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 1967.2.8— ),英国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新学院。1993年,她凭《拯救阿格尼丝》(Saving Agnes)获得了当年惠特布莱特最佳小说处女作奖。2003年,她被《格兰塔》选为“20名最佳英国小说家”。
她出版过九部小说和三本非虚构作品。本书为她第一部非虚构作品。
译者黄建树,生于宜昌,现居武汉。现为出版社文学编辑,业余时间读书,买书,译文,以及养娃。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对这世界充满无止境的欲望,凡事我都感兴趣,我渴望做回当母亲前的那个自己,那个回不去的自己;我渴望获得自由,生孩子前我也许有过却没有珍惜的自由。于我而言,母性是一座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的围城,我总在谋划从里面逃出来。 孩子出生后,母亲和父亲的生活轨迹便不同了;两人之前地位基本平等,如今却处在了某种彻底敌对的关系之中, 彼此的一天截然不同。男性的统治地位必然愈发牢固:父亲逐渐得到了外界、金钱、权威和名望的保护,而母亲的职权范围则扩展到整个家庭领域。众所周知,若夫妇双方均有全职工作,母亲一方通常要承担的繁重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远超她们应做的份额,因此,她们必须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以应对孩子会出现的紧急情况。 照顾孩子这份工作地位低下。它让人离群索居,感觉无聊,要求苛刻又没完没了,令人精疲力竭。它会侵蚀你的自尊,将你同成人世界割裂开来。越是与生活脱节,这件事做起来就越困难。 女性变了,可她们的生理条件一直未改变。 我一直惊讶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生命。 我意识到自己一直等着卷土归来,重获头脑、美丽与价值。 我通过雇佣育儿嫂赎回的那些时间遭到了损坏,它们受了限制,让人不太满意;这些买来的时间,它们疯狂地嘀嗒作响,响声会被人听到。度过这些时间就如同生活在出租车里。在这些时间里工作已然足够困难。享乐,或连休息都毫无可能。 我不得不承担起撤离伦敦、放弃过去几年里我那不受约束的欲望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的责任。我离开是因为觉得我不再属于自己曾经所在的地方,这的确令人悲痛。 若你想征召加入正统的父母世界,你要懂得自我克制,要有服从精神,要喜欢单调划一的生活,这些都是“军事化”这个词必需的,在我们搬来居住的这座小镇上,人们深谙此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章 -
……我意识到自己一直等着卷土归来,重获头脑、美丽与价值;读到《午夜霜寒》时,我略感痛苦,仿佛血液正重回麻木的肢体。 这首诗写的是安静地坐着,写的是孩子如何像锚一样拴住身体,最终拴住心灵。诗中的父亲为这种安静感到焦虑,如同对监禁带来的安静感到焦虑:他正留神倾听世界,听得很仔细,以至于能听见外面的霜降。不一会儿,他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进一步探究他所占据的这一刻。他记起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在一家寄宿学校,那时的他很孤独,老师很严厉,他怀着希望,特别希望在某一刻,教室的门会打开,某人,某个他所爱的人会进来。这些记忆唤起了他对孩子最深沉的疼爱之情,仿佛他在生活中曾忍受过的每一次别离之苦都可通过他与孩子的这一亲密时刻来弥补。 身边,摇篮里婴儿正在安睡, 寂静中,听得见他轻柔的呼吸: 这声息仿佛填补了我的思绪里 那些零散的空隙和短暂的间歇! 玲珑姣好的婴儿!当我看着你, 心魂便因愉悦的柔情而震颤, 想到:你会在截然不同的场景中, 学到截然不同的知识!因为我 在都城长大,被关进幽暗的庵堂, 除了天空和星星,没什么可看的。 这份爱是一种补偿。它就像一处新地方,在那里一定看得见故乡和不快的过去。对于作家而言,这样的爱表明,在叙述生活本身方面,作家享有权威。他想象着自己的宝宝长大成人,云游四海,见证奇迹。束缚变成了自由,丑陋变成了美丽:为人父母这件事带有救赎性质,具有革新力与创造力。借助这种手段,自我的极限被打开,并且找到了通往更加壮丽的景致的大门。柯勒律治没有提到尿布、噪声和变质的食物。我不认为这只是夜班的缘故。他的诗用现在时写成:它描述了这样一个时刻,它被隐含意义,被其他时刻,被噪声与混乱所围绕。也许在眼下,只存在各种各样的时刻。可他把自己的礼物——语言——带给了这一刻,他可以在这一刻表达自己的爱。这一刻,他心怀整个世界,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一刻,他体验到了一种内在的伟大。 那么...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A Life's Work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0 条 )

母职凭什么理所应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原文发表于 界面文化 2001年,在34岁时,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第一次成为一位母亲。好运(或者说厄运,对于蕾切尔而言)总是接踵而至。在大女儿艾伯丁出生六个月后,蕾切尔发现自己再次怀孕。“此时我重回围城,就像某个逃犯被捕,只能闷闷不乐地接受现实。”... (展开)

原来成为母亲意味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私以为这本书适合已经拥有小宝贝的家庭,母亲自不必说,父亲也推荐读一下,像我这种幼崽刚满半岁的宝妈读下来简直感触良多。未婚未育暂时不推荐阅读,前半本几乎充斥了每位刚为人母才能体会的纠结与崩溃,描述稍显夸张,感觉到作者有一点self-centered,容易劝退。虽然说生育这... (展开)
除了孕妇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告诉你关于生育的真相
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生孩子那可是件喜事啊。母亲是什么呢?是温柔、善良、爱和忍耐的化身。自古至今,从不缺乏对母爱的赞美,从故事到诗歌,从流行歌曲到热门影视剧,从学校到社会,到处都在颂扬母性的伟大。 可做母亲,对一个女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绝大部分女人在真正成为...
(展开)

想象自己成为母亲,就像想象给西西弗斯穿上高跟鞋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出现了美国喜剧史上一个真实的脱口秀明星Lenny Bruce,编剧把他和另一个无名画家安排成女主角麦瑟尔夫人的榜样,以及“前车之鉴”:选择创作,想尽可能地在创作的路上走得更远,必须牺牲家庭生活,想有所得必须献祭给缪斯,You can't have everyth...
(展开)

我能想象其他那些问题,却无法想象生孩子这件事
我是在成都的读本屋里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在此之前,我从未阅读过关于“生育”这类的书籍,打开翻了几页,书里的描写让我诧异——这是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世界。 就像写作者自述的:我总想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有孩子,这个问题很神秘,让我觉得最为有趣,比爱、工作、寿命以及幸...
(展开)
> 更多书评 6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7.2分 2330人读过
-
Picador (2002)7.2分 47人读过
-
Faber & Faber (2019)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03)暂无评分 4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A Life's Work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