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译者: 草婴
出版年: 2012-1
页数: 1501
定价: 238.00元
丛书: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彩色插圖版)
ISBN: 9787514302332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译者: 草婴
出版年: 2012-1
页数: 1501
定价: 238.00元
丛书: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彩色插圖版)
ISBN: 9787514302332
内容简介 · · · · · ·
《战争与和平(1-4)(套装共4册)》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作家以一八一二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战争与和平》具有史诗的气魄,画面广阔,人物众多。书中既有俄国和西欧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又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既写了金戈铁马、刀光血影的战斗,又写了安逸宁静的日常生活;既有慷慨激昂的议人论世,又有细腻婉约的抒情述怀。以战争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
战争与和平(全4册)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学、宗教、哲学、美学、政论等著作,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一个时代,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等。
刘辽逸(1915—2001),原名刘长菘,安徽濉溪人,曾用名长松。1939年于西北联合大学俄文商业系毕业。1943年在桂林开始从事俄苏文学译介工作。译著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杜布罗夫斯基》《哈吉穆拉特》、高尔基的《童年》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完全不了解一种行为(不论这是一种罪行还是一种善行,或是一种无所谓善恶的行为)的原因时,我们认为这种行为的自由成分最大。如果我们看到的是罪行,我们就急于想惩罚它。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善行,我们就赞赏它。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无所谓善恶的行为,我们就认为它最独特、最自由。但如果我们知道无数原因中的一个,我们就会看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我们就不会那么坚持惩罚罪行,不会那么赞赏善行,对貌似独特的行为也并不觉得那么自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28页 -
苹果熟了就落下来,但它为什么落下来?是因为地心吸力,是因为果柄于枯,还是因为苹果被太阳晒熟,果实变重了,因为风吹动它,还是因为站在树下的孩子想吃它? 这都不是原因。这一切只是由于发生重大的有机的自发事件所需条件的偶合。植物学家发现苹果落下是纤维质腐烂等原因造成的。站在树下的孩子说,苹果落下是因为他想吃并为此做了祷告。他们的说法同样都是又对又不对。有人说,拿破仓到莫斯科是因为他想去那里,他的灭亡是因为亚历山大要他灭亡;另外有人说,一座被挖空的大山塌陷是因为最后一个工人挖了最后一镐土。这两种说法同样都是又对又不对。历史事件中的所谓大人物,其实只是给事件命名的标签罢了。他们同事件本身的关系极小,就像标签样。 他们的每一行动,他们自以为是由他们的意志决定的,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而是同历史的全部进程相关联,由永恒的力量注定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部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彩色插圖版)(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哈吉穆拉特》《克鲁采奏鸣曲》《哥萨克》《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等
。
喜欢读"战争与和平(全4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战争与和平(全4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46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8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9.4分 25170人读过
-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2001)9.2分 145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9.4分 9537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8.8分 923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战争与和平(全4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过河卒子 2019-04-22 18:21:02
将近三个月,断断续续终于读完。笔触广袤深纯,放弃了刻意描摹而只是不动声色地叙述,宁静地注视着每个人命运的浮沉。真是太美了,轻而易举就触内心最深处。临死前的安德烈、始终忙碌着命运的奔波,孜孜不倦追索的皮埃尔……真正艺术家的伟大本能超越了认识的局限,所以本是为探讨和表现自己历史哲学而作的一部书,可所有人物自诞生一刻起就脱离了托尔斯泰的控制,同他乏味蹩脚的说教背道而驰,开始了悲欢开始了兀自歌唱。闭上眼来... 将近三个月,断断续续终于读完。笔触广袤深纯,放弃了刻意描摹而只是不动声色地叙述,宁静地注视着每个人命运的浮沉。真是太美了,轻而易举就触内心最深处。临死前的安德烈、始终忙碌着命运的奔波,孜孜不倦追索的皮埃尔……真正艺术家的伟大本能超越了认识的局限,所以本是为探讨和表现自己历史哲学而作的一部书,可所有人物自诞生一刻起就脱离了托尔斯泰的控制,同他乏味蹩脚的说教背道而驰,开始了悲欢开始了兀自歌唱。闭上眼来又想起了安德烈在战场上见到的蓝天、皮埃尔突然窥见的彗星、普拉东在篝火边讲过无数次的故事、娜塔莎的歌声与舞蹈……真是太美了真是太美了。漫长的阅读带来的是个人情感同小说内容的高度联结,多次读到直想痛哭一场。书后附的各章概要扫过一遍,所有的所有都纷至沓来并爆裂开。再次确认文学的伟大光荣! (展开)
0 有用 山风 2020-06-23 16:41:58
真是漫长的阅读,少年时代的囫囵吞枣阅读根本没有映象。被生活打磨了小半生,重新再来读发现文学的厚重与动人之处。战争的残酷与生活的意义。新生的孩子总会让人感觉生活的希望。
1 有用 J 2020-12-19 00:10:44
阅读过程中像个1812年的法军士兵,起初兴奋于对经典的征服,期间受困于冗长的贵族爱恨兴衰,读罢感叹其所涉主题之广。末尾论述自由与必然拨云见日,皮埃尔心理挣扎感同身受,安德烈死前状态引人向往,战争场面写实有余,生动不及雨果的滑铁卢
0 有用 义勇君 2022-05-05 22:01:22
几个片段:1.理智表现必然的规律,感觉表示自由的本质。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是人的意识中生活的本质。没有内容的必然是人类的理智及其形式。自由是被考察的对象。必然是考察者。自由是内容,必然是形式。2.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织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为英国人,他... 几个片段:1.理智表现必然的规律,感觉表示自由的本质。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是人的意识中生活的本质。没有内容的必然是人类的理智及其形式。自由是被考察的对象。必然是考察者。自由是内容,必然是形式。2.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织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为英国人,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他是对的。意大利人自信,因为他是冲动的,并且容易忘记他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正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为他不相信,他能够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国的自信,是最坏的,最固执的最令人讨厌的,因为他以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学,这种科学是他自己发明的,在他自己看来是绝对真理。 (展开)
1 有用 寒山 2022-11-08 16:04:59 四川
如果说有读过可以让人吹一辈子的书,我想《战争与和平》一定可以算在内,但是也不得不说最后的历史论述简直让人读不下去,我是硬着头皮读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