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副标题: 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原作名: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译者: 周铁东
出版年: 2001-8
页数: 509
定价: 4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6017064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副标题: 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原作名: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译者: 周铁东
出版年: 2001-8
页数: 509
定价: 4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6017064
内容简介 · · · · · ·
《故事》不同于其他流行的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专著,它所论及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麦基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它超越僵死的教条,发掘出名品佳作中那些使其卓越超群却又常常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麦基从基本概念入手——何谓节拍?场景?场景序列?幕高潮?影片高潮?——不仅精辟地阐释了标准的三幕戏剧结构的奥妙,而且还揭开了非典型结构——如两幕、七幕、甚至八幕影片——的神秘面纱,指出了每一种类型的局限性,强调了主题、背景和气氛的重要性,以及人物和人物塑造作为一对相对概念的重要性。
故事的创作者
· · · · · ·
-
罗伯特·麦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麦基定期在洛杉矶、纽约、伦敦和其他欧洲城市举办“故事结构”讲习班。他身为电影艺术博士及富布赖特奖学金得主,创作有无数的电视和电影剧本作品。
目录 · · · · · ·
第一部 作家和故事艺术
序
第一章 故事问题
第二部 故事诸要素
第二章 结构图谱
第三章 结构与背景
第四章 结构与类型
第五章 结构与人物
第六章 结构与意义
第三部 故事设计原理
第七章 故事材质
第八章 激励事件
第九章 幕设计
第十章 场景设计
第十一章 场景分析
第十二章 布局谋篇
第十三章 危机、高潮、结局
第四部 作家在工作
第十四章 对抗的原理
第十五章 解说
第十六章 问题和解决办法
第十七章 人物
第十八章 文本
第十九章 作家的创造方法
淡出
片名中外文对照
· · · · · · (收起)
序
第一章 故事问题
第二部 故事诸要素
第二章 结构图谱
第三章 结构与背景
第四章 结构与类型
第五章 结构与人物
第六章 结构与意义
第三部 故事设计原理
第七章 故事材质
第八章 激励事件
第九章 幕设计
第十章 场景设计
第十一章 场景分析
第十二章 布局谋篇
第十三章 危机、高潮、结局
第四部 作家在工作
第十四章 对抗的原理
第十五章 解说
第十六章 问题和解决办法
第十七章 人物
第十八章 文本
第十九章 作家的创造方法
淡出
片名中外文对照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写爱情故事时,我们要问的最重要问题是,“什么东西会阻止他们?” 因为爱情故事中的故事到底在哪儿?两人见面,恋爱结婚,养家糊口,互相扶持,直到终老...还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些更令人乏味?所以,两千年以来,从希腊米南德开始,所有的作家都用“姑娘”的父母来回答上述问题。她的父母发现小伙子不合适,于是便形成了一种被称为“阻拦人物”或“反对爱情的力量”的常规。 ...这些影片表明,人们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永恒爱情即时并非完全不可能,也是没有希望的。为了达到一种上扬结局,一些最近的影片已经将这一类型重新锻造成一种渴望故事。男女邂逅必须在故事讲述过程中的初期出现,这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常规,随之而来的便是爱情的考验、磨难和胜利。观众一直在等着看这些恋人的命运在命运之手中将如何被安排。通过巧妙地将恋人的见面延迟到高潮时,这些影片回避了现代恋爱的棘手问题,用相见难取代了相处难。这并不是爱情故事,而是渴望故事,因为关于爱的谈论以及哎的欲望充满了所有的场景,将真正的恋爱行为以及不无磨难的后果留到银幕之外的未来发生。 社会态度是变化的。作家的文化触角必须敏锐地感悟到这些运动,不然的话,他写出的东西就有可能成为古董。...勇于创新的作家不仅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而且还具有深刻的远见卓识。他们将双耳紧贴着历史的墙壁,随着事物的变化,他们能感觉出社会未来的趋势。 一般而言,伟大的作家都是不折衷主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使作家作品严格地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能够点燃其激情的主题,一个他毕生不断有精彩创新的主题。例如,海明威痴迷于如何面对死亡这个问题。在他目睹父亲的自杀后,这一问题成为他的作品、乃至生活的中心主题。他在战场上、运动场上、猎场上,不断追逐死亡,直到最后,他将猎枪插入自己口中之后,才终于找到死亡。 ... 你的主题是什么?你是否能像海明威和狄更斯那样,是从自己切身的生活中来吸取养分?或者像莫里哀那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爱情故事 人物和结构 -
