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
古史辨自序的创作者
· · · · · ·
-
顾颉刚 作者
目录 · · · · · ·
上册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答刘胡两先生书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
一、古人缺乏历史观念
二、战国秦汉间好古者的造伪
三、孔子对于历史的见解
四、战国以前的古史是“民神杂糅”的传说
五、墨子的托古
六、种族融合过程中造成的两个大偶像
七、孟子的托古
八、阴阳五行说所编排的古史系统
九、道家的托古
一〇、战国与西汉的疑古
一一、司马迁与郑玄的整齐故事
一二、东汉的疑古
一三、结论
附言
原编者后记
三皇考
童序
自序
三皇太一传说演变略图
一、引言
二、“皇”字的原义
三、名词的“皇”的出现
四、“皇”的由神化人
五、“皇”为人王位号的实现
六、二皇二神和一太帝
七、“九皇”和“民”
八、“太一”一名的来源
九、“天神贵者太一”及三一
一〇、太一的勃兴及其与后土的并立
一一、泰帝的两件故事
一二、西汉时三皇消沉的原因
一三、三皇的复现
一四、太一的消失
一五、人皇的出现
一六、伏羲们和三皇的并家及其纠纷
一七、天皇大帝与太微五帝
一八、盘古的出现与三皇时代的移后
一九、女娲地位的升降
二〇、三皇名称确立后对于旧名称的解释
二一、道教中的三皇
二二、太一的堕落
二三、太一下行九宫和太一的分化
二四、太一在道教中的地位
二五、太一的死亡
二六、《河图》与《洛书》
二七、《河图》、《洛书》的倒坠
二八、《三坟》与《古三坟书》
二九、近代对于三皇的祭祀和信仰
补遗七则
翁跋
下册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一、五行说的起源
二、驺衍的略史及其时代
三、驺衍的五德终始说
四、秦的符应及始皇的改制
五、汉为水德或土德的争辨
六、汉武帝的改制及三统说的发生
七、《世经》的出现
八、《世经》以前的古史系统
九、汉帝应让国说及再受命说
一〇、五行相生说
一一、汉为火德说及秦为金德说
一二、汉为尧后说
一三、王莽自大司马做到皇帝的经历
一四、今古文问题
一五、《春秋左氏传》著作时代的各家说
一六、王莽的《自本》
一七、“炎帝神农氏”
一八、“全史五德终始表”的三个难题
一九、夏商周的新德及秦的闰统问题
二〇、“少昊金天氏”
二一、“太昊伏羲氏”
二二、“全史五德终始表”的定本
二三、对于《世经》的评判
二四、王莽的受禅及其改制
跋 钱穆《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附 钱穆: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一、五帝之传说
二、五行相胜及五行相生
三、汉为火德及尧后
昆仑传说和羌戎文化
一、引言
二、三千多年来的羌戎
三、《山海经》中的昆仑区
四、《庄子》和《楚辞》中的昆仑
五、《穆天子传》与《竹书纪年》中的昆仑
六、《禹贡》中的昆仑
七、昆仑和河源的实定
八、邹衍以后的世界观——神州和昆仑
九、《水经》中的河源
一〇、酒泉昆仑的实定
原编者后记
顾颉刚先生学术年表
顾颉刚在古史考辨方面的贡献
· · · · · · (收起)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答刘胡两先生书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
一、古人缺乏历史观念
二、战国秦汉间好古者的造伪
三、孔子对于历史的见解
四、战国以前的古史是“民神杂糅”的传说
五、墨子的托古
六、种族融合过程中造成的两个大偶像
七、孟子的托古
八、阴阳五行说所编排的古史系统
九、道家的托古
一〇、战国与西汉的疑古
一一、司马迁与郑玄的整齐故事
一二、东汉的疑古
一三、结论
附言
原编者后记
三皇考
童序
自序
三皇太一传说演变略图
一、引言
二、“皇”字的原义
三、名词的“皇”的出现
四、“皇”的由神化人
五、“皇”为人王位号的实现
六、二皇二神和一太帝
七、“九皇”和“民”
八、“太一”一名的来源
九、“天神贵者太一”及三一
一〇、太一的勃兴及其与后土的并立
一一、泰帝的两件故事
一二、西汉时三皇消沉的原因
一三、三皇的复现
一四、太一的消失
一五、人皇的出现
一六、伏羲们和三皇的并家及其纠纷
一七、天皇大帝与太微五帝
一八、盘古的出现与三皇时代的移后
一九、女娲地位的升降
二〇、三皇名称确立后对于旧名称的解释
二一、道教中的三皇
二二、太一的堕落
二三、太一下行九宫和太一的分化
二四、太一在道教中的地位
二五、太一的死亡
二六、《河图》与《洛书》
二七、《河图》、《洛书》的倒坠
二八、《三坟》与《古三坟书》
二九、近代对于三皇的祭祀和信仰
补遗七则
翁跋
下册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一、五行说的起源
二、驺衍的略史及其时代
三、驺衍的五德终始说
四、秦的符应及始皇的改制
五、汉为水德或土德的争辨
六、汉武帝的改制及三统说的发生
七、《世经》的出现
八、《世经》以前的古史系统
九、汉帝应让国说及再受命说
一〇、五行相生说
一一、汉为火德说及秦为金德说
一二、汉为尧后说
一三、王莽自大司马做到皇帝的经历
一四、今古文问题
一五、《春秋左氏传》著作时代的各家说
一六、王莽的《自本》
