是匮乏,找妈的欲望就越强,所以相对更匮乏的女人们,即便在感觉上被更雄性的男人吸引,但真到了要抉择的时候,还是选择更母性的男人。

    所以萝莉找大叔这种事情,在西方是偶尔出现,在东方则成了常见现象。

    萝莉总是嘟着嘴,这是在要奶吃。她们渴望被包容,想要安全感,而同龄人只有热情,这热情也常是巨婴水平的,所以要找大叔。大叔不仅仅是成熟,甚至根本就不是成熟,而其实是具有母性的男人,没有乳房的“妈妈”。

    并且,大叔是被阉割的,面对成熟的女性,他们会有自卑,而像小女孩一样的萝莉,让大叔有了被需要感。

    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会去寻找激情和独立。如果这时候有男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正常女孩一般会拒绝,因为她不想被约束。但是萝莉容易答应,因为她只是生理年龄成年了,而心理年龄还是一个小婴儿,还渴望被一个妈妈养着照顾着。

    >>>>>>>>>>>>>

    全能自恋,可分成意志自恋和完美自恋。

    意志自恋,即,我的意愿必须付诸实施,不能被阻拦,特别是,作为伴侣或亲人的你不能阻拦。

    完美自恋,即,明确觉得或隐约觉得,自己是完美的。明确完美自恋的,通常是对个人形象的自恋,隐约完美自恋的,则常是对道德和能力的自恋。完美自恋常意味着,因为我是完美的,所以关系的所有问题都是对方的。

    意志自恋对关系有很直接的杀伤力,因对方必须遵从我的意志并帮我实现愿望,若没有,则会暴怒。所以,意志自恋会导致强控制和暴烈情绪。

    全能自恋受损引出的暴烈情绪,有人直接将它付诸行动,这会变成现实的强攻击性。有人则知道,这会对关系造成巨大伤害,或者自己都惧怕这种情绪暴烈的严重程度——它经常达到恨不得对方去死的地步,所以会压抑它,但转而变成对自己的强烈攻击。

    因为,全能自恋的逻辑是,要么你和我想象的是一样的,这时你和我是一体的,你是我的人,你是好的;要么你违背我意愿,就和我分裂成两个世界,变成了非我,这时你就是我的敌人,就是在拒绝我,在攻击我。

    在这种心理驱使之下,一个人第一时间意识不到对方是另外一个人。若意识到自己是巨婴而想改变,可以不断提醒自己:对方也是一个人。

    >>>>>>>>>>>>>>

    只有“我们”,不能有“我”

    集体主义,一言概之,即,只有“我们”,没有“我”,也没有“你”。考虑事情时,都要以“我们”为单位,而不是以“我”或“你”为单位。集体主义的对立面自然就是个人主义,任何对“我”的强调,都是反“我们”的。

    可以说,集体主义会形成这样一个固有的道德意识——为集体而努力才是对的,反集体就是错的,特别是,想彰显个人主义的,更是大错特错。

    不管是谁,在我们这个文化下,如有理智,都不要直接彰显自己的私欲和自我中心。譬如曹操,有大智慧,也是真小人,但因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而被永远打上了奸臣的烙印。

    集体主义群体中,你必须低调。除非以一种方式高调——成为好人,即你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别人和集体。只有这一种舍弃自我的高调才被允许,其他个性化的高调,会被讨厌被打击。因集体主义只允许集体性自我存在,个性自我意味着对集体自我的挑战和背叛。所以,陈光标可以秀付出与奉献,王治郅则是大逆不道。

    >>>>>

    例如,我们喜欢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听上去,我们国家的父母,是多么喜欢为孩子做奉献似的,可是,我们真正的主流文化是孝顺,是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我们国家对孩子的虐待,远残酷于欧美国家。

