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日记的书评 (22)

J 2010-03-21 19:51:54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版

原来不是看了评了就够了

日记读完,一个星期,想了几点: 1.读书是重要的。 2.系统的读书也是重要的。 3.做笔记是重要的。 4.写日记也是重要的。 5.历史总是存在普通人的身边,而非史学家笔下。 6.在特殊情况下,保命是人的本能,但必须做到不谄媚。 7.当无处控诉时,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把它记下来,至...  (展开)
soulyang 2007-12-02 13:09:30

两个人的1969(二)

顾准将1969年11月至1971年9月间的日记命名为“新生日记”,“是为了纪念三期学习班上,决心转变立场,跟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表面看上去这名字蛮有时代特色,可再往下读,到觉得这“新生”的含义绝对没那么简单。顾准的妻子汪璧68年4月自杀身死,可直到69年11月,顾准下放河...  (展开)
双重火焰 2009-04-06 17:10:23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版

驳两个顾准之说

缘起 去年在书摊上偶尔看到一本书,其中收了几篇98年关于顾准的争鸣文章,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顾准是谁。后来,在系资料室找到了高建国的《顾准全传》(原来的书名叫做“拆下胁骨当火把”),看后感触很深,这样的人生,让人觉得沉重。但是疑惑的是并没有看到有两个顾准的痕...  (展开)
Nausikaa 2007-09-28 11:31:17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版

顾准日记的一种简单化读法

比起顾准的《商城日记(1959-1960)》,杨绛的《干校六记》简直可以说是矫情的,钱钟书夫妇脱不去自诩的名士风流,顾准却在日记里大泄私愤,“去他妈的×的自满情绪!”(这个字居然真的打不出来?!)   当然,顾准的日记不是满纸这般荒唐言,也可以分几类。《党校日记》...  (展开)
尚树 2013-01-28 11:14:03

顾准十年间的变化——心理创伤造成的认知崩溃

五十年代末的顾准,很敏锐的以人性标准观察周围的人。全不相信毛,称之为毛先生。 六十年代末的顾准,已真正相信毛,相信体制的上层。虽然他的节操和抱负仍在,但他日记中所思考的几乎全是宏观问题,对个体的人的敏锐洞察大减。尽管他对个体的人的思考消失了,他对个体的人的同...  (展开)
陈陈 2016-09-01 23:59:49

一个真实的顾准

这本《顾准日记》包含了三本日记: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监督劳动时的日记,简称“商城日记”;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下放河南息县学部五七干校的日记,简称息县日记;还有一本是顾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在北京读书和生活的记录,简称北京日记。 吴敬琏和李慎之...  (展开)
谷今 2010-03-21 00:22:42

在洪波的洗劫中,幸存下来的一丝幸运

顾准之于今天的意义,相较于学术遗产,他留下的人格遗产更显珍贵。 面对一整个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与尴尬,中国人还可以弱弱地说:我们有一个顾准——或许,是有顾准们。 在可以想见数量并不多的顾准们当中,顾准的幸运在于,他在肉体被折磨摧毁至死后,能有这样几个小册...  (展开)
夏休 2013-07-27 16:10:49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版

大师其人

序言介绍说:“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因为它本来不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个学者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思想历程,用最平实的笔触记录下当时的一切。所以我也翻得很快,而他的语言也非常随意,果然是写给自己的东西。于此相比,72年回北京后做的学术笔记,那就严谨多啦!从59-60年...  (展开)
iphyer 2012-12-27 21:16:40

谦谦君子?匹夫刁民?何者真何者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确实写的很乱很杂。 有的地方像流水帐,有的地方又如老愤青的絮语,有的地方又似深沉的智者思考着中国的未来。 很难说哪个是顾准的本意。 毕竟这不是一个为了发表而写下的文字,也不是一个給予外人欣赏的文学名著。这个只是日记。记录着一个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十年对于人...  (展开)
丫丫 2013-09-03 22:30:53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版

生不逢时的顾准

今天读了顾准。经济日报社1997年出版的《顾准日记》首版1万本,我这本就是万分之一,四年前到手,一直没开读,原因之一是日记琐碎,把不同时代,碎片化的信息connect起来需要耐心;再着日记太过真实,大学里借过一本维特根斯坦的战时日记,开篇就是,“今天手淫”,隔一两天又...  (展开)
南山 2014-11-28 09:59:19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版

