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艺术与错觉》的主题旨在回答艺术为什么会有一部历史。贡布里希教授从一个我们日常惯 见熟闻,可不是出于无知便是由于自命不凡而不悄一顾的问题――艺术家们在描绘现实时为 人什么会用如此众多的风格――开始,重新检验了许多在我们看来已经理所当然的观念,改 变了我们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理解。作者在论证中广泛地涉猎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和现代科学 的许多分支,使其论题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获得了某种科学的精确性。这部著 作出版于1960年,至今仍在艺术界、美术界、哲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它已成了20世纪西方 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不仅在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了自然科学领域 。
艺术与错觉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E.H.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1959年至1976年担任瓦尔堡学院院长,并任美术界最高荣誉――剑桥和牛津大学斯莱德(Slade)美术讲座教授,以及哈佛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屡获欧美国际学术机构的特殊荣誉。1972年受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艺术发展史》、《象征的图像》等。
目录 · · · · · ·
目录
导论 心理学和风格之谜
第一部分 写真的界限
第一章 从光线转为颜色
第二章 真实与定型
第二部分 功能和形式
第三章 皮格马利翁的能力
第四章 论希腊艺术的革新
第五章 公式和经验
第三部分 观看者的本分
第六章 云中的物像
第七章 错觉的条件
第八章 第三维的多义性
第四部分 发明和发现
第九章艺术中的视觉分析
第十章漫画实验
第十一章从再现到表现
· · · · · · (收起)
导论 心理学和风格之谜
第一部分 写真的界限
第一章 从光线转为颜色
第二章 真实与定型
第二部分 功能和形式
第三章 皮格马利翁的能力
第四章 论希腊艺术的革新
第五章 公式和经验
第三部分 观看者的本分
第六章 云中的物像
第七章 错觉的条件
第八章 第三维的多义性
第四部分 发明和发现
第九章艺术中的视觉分析
第十章漫画实验
第十一章从再现到表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风格化"蕴含的意思是,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活动,艺术家通过这种活动改变了树木的形状....风格甚至统治了艺术家希望忠实地复现自然的地方...当艺术家手执铅笔坐在母题前面时,就会注意那些可以用线条来描绘的方面,而当他手执画笔时,他就从块面的角度去看母题。 这种匹配行动永远是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花多长的时间,有多大的困难,这取决于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初始图式来加工,让它适应于画像的要求。 "造型意志",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同调意志",即把任何一个新形状改成艺术家已经学会怎样运用的那些图示和模式这样一种同化作用。 你无法凭空创造出一种忠实的图像。只要你在其他图画中看见过,你就必定已经学会了这种诀窍。 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固定的中国传统语汇是怎样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已有图式的那些特征进入画面。艺术家会被可以用它的惯用手法去描绘的那些母题所吸引。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的跟他业已掌握的图示相匹配的景象就会跃然而出,成为注意的中心。风格和手段一样,也创造了一种心理定向,使得艺术家在四周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艺术家倾向于去寻找他们的风格和素养以为之做好准备的母题。 与其说语言是给已有的事物或概念命名,不如说它是把我们的经验世界"分节"....跟语言一样,各风格之间也在分节的顺序和允许艺术家提出的问题的数目方面有所不同。 正确的肖像如同有用的地图一样,是经过图式和矫正的漫长历程获得的最后产物。他不是忠实地记录一个视觉经验,而是忠实的构成一个关系模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真实与定型 -
→ 第一章 从光线转为颜色 · 因为艺术家无法转录他所见到的东西,他所能做的只是把他的所见翻译成他绘画手段的表现形式罢了。 · 风景画的真实性是相对的,而且情况确实如此,艺术家就越敢于接受光的挑战。 · 画家所探索的不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而是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反应的本质。他关心的不是原因,他关心的是那些产生某种结果的机制。他的问题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亦即怎样呈现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图像,而不管任何一个个别的阴影并不符合我们所谓的“现实”这一事实。为了理解这个难题——就我们目前所能够理解的范围来说——科学必须探索我们的心灵记录各种关系的能力,而不是记录一些个体要素的能力。 · 如果我们所谓的“同一性”并未被固定在跟环境的一种恒定的关系上,它就讲失落在一片混乱的印象漩涡当中,而这些印象是绝不会重复出现的。 · 每当我么碰到一种不熟悉的转换类型时,就有一瞬间的一惊和随之而来的一段时间的顺应过程——不过,这种顺应过程的机制缺失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 · 我们需要修复者做的,并不是把一种种单一的颜料恢复它们原来的色彩,而是某种极其复杂和精微的东西,即保留下种种关系。 · 跟文化和舆论一样,一种风格也要建立一个关于预测的视野,一种心理定向,借以用过分的敏感性记录下偏差和矫正。 → 第二章 真实与定型 · 当艺术家手执铅笔坐在母题前面时,就会注意那些可以用线条来描绘的方面,他倾向于从线条的角度去看他的母题,而当他手执画笔时,他就从块面的角度去看母题。 · 当画家在审视他面前的风景时,实际存在的是一连串无穷无尽的图像,那些图像发出一个复杂的刺激模式通过视神经输进画家的脑部。 · 摹写是以图式和矫正的节律进行的。图式并不是一种“抽象”过程的产物,也不是以一种“简化”倾向的产物;图式代表那首次近似的、松散的类目,这个类目逐渐加紧以适合那应复现出来的形状。 · “造型意志”,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同调意志...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写真的界限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白马设计学丛书(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现代设计社会学》《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图案设计》《美术学院的历史》《中国艺术象征词典》
等
。
喜欢读"艺术与错觉"的人也喜欢 · · · · · ·
艺术与错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观看的另一种角度——《艺术与错觉》读书笔记
一、 贡布里希与《艺术与错觉》: 1.贡布里希 恩斯特·汉斯·约瑟夫·贡布里希(1909-2001,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是英国艺术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猎艺术史、文化史、造型艺术、音乐、电影、心理学、大众传播学等众多领域。他早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
(展开)

Why art has a history?
如果说the Story of Art述说了艺术史的基本史实,那么此书探讨的则是为什么艺术会存在历史? 贡布里希的结论很简单。其大致的推导过程如下:1. likeness本身具有局限性。 2. 因此艺术家并不能完全复制自然,而只能suggest自然。 3. 艺术追求的是相对性,因此艺术家探究的并非...
(展开)

图式与矫正的节律形成了艺术风格的变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导论 1.问题的引入:风格、再现、错觉、知觉心理 如何理解艺术风格呢?它是艺术史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如沃尔夫林所说,“各个时期皆有其所不能为”。埃及的艺术家为什么不用透视法乃至立体主义手法呢?是不会,还不想? 艺术不都是再现,再现不一定是艺术,有必要将对错觉... (展开)
图像表征的心理学研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艺术史学家在将一件艺术品载入历史前,通常会先密切关注它的内在逻辑。早期(Earlier)、后期(later)、近期(latest),这是基本的历史结构。马萨乔(Masaccio,1401-28,“人文主义之父”)的绘画艺术是建立在对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欧洲绘画之父”)的深... (展开)> 更多书评 2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2)9.0分 1248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9.1分 64人读过
-
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7)8.9分 228人读过
-
Phaidon Press (2004)9.0分 5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艺术史书籍 (静升)
- 设计艺术学习 (左旋_AlienX)
- 美术史理论 (山右一仁)
- 陈侗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开的推荐书单 (hval)
- 艺术史阅读 (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艺术与错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皮卡麦麦 2010-04-20 19:23:25
根本没看懂,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书,但就算是通俗的语句我也觉得好难好晦涩,做个标记,等以后再来读。
0 有用 乐小样 2008-01-07 12:39:55
这本就是当年在阴暗角落翻出来的一本很厚的铺满灰尘的书呐
0 有用 Yu 2013-03-28 08:25:25
新版封面丑得不行
0 有用 沙砾于飞 2006-07-29 18:19:35
我看的是浙江摄影的本子
0 有用 照夜白 2013-05-13 22:38:05
真的受益匪浅,以前学画时看到的许多现象都得到了解释,这本书不应该只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