    例如,在离婚大战中,那个怕离婚的,总喜欢说“孩子不想离婚”“双方老人不想离婚”,甚至“离婚对对方不好”,而就是不能简单说,我怕离婚。

    集体主义环境下,个人的身,必须奉献给别人或集体,这样才叫仁,才被承认。如有私心,你得低调,在黑暗中为自己谋取什么。

    但私心谁没有?结果是,表面上大家都讲仁,但私欲却泛滥成灾。

    >>>>>>>>>>>>>>>>>>

    公众舆论,不等于正义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创造了社会想象系统一词,也即我说的集体之心。

    莱茵说,符合社会想象系统的人,就是一个社会中所谓的正常人,背离这个系统的人,就会被社会视为疯子、精神病。

    \\

    2018-12-21 11:49:52 回应
  • 第4页 .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

    婴儿和巨婴,最根本的心理,是全能自恋。它有四个基本变化:

    一、全能自恋。我是全能的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二、自恋暴怒。意愿被拒绝,神就会变成魔,而生出摧毁欲。

    三、彻底无助。暴怒不能表达,就会转而攻击自身,让自己不能动弹。

    四、被害妄想。我的所有不顺,都是因为外界有一个魔鬼害的。

    国人中各种极端的心理,基本上都离不开全能自恋的这四个变化。我们的人欲,都是全能自恋级别的,如此极端如此可怕,所以必须要用天理来镇止,而天理就是绝对禁止性的。

    //////////////////////////

    全能自恋的四种展现

    婴儿的全能自恋,可以概括为:我一动念头,世界就得立即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内容满满。在成年人身上,会看到这种心理的四类常见表现:1.追求优秀,甚至完美;2.想法多,行动困难;3.诛心论;4.在关系中受伤后,会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中。

    不优秀,不配活?

    第一点,称为“卓越强迫症”,可表达为“不优秀,不配活”。对思想才华的崇拜与攀比,以及应试教育体系的无法遏制的压力递增,由此而来。

    其实用“卓越”“优秀”这些词来描绘,都远远不够,因为婴儿和巨婴心中,真正的自我感知是“全能”与“完美”。最原始的感觉是全能,完美是由全能演化而来。

    很多人遇到事情,如意外灾难,会内疚,喜欢做过度的内归因——“都是我的错”,暗含这一逻辑,即,“如果我是完美的,事情就可以彻底被我掌控了,都怪我不完美”。

    想法多,行动困难

    第二点心理,常见于很多严重的拖延症。他们有很宏伟很完美的想法,但不能实施,因为真去落实,他们的全能感就必然会被颠覆。

    诛心论

    国人很熟悉诛心论,毕竟历朝历代都兴过文字狱。国人相处中,也会深切感觉到,语言是件很危险的事,因为很容易得罪人,所以最好说话时要含糊,难得糊涂是一个真正有用的中国式生存哲学。

    当然,不光我们这样,全世界的人,哪个群体都有这样的个体存在,非常不好惹。这方面最经典的故事,在我记忆中,是电影《杀死比尔》中的,影片里白眉道长曾和少林寺方丈打招呼,方丈没理他——人家很可能没注意到,白眉也想到了这种可能,但还是觉得受了奇耻大辱,然后把少林寺给灭了。

    为什么会这么极端?因为,既然婴儿觉得“我一想,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那么很自然,想法、行动和后果,就是一回事了。我想杀了你,就等于我真动过手,等于我真杀了你。所以,必须要“诛心”。

    成熟心智的一个起步标准,就是能区分想象和现实,并能知道,想法不等于行动,更不等于后果。还知道,从想法到行动,从行动到有后果,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努力,然后,想法才可能变成行动。

    但是,婴儿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他既不能很好地区分我和你,也不能很好地区分想法、行动与后果。他越是活在“我一有意愿,世界就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的全能感中,就越会有诛心论。

    一个人必须得知道,他的想法不等于事实,如此一来,他才能包容自己的复杂混乱的想法,特别是攻击性。你必须得知道,我想打你,不等于真打了,我想杀你,不等于真杀了你,然后才能允许我想打想杀你的想法。