一七、“炎帝神农氏”
一八、“全史五德终始表”的三个难题
一九、夏商周的新德及秦的闰统问题
二〇、“少昊金天氏”
二一、“太昊伏羲氏”
二二、“全史五德终始表”的定本
二三、对于《世经》的评判
二四、王莽的受禅及其改制
跋 钱穆《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附 钱穆: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一、五帝之传说
二、五行相胜及五行相生
三、汉为火德及尧后
昆仑传说和羌戎文化
一、引言
二、三千多年来的羌戎
三、《山海经》中的昆仑区
四、《庄子》和《楚辞》中的昆仑
五、《穆天子传》与《竹书纪年》中的昆仑
六、《禹贡》中的昆仑
七、昆仑和河源的实定
八、邹衍以后的世界观——神州和昆仑
九、《水经》中的河源
一〇、酒泉昆仑的实定
原编者后记
顾颉刚先生学术年表
顾颉刚在古史考辨方面的贡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只有十余年来在新式学校中过的上课生涯,使得我一想着就要叫屈。学校教员的智识大都是不确实的,他们自己对于学问也没有什么乐趣,使我看着他们十分的不信任,几乎没有在课业中得到什么。中小学时代,我尚未发生爱惜时间的观念,随班上课,只是坐待钟点的完毕。在这熬耐钟点的时候,逢着放任的教员我就看课外的书、逢着严厉的教员我就端坐其思,上天下地般瞎想。这样的生活过了多少年,造成了我的神经衰弱的病症,除了极专心读书作文之外,随时随地会得生出许多杂念,精神上永远没有安静。进了大学之后,因为爱好学问,不由得不爱惜时间。但是教员仍不容我,我恨极了!看我民国初年的笔记,满幅是这等的牢骚话。我以为我们所以要有学问,原要顺遂自己的情性,审察外界的事物;现在所学的只有一些模糊影响之谈,内既非情,外亦非物,为的只是教员的薪金和学生的文凭,大家假借利用,捱延过多少岁月。他们各有所为而捱延,却害苦了真正愿意自己寻求学问的我,把我最主要的光阴在无聊的课堂上消磨掉了!固然我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些粗疏的科学观念,但要得到这一点粗疏的观念只消自己看几本科学书,做上几次实验也就够了,何必化去十余年的大功夫呢!他们在那里杀青年真可恨,青年们甘心给他们杀也可鄙!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
……数年前蕴积的快感和热望到此只剩了悲哀的回忆,我的精神时时刺促不宁,得不到安慰,只想在哲学中求解决。但我是一个热烈的人,不会向消极方面走而至于信佛寂灭的,我总想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而解决人生问题。加以年岁渐长,见事稍多,感到世界上事物的繁杂离奇,酷想明了它们的关系,得到一个简单的纲领,把所见的东西理出一个头绪来:这只有研究哲学是可以办到的。因此,我进大学本科时就选定了哲学系。 我的野心真太高了,要整理国学就想用我一个人的力量去整理清楚,要认识宇宙和人生就想凭了一时的勇气去寻得最高的原理。现在想来,我真成了‘夸大狂’了!但在那时何曾有过这种觉悟,只觉得我必须把宇宙和人生一起弄明白,把前人未解决的问题由我的手中一起解决,方才可解除我的馋渴。我挟了吸吞河岳的豪气而向前奔驰,血管也几乎崩裂了。曾于笔记中记道:‘明知夸父道渴而死,然犹有一杖邓林之力,非蜩螗鸴鸠所知尔。’又云:‘学海虽无涯,苟大其体如龙伯,亦一钓贯六鳌尔。’…… 这样卤莽地奔驰了许久,我认识了宇宙的神秘了,知道最高的原理原是藏在上帝的柜子里,永不会公布给人类瞧的。人之所以为人,本只要发展他的内心的情感;理智不过是要求达到情感的需求时的一种帮助,并没有独立的地位。不幸人们没有求知的力量而有求知的欲望,要勉强做不能做的事情,于是离了情感而言理智。但是这仅是一种妄想而已,仅是聊以自慰而已,实际上何曾真能探得宇宙的神秘。用尽了人类的理智,固然足以知道许多的事物真相,可是知道的只有很浅近的一点,决不是全宇宙。…… ……他们要把必不可能之事归之于圣人,见得圣人的可望而不可即;更用迷离倘恍的字句来摇乱学者的眼光,使得他们捉摸不着可走的道路,只以为高妙的境界必不是庸愚之质所可企及:这真是骗人的伎俩了!我对于这种昏乱的思想,可以不神秘而竞神秘的滑头话,因课业的必修而憎恨到了极点,一心想打破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自序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共3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考古学论文集》《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历史哲学教程》《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
等
。
喜欢读"古史辨自序"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 9.3
-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8.8
-
- 古书句读释例 9.2
-
- 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二册) 9.3
-
