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叶维廉(1937-)广东中山人。先后在台湾大学、师范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赴美,于 1964年以英文诗作获艾奥华大学美术硕士。1967年自普林斯顿大学完成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任教至今,并主持比较文学系。著有《庞德的国泰集》、《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流》、《秩序的生长》、《现代作家论》、《饮之太和》、《比较诗学》、《当代艺术家的对话》、《历史、传释与美学》等。
目录 · · · · · ·
目录
古典部分
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
言无言:道家知识论
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
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
严羽与宋人诗论
传意与释意
与作品对话――传释学初探
“出位之思”: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
历史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
现代部分
语言的策略与历史的关联
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
危机文学的理路
漏网之鱼:维廉诗话
· · · · · · (收起)
古典部分
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
言无言:道家知识论
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
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
严羽与宋人诗论
传意与释意
与作品对话――传释学初探
“出位之思”: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
历史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
现代部分
语言的策略与历史的关联
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
危机文学的理路
漏网之鱼:维廉诗话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我在“语法与表现"里,曾经提出“松风”“云山”等中国古典诗中常见的词语,并说英文大多译作winds in the pines(松中之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既见松亦感风)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常被解读为clouded mountain(云盖的山), cloud like mountains(像云的山)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的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感受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我们活跃在其间,若即若离地,欲定关系而又不欲定关系。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 “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杜甫) “楼云”笼树小,“湖日”落船明(杜甫) “风林”纤月落(杜甫) “涧户”寂无人(王维) “溪午”不闻钟(李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页 -
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或再简化些如“有人独立在落花里,有燕子双飞在微雨中。”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损失了很多东西。原因是;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玲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的解读里(英译亦多如此),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人……”。 潮水涨起与两岸相平,显得更加开阔了 原是读者(也是观者)可以直观直感“潮平”与“两岸阔”的两个景象的,偏偏多了个解人,生怕读者不知道“潮平”与“两岸阔”的(先后)关系。这种关系应是读者先“感”而后“思”的,不应先“思”而后“感”。 在诗人的经验里,情形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在行程中突然看见绿色垂着,一时还弄不清是什么东西,警觉后一瞥,原来是风折的竹子。这是经验过程的先后。如果我们说语言有一定的文法,在表现上,它还应配合经验的文法。“绿一垂一风折笋”正是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不可以反过来。“风折之笋垂绿”,是经验过后的结论,不是经验当时的实际过程。当王力把该句看为倒装句法的时候,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然可以称它为倒装句法),如此便把经验的真质给解体了。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海外学人丛书(共16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教育思想源流》《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悲剧哲学家尼采》《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等
。
喜欢读"中国诗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诗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李章斌 | 现代汉诗的“语言问题” ——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献疑
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2期 内容提要 叶维廉在《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等文章中以比较诗学的视野对中国现代诗的语言特质提出了一些批评,他从古今比较、中西对照的角度出发,认为新诗建立健全、严密的语法,大量使用虚词等特征妨碍了诗歌的“直接呈现”,破坏了...
(展开)

急流怎能为倒影造像?
叶维廉是后五四时代的学人,类似的还有夏志清、余英时等,其共同特点是20-30年代出生,中学西学俱佳,半生负笈海外,没有听命遵命的负担,也少了跨界政学所带来的拖累,学术上成就较大。这本诗学,是我今年一大发现,其论述中外、古今之诗歌,一语中的,让人茅塞顿开。王国维的...
(展开)

中国诗歌的优势:超越逻辑的即景会心
叶维廉很早就指出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中传释活动的独特性。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文常被认为缺乏逻辑,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语法丰富、结构整饬、功能分明、词义清晰,而是充满歧义、跳脱、晦涩之处。白话文运动正是将中文表达加以逻辑化、清晰化。但叶维廉认为,中文具有纯粹的表意...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中国诗学》(增订本)里少了一篇文章 | 来自白鹏东 | 2023-06-07 23:01:44 | |
<<中国诗学>>的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7月份出了 | 来自抱朴 | 2006-07-21 10:50:2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9.0分 42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8.6分 101人读过
-
黄山书社 (2015)9.4分 88人读过
-
臺大出版中心 (2014)暂无评分 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旧藏与新读:中外文论|文艺随笔 (竹马笃笃)
- 中国诗学 (白露@思勉)
- 【文艺学硕士专业阅读】书单 (小卡)
- 海外学人丛书 (RMR)
- 远游的诗神 (黄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诗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大A 2014-09-24 20:46:44
值得一读,第一部分很有启发
2 有用 宁奈 2016-12-14 13:59:32
读这本论文集花的时间比预估的多了很多,但是收获十分大。学渣仿佛打开了许多新世界的大门,且看到了那些“我不懂,感觉都差不多”的讨论的价值所在。非常的深入浅出。我想,多读哲学和美学的书籍后对这本书一定有新的体会。也体会到了老一辈学人学贯中西的力度所在。
0 有用 MoonyLee 2023-02-26 09:46:04 福建
越看越觉得,这种太泛的、去历史语境的批评多少有点问题……
0 有用 李知白 2022-09-22 08:46:53 山东
认真读了古典部分,现代部分略读。
0 有用 蜡树orsay 2007-02-18 12:40:09
有些艰涩,但不失为好的诗歌理论著作,得先看看传播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