    从关系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中

    纯粹的全能自恋中,婴儿或巨婴,要么是神,要么是魔。但在和妈妈与其他人的真实关系中,可以成为人。

    虽然说,当妈妈满足了婴儿吃喝拉撒睡玩的需求时,婴儿的全能自恋会得到满足,那一刻有神一般的感觉,但是,不管妈妈怎么努力,这都不可能完美。更重要的是,当妈妈满足婴儿时,婴儿的能量就成功地伸展了出去,和妈妈建立了一定的链接。由此,婴儿就从孤独的神魔世界中,进入到人的世界,在一次次这样的链接中,他的能量得以人性化。

    这个过程也可以逆转,当婴儿或巨婴在关系中受挫时,也可能会退行到全能自恋中。

    譬如,很多人失恋或离婚后,会变得非常积极,简直无所不能,意思是,我离了你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是,这时候的积极无所不能,都伴随着孤独,这样的人会非常抗拒深度而亲密的关系。

    全能自恋的几张面孔

    皇帝与太监

    皇帝梦,就是婴儿梦。

    婴儿希望自己的妈妈是纯服务性的,没有自我;皇帝一样,由此催生了太监文化。

    婴儿和巨婴都有全能自恋的原始渴望:我发出一条指令,而某个人或物精准执行。当这一渴望实现时,我的指令,也即我的意志,被验证了。这一刻,我就有了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的感觉。我的内部意志,在外部世界得以显化,看得见的意志给了我们存在感。

    也可以说,当我的声音叩开你的门,我就存在了。

    在这一原始渴望上的集体滞留,可解释很多文化现象,譬如阉人。为什么有真知灼见的忠臣,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总斗不过只会阿谀奉承的太监们?因太监们似乎甘愿做皇帝指令的绝对执行者。大多数君王是巨婴,他们最需要的,永远是阉人。

    圣人

    太监阉割了性的需要,圣人阉割了普通的需要,最终他们都寻求一个共同的需要——权力。

    邪教与传销

    全能自恋、无助和被迫害妄想,是婴儿三种心理,这在邪教、精神传销和物质传销中可看到。

    告诉你末日将来临、摧毁你的自我判断、限制你人身自由,是制造无助;有一全能神、导师或宣扬轻易可挣大钱,是唤起你对全能感的迷恋;对外部世界,又唤起你的被迫害妄想。

    气功大师

    气功大师们神奇的带功报告,是无助巨婴与全能巨婴互动的经典。大师们自觉全能,听众们也将大师奉为神。听众们的一些渴望,是因得不到妈妈神一般的照顾而压抑的,它在面对全能神时可再次流动起来。结果,美妙互动发生了,一些人真得到了神奇治疗,当然更多是因暗示而产生的幻梦。

    小孩更有力量——谈谈哪吒与悟空 将孩子本来可以无比丰盛的生命,压缩到学习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上,而且还是僵硬的应试教育体系上,是家长对孩子掌控欲的一个经典表现。你的生命如果展开太广,控制欲强的父母就有失控感,如果只集中在学习上,就好掌控多了。所以这种逻辑太常见——你什么都不用管,好好学习就行。 活力是可怕的。这句话,是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所以,我们要用各种方式打压活力。具体就是,你不能自由动弹,你的动弹,都得在我掌控中。孙悟空怎么都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表达的就是这个,而且要用大山压他500年,再加一道紧箍咒,才能把他驯服。应试教育,就是大山加紧箍咒。 汉语真是很有意思。“掌控”这个词,熟悉这么多年了,突然才有了一个具体联想,说的不就是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吗?中国父母对孩子多构成了这种压制,你有全能自恋性的本我,我对你就是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孝道社会也和我一起镇止你。 唐僧肉,也是个深刻的中国式隐喻。唐僧,彻底无恶意,即他摒弃了性欲与攻击欲——弗洛伊德说的人类两大驱力,但因灭掉了攻击欲,他就成了一个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圣僧。妖怪们都要吃他的肉,灭掉了他,就可以长生不老,这个寓意是,唐僧代表着生能量,而妖怪们都怕死,吃了唐僧,杀死了他,他们从此就可以从死亡焦虑中摆脱出来,而有了生存的安全感了。 看《西游记》时,我一直纳闷,吃口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那干吗非得把唐僧整个煮了,吃他一口肉不就得了?现在明白,必须得把唐僧杀了,这样就把“我会死掉”的焦虑,转嫁到唐僧身上——我可以杀死你,借此我将长生不老。 国人将母亲理想化,到处都在讴歌母亲,很多感人的寻母故事,如《小蝌蚪找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再爱我一次》,孝道的核心也是孝母,但中国母爱的质量普遍比较差。所以我们期待一个绝对理想化的乳房,也即唐僧肉,拯救自己,吃了即可免除死亡焦虑。 精神分析认为,一岁前的婴儿,和妈妈的关系,是剥削性的,是全能自恋的婴儿想肆无忌惮地剥削妈妈,而妈妈还得无条件满足他,哪怕被他吃掉。 非常讽刺的是,社会层面,我们重男轻女,但理想的中国男人,是被要求彻底无欲无求的,他们既像是唐僧肉,也像是阉人。唐僧、许仙一样的男人,即便现在都受欢迎,当然最好能进化成《花千骨》中霍建华饰演的白子画,无欲无求,还武功第一。
    引自 .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

