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乔治·E. 马尔库斯
/
米开尔·M. J. 费彻尔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
译者: 王铭铭 / 蓝达居
出版年: 1998-3
页数: 266
定价: 14.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术前沿
ISBN: 9787108011107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
译者: 王铭铭 / 蓝达居
出版年: 1998-3
页数: 266
定价: 14.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术前沿
ISBN: 978710801110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浮浪少女小暖壶 2017-05-14 20:12:27
作为一个曾经想当小说家的人类学学生,对民族志的文本分析抱有天然的兴趣。这书第一遍看的时候很激动,看第二遍觉得实际上这书思路还是很传统,基本的立场还是想要怎么更好地捕捉实在。不过阐释人类学的立场很明显
0 有用 fushia 2013-06-14 17:12:21
值得反复咀嚼。
0 有用 一灯 2010-08-26 15:55:20
一串的地方民族志书单
1 有用 白羊座穆先生 2018-03-31 23:11:18
既有文献评述又有方法论思考,作为二十多年前的书,非常精彩了。不过作为外行,我不知道人类学如今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作者的建议有多少被吸纳,又有多少被超越或推翻
0 有用 大明明 2011-04-05 16:10:55
嗯 很有启发
0 有用 Kant 2022-12-21 22:46:05 四川
后现代大概给所有学科都带来了“表述危机”。解释人类学很有意思,把重心从行为、社会结构向象征符号、意义、思维倾斜;民族志写作方式从宏论的,转向反讽的、多声部的,既建构,又陈述建构过程,既从内部解说异文化,又反映这种解说的认识论基础。 本书是给有较多人类学基础的人读的,我只能算把书的内容拆开、选择性忽视,勉强塞进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匆匆读过,是是而非,不知日后有无机会再读了。
0 有用 凉拌莴苣思 2022-09-20 15:59:46 甘肃
副标题是“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老实说,现在来看已经是一种过去式。就民族志而言,其田野调查方法受当代数字技术的影响极大,其伦理向度,参与主体和记录方式等不复如初,但基本批评策略和理论基础依旧发挥作用,如书中反复提到的威廉斯的“情感结构”。
0 有用 海贼在田野 2022-06-02 16:17:01
总之,人类学研究永远在路上
0 有用 乃淇琳 2022-03-22 21:30:33
http://anthropology.mit.edu/people/faculty/michael-m-j-fischer
0 有用 Dynamo 2022-02-18 03:36:58
其实这本应在《写文化》前阅读,全书比后者要清晰、浅显很多,不论作为文献综述、作为对70-80年代民族志实验的总结,还是一本思想史,都是合格线以上的作品。尽管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比如对于‘西方’作为一个整体的想象,以及美国中心主义浓厚之程度堪比16-17年时济南的雾霾...回到内容,这本书大概就谈了两个议题:当代人类学与民族志写作如何面对他者和读者;当代人类学与民族志写作如何对作者的‘本文化’产生... 其实这本应在《写文化》前阅读,全书比后者要清晰、浅显很多,不论作为文献综述、作为对70-80年代民族志实验的总结,还是一本思想史,都是合格线以上的作品。尽管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比如对于‘西方’作为一个整体的想象,以及美国中心主义浓厚之程度堪比16-17年时济南的雾霾...回到内容,这本书大概就谈了两个议题:当代人类学与民族志写作如何面对他者和读者;当代人类学与民族志写作如何对作者的‘本文化’产生实际作用。前者为民族志的文本实验和反思潮流推波助澜,后者催生公共人类学,使这门学科不再遮遮掩掩地躲在政治和殖民主义的背后,索性走出来,让更多人类学家思考自己的眼、口和笔能在政治领域产生何种正向作用。不过结合一下近期人类学界的一地鸡毛,嗯...就这样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