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判斷力批判」,具有連結前兩個批判從而完成純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和意義。如果我們把「目的判斷力批判」和「審美判斷力批判」作一比較便會發現一個區別。在「審美」中,人意識到自己由於主體的內在可能性而與自由相關,在「目的」論裡,通過對終極目的的追尋,人進一步意識到自己作為世界的終極目的只能是服從道德的人,因而在本體上與道德律相關。
康德認為,自由和道德律是互為前提的:只有出於自由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也只有服從道德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康德向來認為一切形而上學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人的塵世生活的問題。作為現象的感性的人固然不能成為論證的可靠根據,但作為本體的超驗的人也是抽象的、無從認識的,而只有介於兩者之間聯繫著它們的那個媒介,才真正是康德整個先驗人類學研究的核心,這就是「自由」的理念。
審美判斷力批判解決了...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判斷力批判」,具有連結前兩個批判從而完成純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和意義。如果我們把「目的判斷力批判」和「審美判斷力批判」作一比較便會發現一個區別。在「審美」中,人意識到自己由於主體的內在可能性而與自由相關,在「目的」論裡,通過對終極目的的追尋,人進一步意識到自己作為世界的終極目的只能是服從道德的人,因而在本體上與道德律相關。
康德認為,自由和道德律是互為前提的:只有出於自由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也只有服從道德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康德向來認為一切形而上學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人的塵世生活的問題。作為現象的感性的人固然不能成為論證的可靠根據,但作為本體的超驗的人也是抽象的、無從認識的,而只有介於兩者之間聯繫著它們的那個媒介,才真正是康德整個先驗人類學研究的核心,這就是「自由」的理念。
審美判斷力批判解決了自由與認識的必然性的統一問題,目的判斷力批判解決了自由與道德必然性的統一問題,因而這兩種自由與必然的統一都在人的塵世生活中找到經驗的表現,而人的自由也就成為一種「事實」(Tatsache),只有通過它,現象的人才顯出背後有超驗的人的本體,同時也為道德神學、上帝提供了唯一可能的「實踐上的認其為真」。
判斷力批判的创作者
· · · · · ·
-
伊曼努尔·康德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為西方柏拉圖以降重要的哲學家。
譯者簡介
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市人,1982年獲武大哲學系碩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博士生導師、西方哲學研究所所長,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著有《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與楊祖陶合著)、《冥河的擺渡者——康德〈判斷力批判〉導讀》、《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鏡∕中西文學形象的人格結構》、《靈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學的生存意境》等,譯有康德《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康德三大批判精粹》(與楊祖陶合譯)、胡塞爾《經驗與判斷》等;發表論文百餘篇。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去发现某一对象的善,我必须时时知道,这个对象是怎样的一个东西,从它获得一个概念。去发现它的美,我就不需要这样做。花、自由的素描、无任何意图地相互缠绕着的被人称作簇叶饰的纹线,它们并不意味着什么,并不依据任何一定的概念,但却令人愉快满意。 审美无利害性决定了对审美过程的品味判断必须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必须括除认知和道德关怀(即概念),就像在科学认知领域必须将道德关怀和审美品味放到一边。美来自人们通过有意识地、主动地放弃对物体直接产生的兴趣。美是主观的,审美主体为括除不愉快所做的努力能带来形而上的愉悦,因此审美主体越是难以做到括除兴趣,他在为此所做的努力中获得的快感就越强烈。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3页 -
快适对某个人来说就是使他快乐的东西;美则只是使他喜欢的东西;善是被尊敬的、被赞成的东西,也就是在里面被他认可了一种客观价值的东西。快意对于物理性的动物也适用;美只适用于人类,即适用于动物性的但却有理性的存在物,但这存在物又不单是作为有理性的,而是同时又作为动物性的存在物;但善则是一般地对任何一个有理性的存在物都适用的。在所有这三种愉悦方式中惟有对美的鉴赏的愉悦才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既没有感官的利害也没有理性的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这三种情况分别与爱好、惠爱、敬重相关联。而惠爱是唯一自由的愉悦。 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判斷力批判"的人也喜欢 · · · · · ·
判斷力批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判断力批判》区分艺术天才和科学才能的内涵


白话论康德《判断力批判》


【转】李秋零:康德的“目的论”情结康德的“目的论”情结 ——《判断力批判》的前史

【转】邓晓芒: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人的存在为了什么?”
> 更多书评 4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4 )
-
人民出版社 (2017)9.7分 427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9.5分 62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02)9.1分 1879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9.4分 31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判斷力批判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陈小憨˙Ꙫ˙ 2021-04-29 18:48:06
判断力是把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批判是审查、检验和划定界限。只有判断力批判能够使我们在世界之中辨明方向。对于判断力的正确运用来说,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必不可少的。判断力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之间的纽带。一方面,它帮助理性用体系化的目的论的眼光来考察自然,另一方面,它也帮助实践理性,通过把所发生的事情放到一个目的论的框架内来考察,把世界的道德和理性的最终目的作为一种道德和宗教... 判断力是把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批判是审查、检验和划定界限。只有判断力批判能够使我们在世界之中辨明方向。对于判断力的正确运用来说,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必不可少的。判断力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之间的纽带。一方面,它帮助理性用体系化的目的论的眼光来考察自然,另一方面,它也帮助实践理性,通过把所发生的事情放到一个目的论的框架内来考察,把世界的道德和理性的最终目的作为一种道德和宗教信仰。判断力活动的结果就是人自身的时间理性渊源优先于理论理性。直觉和天才植根于判断力中。判断力籍此将自然和自由两个世界之间的鸿沟弥合了,并给予我们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的统一概念。存在着一个界限,我们不能把事物作为合目的的来认识,而只能对它做一种相应的判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