    /////////////////////////////////////////////

    哪吒与李靖,孙悟空与佛陀,直接构成了这样一对矛盾:为所欲为的孩童——实为婴儿(本我),和绝对禁止性的父亲(超我)。父亲就是来镇止孩童的全能自恋的,孝道社会也和父亲一起来做这件事。

    大多数国人的能量被镇压了,孙悟空和哪吒之所以留住了神奇的能力,是因为他们有特别之处。孙悟空是石头里生的,无父无母,所以无牵挂。哪吒则是剔骨还肉,以此与父母断了恩情。

    中国式的恩情,是压住我们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文化里的观念是,我生了你,所以你就是我的,得听我的,无论你怎么还,这恩情都还不完。所以北京大学佛学博士孟领的岳父,可以理直气壮地想霸占女儿的房子,还堂而皇之给女儿写信说:“你妈那奶,一千块一滴!”

    既然还不完这份恩情,那就得听我的!这是孝道的一个常见逻辑。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这份父母之恩,就是压住绝大多数人的五指山。

    这种隐喻,敏感一点的父母和孩子都知道。

    /////////////////////////////////////

    几乎在所有的恶性事件中,你都能闻到自恋性暴怒的味儿。但绝不仅仅是这些恶性事件中才有自恋性暴怒,实际上,任何容易暴怒的人,都必然由自恋性暴怒控制着。

    自恋性暴怒者的逻辑如下:

    1.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战我的自恋;

    2.任何不如意,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都有主观恶意动机在;

    3.有主观恶意动机者,必须向我道歉;

    4.否则,我就灭了你,或者灭了我自己。

    其内在的逻辑是:

    1.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战他“世界应当按照我的意愿运转”的自恋。当这样想时,就没有小事了,所有事都关乎生死,都关乎我是全能神还是无能渣渣的根本区别。

    所以你会看到,太多国人,哪怕再小的事都不会让步,都要争个头破血流,原因在此。

    2.任何不如意,都有主观恶意动机。

    过去,每当遇到挫败时,他都会觉得,外界有主观恶意动机。所谓主观恶意动机,即,没有什么不顺是客观因素导致的,都有主观恶意在。

    譬如,他很怕当众演讲,因为一旦他表达不畅,就会觉得,其他人都幸灾乐祸地看着他,嘲笑他。觉得别人幸灾乐祸和嘲笑,就是认为他们有主观恶意。

    3.有主观恶意动机者,必须道歉。

    4.否则,就是你死我活。

    我是神;你有意冒犯了我;你必须道歉,道歉意味着承认了你的主观恶意是错的;否则,就是你死我活。

    这份愤怒,就是自恋性的愤怒了。“我”发出了一个期待,这个期待就必须得实现,否则,“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这种自恋感,就被破坏了。然后,愤怒由此而生。