对故事的爱——相信你的观念只能通过故事来表达,相信你的人物会比真人更“真实”,相信你的虚构的世界要比具体世界更深刻。 对戏剧性的爱——痴迷于那种给生活带来深刻变化的突然的惊诧和揭秘。 对真理的爱——相信谎言会令艺术家裹足不前,相信人生的每一个真理都必须打上句号,即使是个人最隐秘的动机也不例外。 对人性的爱——愿意同情受苦的人们,愿意深入其内心,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 对知觉的爱——不仅要沉迷于感官的快感,更要纵情于灵魂的知觉。 对梦想的爱——能够任凭想象驰骋,随其驱使,并乐在其中。 对幽默的爱——笑对挫折磨难,以恢复生活的平衡。 对语言的爱——对音韵节奏、句法语义探究不止,乐此不疲。 对双重性的爱——能感知生活的隐藏矛盾,对事物似是而非的表象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 对完美的爱——具有一种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激情,以追求完美的瞬间。 对独一无二的爱——大胆求新,对冷嘲热讽处之泰然。 对美的爱——对作品的优劣美丑具有先天的识别力,并懂得如何去去粗取精。 对自我的爱——具有无需时常肯定自己,从不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的长处。 你必须热爱写作,而且还能耐得住寂寞。 不过,仅有对好故事的爱,对为你的激情、勇气和创造天才所驱使的精彩人物和对世界的爱,还是不够的。你的目标是必须把一个好故事讲好。 故事天赋是首要的,文学天赋是次要的。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丰富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从中只挑出几个瞬间,并借此给我们展示了其一生。 没有不转化的场景。这是我们的理想。我们致力于使每一个场景都完美无瑕,将人物押上台面的风险价值从正面转化为负面或从负面转化为正面。要想不折不扣的坚守这一原则也许是困难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 情节并不是指笨拙的纠葛和转化,或强加于人的悬念和震惊,事件必须通过精挑细选,而且其设计模式必须在时间中得到展现。从组合和设计这一意义上而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故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故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8 条 )


读笔 | 任何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本书大纲整理
这是一本给想成为编剧的人写的学院派读物,所以阅读的过程等于疯狂的知识摄入过程。正如标题中写的那样,书中描述了银幕剧作创作的原理。 本书一共分为四部分,量化的列出了故事的几个要素,以及理论性的介绍了故事的设计原理。本书最后还列出了一些作家的思维模式,描述了一本...
(展开)

论坛 · · · · · ·
大家别看这一版本,翻译完全是错的。看台版,台版... | 来自百 | 2024-12-27 00:24:29 | |
228页似乎有错误 | 来自人民艺术家 | 1 回应 | 2024-12-27 00:00:05 |
有没有比《故事》更好的编剧书? | 来自潇 | 9 回应 | 2022-06-14 14:35:31 |
何处能找到英文原版? | 来自打晃 | 8 回应 | 2019-07-07 19:41:2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9.2分 27890人读过
-
ReganBooks (1997)9.3分 201人读过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9.3分 5866人读过
-
漫遊者文化 (2014)9.3分 46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非小说类| (蜜蜂)
- 各学科领域入门书籍 (征羽)
- 如何专业地谈论文学 (信心不逆熊先生)
- 影迷的自我修养 (与电影有关的电子版图书) (易老邪)
- 开始写作吧 (欧阳)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萨库拉 2012-01-18 21:18:27
这么多年来终于officially读完,我还记得黄海把它放在书架上的样子。在幽密的故事丛林中捕捉到规则的那一刻,所获得的喜悦足以让人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2 有用 魏小河 2011-12-12 00:46:07
一年前看电子版,没看完。这次图书馆借得纸本,终于完结。1,要深入了解人物的背景。2,把人物一而再的放到两难的抉择中。
12 有用 西四小二 2014-04-02 21:38:41
在文学社时读过,去年又读,标记近来所读数目,又看到了。说句实话,麦基算是个好的总结、提炼者,但书中匠气有余,才气不足,所以阅读快感缺乏。另外,关于剧本写作的书,大部分都类似,虽然偶尔会出现用不同名词描述统一事物的时候,但背后的意思是一样的。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电影作为工业产品,创造或说生产这一产品的人重要的是专业,然后在专业上做到极致,别无他法。
127 有用 文泽尔 2010-07-02 11:56:01
对不起,受欧洲风气影响,我始终认为艺术是不可教的.很多人过份抬高了这本书,然而它也只是给出了一种分类模式,以及承认经典结构优越性而已:这本书我读了很久(有三年多了吧,前前后后.),承认作者写得很用心,但却无法给它太高的评价.
3 有用 席缪 2012-08-05 11:37:49
有人要么……二手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