顾准独白

我瘦了。和1959年3月间肿起来到1960年4月消肿后的瘦不同。那时下放干部们见到我都说我瘦了,可是气色很好。 我瘦了。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晨起咳出铁锈色的痰。但我没有向上报告。我要争取彻底改造,响应英明伟大的毛主席的号召,早日立功赎罪,我再不会像在反右中错误地思...  (展开)
豆瓣的汪汪 2007-07-20 13:36:07

顾准日记_商城部分

商城部分——59年夏到60年初 那是顾准第一次被打成右派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起始 “饿殍遍野”“今天吃饱了”“我偷东西吃,我偷吃东西” …… 顾准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身处困境,每日为饥饿、肿病所威胁时,仍然不能停止思考 关于自身价值的思考 关于“改造结果”的思考 ...  (展开)
marshalyuan 2013-12-11 06:18:46

赤子之心,冷眼旁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顾准用马尔萨斯的剩余人口理论来解释不可思议的大跃进运动和三年大饥荒。用政治高压和洗脑的手段提高农村经济的商品率,消灭过剩人口,满足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无论政策的制定者出于什么原因开展大跃进,它在事实上却是导致了这样一个结局。 如果这些理论是后来的历史学家、经...  (展开)
板砖 2011-04-08 21:39:31

所在意的几个片段

商城日记(1959.10~1960.1)是挣扎求活的写照。特留意几处: “十一月十八日:薯田累承命宫照顾,柳学冠犁田时公社一小孩跟随捡薯块,所得甚少,而喜悦愈恒。一派灾年景象!” 似可见雀跃儿童,不久即为饿殍。 “强迫劳动,慢性饥饿与死亡,是大跃进必不可少的产物,也是新的人...  (展开)
丰临 2018-01-29 09:38:26

我们有顾准(作者:丰临)

1997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顾准日记》,李慎之先生在该书的序中写道: “在人家问起20世纪下半期中国有没有独立的、创造性的思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没有愧色地回答,‘我们有顾准’”。 李慎之解释说:“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有过与顾准相似的经历。然而,许多人甚至不敢如实...  (展开)
晨光 2017-09-03 15:25:48

一个思想家的修养

顾准,13岁迫于生活进入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创办的立信会计学校,16岁开始走上讲台,因为年龄太小而被大他很多的学生轰下了讲台,后来潘先生亲自陪同他走上讲台,19岁写出了《银行会计大学通用教材》,34岁出任新中国上海财税局长,建立现代科学的财税制度,后来因为不...  (展开)
疯狂的伊万 2017-08-10 10:29:48

与我们同在

很遗憾这本书在开心网没有记录,看来现在的80后90后们是很少有人会去读他的作品的。但我觉得,作为20世纪后半段中国唯一的思想家,顾准这个名字是不应该被忘却的。 这是我阅读并准备深入研究顾准的第一部作品,或只能说是资料。它让我对顾准的生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  (展开)
文曲星君 2015-11-22 00:04:11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版

我将潜伏爪牙忍受十年

很感动先生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在坚持读书学习,独立思考。我想这就是超乎常人的原因之一吧。 没想到顾准先生在信阳经历了那么多,在他的日记中我看到的历史是和宣传并不一样的,比如70年之后主要是再说周总理干什么干什么,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以前我并...  (展开)
杨思齐 2013-02-02 23:19:21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版

读书、思考和自我休整

党校日记,是作者学习思考最多的一段时间。所以做个学者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第一次读名人日记这类的书籍,而且是属于那么一个特殊的年代的学者的日记。从日记中学习关于认识这个社会以及怎么读书。第一个让我感觉很深的就是有所感而不去轻易发表意见是完全对的,目前我这个年纪...  (展开)
齋若飛 2011-09-08 16:07:31

顾准日记

本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记部分,另一就是序言、信件、附录部分。由于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个人日记,其内容多为每日生活经历及思考,读起来甚为轻松,而作者的日记内容又使得阅读过程不轻松,对恶劣生活细节的描述往往会与自己所接触到的一些材料相联系,比如父辈...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22条)

订阅顾准日记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