    如果说有魔鬼,其实那个魔鬼,正是暴怒者自己,他们期待别人和世界必须配合他们的意愿,保证他们意愿的实现,否则意愿的能量,就变成了暴怒。

    2019-01-18 10:18:41 回应
  • 第5页 ///////////////////////////////////孝就是顺

    孩子向父母磕头,这意味着,孩子不能有人格尊严,而这也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图景——强者打弱者耳光,而弱者向强者磕头。

    从这个视角看,当我们把孩子孝顺父母视为必需的道德后,也意味着,我们将关系的不平等视为了必然,它是所有不平等关系的源头。

    为什么父母要虐待孩子

    受主观全能感的驱使,婴儿会倾向于无情地使用客体,他创造它、利用它,完全出于自己的快乐,在完全侵吞时又毁灭它。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所谓命运,对一个人而言,首先是,你投生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假若说孙正雯的父母没有资格做父母,那么,中国至少有十分之一的父母该被剥夺抚养权。他们虐待孩子的手法尽管堪称残酷,但绝非罕见。

    可以不死的方式很多,譬如离家出走,譬如抗争,譬如向外人求助,而最常见的,是使用种种心理防御机制,例如遗忘、隔离、压抑等。总体来说,都是自欺欺人的方法。

    童年自欺欺人,假装受到的痛苦并不深,长大了,有力量了,再去面对。

    孙正雯之所以走到自杀这一步,或许原因是,她太清楚了。作为13岁的孩子,她清楚地知道,“我不是你们亲生的”这个问题不是真的,所以她问了一个真实很多的问题:“你们究竟有没有拿我当人看?”

    大多数成年人都会使用雷同的语言“安慰”孩子——父母打你是为了你好。大人们的脑子都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话弄糊涂了,所以很难警醒,除非这种打骂到了真正变态的级别

    成年人的糊涂也反映到媒体和专家身上,报道和分析父母对孩子的家暴时,都习惯性地使用“暴力教育”“教育方法不当”这一类词语。

    拜托!这根本不是教育,而是赤裸裸的无人性的虐待!

    不使用“暴力教育”这个词时,我们还容易想到两个原因:重男轻女,不是亲生的。

    孩子不是亲生的,所以才虐待,这也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说法,就好像是,假若孩子是亲生的,中国父母就会多么疼爱似的。实际上,绝大多数残酷虐待孩子的,就是亲生父母的所作所为。

    非亲生,或许是我们小时候遭受虐待与忽视时常使用的一个自我欺骗手法吧。

    至于重男轻女,在孙正雯的事件中尚未看到一点苗头。

    那么,孙正雯的父母为何虐待女儿?或者说,中国无数的父母残酷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时,他们的心理是怎么回事?

    巨婴式父母想无情使用孩子

    客体使用,在温尼科特这里,是婴儿对妈妈的需求。

    孝道,表面上,像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安慰——父母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更深层的地方,则像是客体使用这一愿望的逆转,我们不能在自己父母身上实现这一点,就转而在孩子身上追求这种感觉——我可以对你做一切,而你不会反击,更不会抛弃我。的确,孩子除了自杀、离家出走等少数办法外,是没法抛弃父母的,而因个人力量与资源所限,加社会道德教导,他们也难以反击父母。

    由此可以说,孝道,是对人性的逆转。

    但这种逆转是极具破坏力的。毕竟,客体使用这一点,最好是婴儿对妈妈,因婴儿的需求容易满足,而婴儿的“无情”,因其力量太小,杀伤力也有限,他们会给大人情绪上的强烈冲击,但不会给大人造成实质的攻击和伤害,大人容易承受。

    然而,一个成年人的“无情的客体使用”,就会变得太有杀伤力。

    最有杀伤力的,是成年父母对自己弱小孩子的“无情的客体使用”。孙正雯真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她清晰地概括出了父母对她的“客体使用”需求——你们使唤我,你们虐待我,在这个家,我没有隐私也没有自由。

    既然是“客体使用”,自然是“使唤你”“攻击你”,并且,你要在我绝对控制之中,否则,我会担心你的反击,更会担心失去你,所以,不能有隐私与自由。

    //////////////////////////////////////////////

    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的确常有这种意味:太听话,孩子就被杀死了;但若不听话,父母就想死。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他讲的是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其意思是,父母坚决地拒绝孩子,但无敌意。敌意即,我不会说你是错的;更不会说我因此就不要了;更更不会说,因此我恨不得杀了你!