- 春秋大事表 9.4
-
-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叙录 8.1
-
- 春秋史 8.5
-
- 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 9.1
-
- 国家与学术 8.5
-
- 治史三书 9.1
古史辨自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转】宁腾飞:诸子学研究与顾颉刚的疑古辨伪学
原文刊于《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晚清诸子学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在近代中国诸子学史中,顾颉刚是被忽视的学人。实际上,顾颉刚不仅重视诸子学研究,而且注意诸子学研究与疑古辨伪学之间的联系。顾颉刚的诸子学研究思路深受胡适与康有为...
(展开)

【转】陈壁生:今文经学的变异与“古史辨”的兴起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 摘 要:在现代学术转型中,今文经学变异为“古史辨”是经学瓦解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的代表人物是钱玄同,其继承了今文经学的辨伪方法,将《论语》视为考察孔子的唯一真实史料,并以之为标准辨析“六经”,从而将“六经”与孔子分离开来,...
(展开)

知识分子与时代的互动关系——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读书报告
一、内容概述:古史辨学说的形成脉络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是顾颉刚先生为自己所著的《古史辨》第一册撰写的序言,长达六万字,撰文历时三个月之久。在该序言中,顾颉刚对自身治学方法形成的心路历程与运用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自童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一直写到近...
(展开)

【转】李孝迁:日本"尧舜禹抹杀论"之争议对民国古史学界的影响
【作者简介】李孝迁,浙江苍南人,197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有:《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史学旅行 : 兰克遗产与中国近代史学》(合著),主编《中国近...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商务印书馆 (2011)9.0分 371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6)9.3分 340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7)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民俗学(包括民俗志、田野调查、民间文艺学) (南池子)
-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彼岸)
- 想读的书-著作/学术/文化研究 (bu6gu)
- 先秦思想史研究生书目 (一晌贪欢)
- 中國神話學研究生閱讀參考書目(缺古典文献部分) (挥着大刀の猫球)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古史辨自序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豆友1680017 2011-05-04 12:58:24
“虽然它不是可信的上古史,却是可信的战国史。”
2 有用 哈维尔 2017-04-06 09:12:56
今天看来古史辨学派有种种的缺陷,但这种怀疑的精神值得借鉴,所以胡适之先生鼓励他的学生顾颉刚先生去做这种“春秋责备贤者”的工作。倘使没有古史辨,今天谁还知道顾颉刚?
13 有用 将芜 2008-07-07 21:35:51
在对学问一无所知而又无限神往的时候,读这样的文字定会感动振奋不已。现在仍然一无所知,神往已消退了许多,然而却真真实实地看到在前辈学人身上,也有与我们相似的困境,而我们的困境,却又有一部分是他们所造成的,有点悲凉。
26 有用 久道 2013-04-05 19:13:09
顾颉刚作为一个激进主义史学家,对历史学的理解,大致以是否“痛快”、“激烈”、理性主义为皈依,感慨“人类的进步总是这样慢”。现在还有很多后现代思潮的史学者怀念顾颉刚,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功夫而言,顾颉刚们远不能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王国维们相比。在思想脉络上,激进主义对中国的危害,20世纪的历史教训已经很清楚了。
1 有用 就很能激发人的 2015-12-21 14:06:50
天下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