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诗学(增订版)》是中国古典诗学、比较文学领域的泰斗叶维廉先生的经典代表作。十几年来,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外,都已成为普及性的经典读本。此书199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后,即成为大中学生学习、理解中国古典诗、现代诗的必读入门书、教辅读物,以及一些大学中文系的考研参考书。此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推出的增订版,在原版的基础上新收入了叶维廉先生的序言以及三篇最新诗论、美学文章《空故纳万境:云山烟水与冥无的美学》、《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台湾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两种文化错位的现代诗》。
中国诗学的创作者
· · · · · ·
-
叶维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叶维廉 (l937—)
广东中山人,先后在中国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赴美,于1964年以英文诗作获爱荷华大学美学硕士。1967年自普林斯顿大学完成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任教至今,曾任比较文学系主任凡十年,并曾协助中国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发展比较文学。
叶氏著作四十余种。包括诗集《赋格》《愁渡》《醒之边缘》《野花的故事》《花开的声音》《松鸟的传说》《惊驰》《三十年诗》《留不住的航渡》《移向成熟的年龄》《叶维廉诗选(杨匡汉编)》《冰河的超越》等,批评和理论《中国诗学》《比较诗学》《历史、传释与美学》《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解读现代后现代》《秩序的生长》等,散文集《一个中国的海》《欧罗巴的芦笛》《寻索 :艺术与人生》《红叶的追寻》《幽悠细味普罗旺斯》,画论《与当代艺术家...
叶维廉 (l937—)
广东中山人,先后在中国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赴美,于1964年以英文诗作获爱荷华大学美学硕士。1967年自普林斯顿大学完成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任教至今,曾任比较文学系主任凡十年,并曾协助中国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发展比较文学。
叶氏著作四十余种。包括诗集《赋格》《愁渡》《醒之边缘》《野花的故事》《花开的声音》《松鸟的传说》《惊驰》《三十年诗》《留不住的航渡》《移向成熟的年龄》《叶维廉诗选(杨匡汉编)》《冰河的超越》等,批评和理论《中国诗学》《比较诗学》《历史、传释与美学》《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解读现代后现代》《秩序的生长》等,散文集《一个中国的海》《欧罗巴的芦笛》《寻索 :艺术与人生》《红叶的追寻》《幽悠细味普罗旺斯》,画论《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童诗《孩子的季节》《树妈妈》《网一把星》。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我在“语法与表现"里,曾经提出“松风”“云山”等中国古典诗中常见的词语,并说英文大多译作winds in the pines(松中之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既见松亦感风)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常被解读为clouded mountain(云盖的山), cloud like mountains(像云的山)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的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感受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我们活跃在其间,若即若离地,欲定关系而又不欲定关系。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 “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杜甫) “楼云”笼树小,“湖日”落船明(杜甫) “风林”纤月落(杜甫) “涧户”寂无人(王维) “溪午”不闻钟(李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页 -
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或再简化些如“有人独立在落花里,有燕子双飞在微雨中。”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损失了很多东西。原因是;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玲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的解读里(英译亦多如此),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人……”。 潮水涨起与两岸相平,显得更加开阔了 原是读者(也是观者)可以直观直感“潮平”与“两岸阔”的两个景象的,偏偏多了个解人,生怕读者不知道“潮平”与“两岸阔”的(先后)关系。这种关系应是读者先“感”而后“思”的,不应先“思”而后“感”。 在诗人的经验里,情形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在行程中突然看见绿色垂着,一时还弄不清是什么东西,警觉后一瞥,原来是风折的竹子。这是经验过程的先后。如果我们说语言有一定的文法,在表现上,它还应配合经验的文法。“绿一垂一风折笋”正是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不可以反过来。“风折之笋垂绿”,是经验过后的结论,不是经验当时的实际过程。当王力把该句看为倒装句法的时候,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然可以称它为倒装句法),如此便把经验的真质给解体了。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诗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诗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急流怎能为倒影造像?

中国诗歌的优势:超越逻辑的即景会心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谁能帮忙解读一下这首诗歌T^T | 来自瓜子仁 | 1 回应 | 2018-11-16 17:23:51 |
一本与丹纳《艺术哲学》相媲美的学术经典 | 来自抱朴 | 2006-07-17 16:58:1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8.3分 139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8.6分 101人读过
-
黄山书社 (2015)9.4分 88人读过
-
臺大出版中心 (2014)暂无评分 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 老董园林课——参考书 (风独)
- 写作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徐杰)
- 邱振中先生推荐书目 (金匠)
- 文学理论研究导引LIST (小乙)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诗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果然 2014-01-28 12:40:27
无比惊讶地意识到我最初读这本书到现在已经快有18年了。如此识货,小骄傲。
0 有用 咸鹅 2011-01-30 20:51:23
我的启蒙读物。
0 有用 fanneyfly 2011-02-08 19:34:12
叶维廉在比较诗学和道家美学的开拓性阐释,至今仍具代表性。
2 有用 荍 2009-12-04 14:35:07
里面的观点和例子重复得蛮多的
0 有用 chloris 2007-11-19 16:43:57
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历史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等。 中国批评的方式:“点、悟”式的批评有赖于“机遇”,一如禅宗里公案的禅机: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春来草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