    想脱离听话哲学的中国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

    但这个策略,估计只有很成熟的大孩子才能做到吧,对十几岁的少年,这要求太高。所以,若想真正消除病态共生带来的家庭悲剧,父母必须觉醒。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青春

    上面讲的事情都很极端,都要生生死死的,但听话哲学的危害,要比这些故事广泛得多,譬如听话哲学导致了一个非常中国式的现象:中国人普遍没有青春期。

    少年老成化,成人儿童化,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绞杀了中国人的青春。这是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他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的观点。我和很多咨询师同行探讨过这一观点,大家都很赞同。

    青春期有两个关键:活力,特别是性能量的绽放;自我身份感的形成。青春被绞杀,阻断了这两个过程,导致我们不能让活力与情欲绽放,也不能形成个性自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春期既是性能量大爆炸时期,也是最叛逆的时期——对父母攻击性最强的时期。作为巨婴,又有孝道文化支持,中国的父母接受不了这两者的挑战,所以要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

    并且,这种压制不是在青春期才开始,而是从小就开始了,所以孩子少年老成。所谓老成,就是他自身的活力不肆意流动了,而特别懂得并照顾其他人的情绪,于是变得像老头一样了。

    孩子少年老成,其实是对巨婴父母的一种被迫的服从。

    但是,等从孩子变成了父母,就得到了可以压制孩子服从的绝对资格,这时巨婴的那种为所欲为劲,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出来了。而且你怎么对孩子,都被社会说成是教育,哪怕虐待甚至打死孩子,都可以被说成是“教育方式不当”。

    所以,所谓少年老成和成人儿童化,其实还是一个权力问题。

    什么非得喂胖孩子——喂养孩子中的权力

    总想往孩子嘴里塞东西,看着孩子傻傻地吃东西,就很开心。

    老人的这种行为,既可能因他们童年时太饥饿,所以心里住着一个口欲严重没得到满足的内在小孩,逼孩子吃东西,只是这个内在小孩的投射,即,他的内在小孩很渴望吃太多,但这不是外在的真实孩子的需求。

    也可能是,他们想爱孩子,但其他方面,不知道怎么做,而觉得自己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喂孩子吃。

    并且,我给你吃的,你要欢快地接受,还要在身体上展现出来——变胖,这样我才觉得,我爱的意志,通过你的吃相和胖,传递了过去,被你接受,并得以证明。于是,我不仅感觉到爱传出去了,还感觉自己的意志在你身上得以展现——这即权力感。

    其实我可能也有类似心理。譬如看到我家加菲猫大眼(现在别名叫胖儿),就有一种难言的满足感,抚摸它、拥抱它、揉捏它、小小地虐待它时,特有感觉,因此有点理解了为啥大胖小子那么受欢迎。

    喂养中,如果老人或父母太有权力欲,那么孩子拒绝起来相当不易。或许来源是,这种喂养中本身藏着的一种逻辑——我喂你,你要心甘情愿接受,否则就不是好孩子,而我会很愤怒。而进一步的信息则是——我喂你的是好东西,你怎么可以拒绝?!

    这种“你必须接受我喂的东西”的威胁味儿,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选择空间。

    我喂你,你必须接受。这种威胁,是类似喂养中的关键问题。

    //////////////////////////////////////////////

    为什么老人非要喂孩子糊糊?糊糊,是奶水的替代品。老人坚持拿奶瓶喂糊糊给孩子,或有这种含义——我也可以给孩子喂奶,虽然我的乳房没有奶。

    所以,与非要喂糊糊相对应的是,这样的老人很容易反对妈妈坚持母乳,对此有各种焦虑。这是权力之争,反对母乳喂养,是在剥夺妈妈的哺乳权,而用糊糊喂孩子,则弄得自己像能喂奶似的。

    中国一代代地玩隔代抚养,真是有很深的含义。

    突然有了一句感慨:人类最重要的事情上,都可能会发生权力之争。所以自由民主极为重要,其核心价值就是,在自己的事上,自己说了算,而共同的事情上,则都要有博弈资格。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什么能力,都须学习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

    孩子,特别是婴儿,他们不能强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自由意志,这就需要我们去敏感捕捉,并尊重他们。越能看到他们自己的意志,我们自己的权力欲,就会越少。

    2019-01-18 10:34:11 回应

Яανeη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04条 )

长不大的父母
1
治愈隐性虐待
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
无后为大
1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3
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者
1
中国女孩
1
假性亲密关系
1
小狗钱钱
1
如何不喜欢一个人
1
不吃糖的理由:上瘾、疾病与糖的故事
1
Digital Health
1
生吞
1
我想要两颗西柚
1
The Network Society
1
冷暴力
1
鞋带
1
粉红牢房效应
1
不要和你妈争辩
1
我为什么不结婚
1
100个基本
1
抵错
1
Automating Inequality
3
皮肤的秘密
1
The Means of Reproduction
3
Algorithms of Oppression
1
Automating the News
1
The Leadership Experience
1
Responding to Community Outrage
1
The Handbook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Handbooks in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1
Antifragile
1
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1
Comedy and Social Science
1
Media Technologies
2
Communication Matters
3
What Algorithms Want
1
Feminist Approaches to Media Theory and Research
2
The Handbook of Gender, Sex and Media
1
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Media
1
The Culture of Connectivity
1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1
Understanding Media
2
Seeing Ourselves Through Technology
1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1
Illuminations
1
Literature and Mass Culture
1
Canonic Texts in Media Research
1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2
Speaking into the Air
1
The Marvelous Clouds
1
Consumer Identities
1
The Invisible Orientation
1
Qualitative Researh in Action
5
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20
1
情感勒索
2
局外人
1
Researching th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1
Communication Planning
6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1
影响力
1
毛线君的理想国
1
原生家庭
4
Readings from Emile Durkheim
1
活下去的理由
1
小偷家族
1
不乖
3
披着羊皮的狼
1
不成熟的父母
7
回答不了
1
兔子什么都知道
2
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
3
謝謝你
11
Milk and Honey
1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3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4
Discipline & Punish
1
Social Theory: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10
心理学与生活
1
Marx
1
Propaganda
7
Marx and Marxism
1
Economic &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1
social theory
4
Out of Focus
3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Magic, and Witchcraft
6
Listen up
7
Psychology of women
1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7
The encyclopedia of modern witchcraft and neo-paganism
6
Getting to Yes
5
Ordinarily Well
1
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ning, Managing, and Responding
6
公正
2
社会性动物
3
一九八四
5
Ancient Greek Myths
1
男人这东西
1
拖延心理学
7
灿烂千阳
2
Family Matters An Introduction to Family Sociology in Canada
10
Critical Theory
1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1
以你现在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
1
金赛性学报告
6
Research methods in communication
2
Wheelock's Latin
2
爱你就像爱生命
1
Mass Communication in Canada
2
人间失格
1
失乐园
1
Thirty-Eight Latin Stories Designed to Accompany Wheelock's Latin
4
超级漫画素描技法
1
看见
14
人間失格(上,下)
2
5
别让小情绪害了你
2
乖,摸摸头
1
性学三论
2
Psychology (11th Edition)
1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2
A Wizard of Earthsea
1
The harbrace anthology of short fiction
4
THINKING ABOUT SOCIOLOG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1
目送
1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1
Sociology My Compass for a New World
1
Plato: Republic
2
Survivor
1
第三种爱情
1
相思长梦河
4
边缘少年
1
人間失格 02
1
忍冬
1
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