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研究中国“异文化”的代表作。作者基于对欧美人类学的方法和思想的整体反思,试图借助中国古典文献《诗经》和在其他文献中得以保留甚至在现代中国地方、基层人们的生活中仍然有所保留的歌谣、节庆等,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习俗和民族信仰。
可以说,这是历史人类学的代表作。作者一改过去西方人类学学者对中国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路径,通过中国古典文献和民俗的历史残存来解读这个“复杂的文明的有国家机器的古老国度——中国”,特别是要阐释中国的民间的、地方的、“底层的”宗教信仰。
目录
总序
译序
导论
一 《诗经》中的情歌
如何新闻记者古代经典
田园主题
乡村爱情
山川歌谣
二 古代的节庆
地方节庆
事实与阐释
季节的节律
圣地
竞赛
结论
附录一 关于《行露》一诗的注释
附录二 关于《蝃*》的注释
附录...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研究中国“异文化”的代表作。作者基于对欧美人类学的方法和思想的整体反思,试图借助中国古典文献《诗经》和在其他文献中得以保留甚至在现代中国地方、基层人们的生活中仍然有所保留的歌谣、节庆等,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习俗和民族信仰。
可以说,这是历史人类学的代表作。作者一改过去西方人类学学者对中国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路径,通过中国古典文献和民俗的历史残存来解读这个“复杂的文明的有国家机器的古老国度——中国”,特别是要阐释中国的民间的、地方的、“底层的”宗教信仰。
目录
总序
译序
导论
一 《诗经》中的情歌
如何新闻记者古代经典
田园主题
乡村爱情
山川歌谣
二 古代的节庆
地方节庆
事实与阐释
季节的节律
圣地
竞赛
结论
附录一 关于《行露》一诗的注释
附录二 关于《蝃*》的注释
附录三 民族学注释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葛兰言(Marcel Granet 1884—1940),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年鉴学派重要成员,师从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和沙畹,为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的主要著作有《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古代中国的舞蹈与传说》、《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宗教》等。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是葛兰言的代表作之一。葛兰言通过分析《诗经》中的情歌,考察了中国上古时期朴野的习俗(“俗”)是如何转化为“文明的秩序”(“礼”)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男女两性超越村落日常生活的界限,聚集在圣地中,以对歌的形式相互竞赛交换礼物,女性也由此成为“最大的礼物”(“质”)。这成为古代中国营造社会秩序的基本模式。葛兰言在法国人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本书为代表的对“复杂社会”的研究不仅为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关于...
葛兰言(Marcel Granet 1884—1940),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年鉴学派重要成员,师从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和沙畹,为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的主要著作有《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古代中国的舞蹈与传说》、《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宗教》等。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是葛兰言的代表作之一。葛兰言通过分析《诗经》中的情歌,考察了中国上古时期朴野的习俗(“俗”)是如何转化为“文明的秩序”(“礼”)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男女两性超越村落日常生活的界限,聚集在圣地中,以对歌的形式相互竞赛交换礼物,女性也由此成为“最大的礼物”(“质”)。这成为古代中国营造社会秩序的基本模式。葛兰言在法国人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本书为代表的对“复杂社会”的研究不仅为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关于文明的人类学”开辟了一条值得当代人类学家继续探索的道路。
目录 · · · · · ·
总序
译序
导论
一 《诗经》中的情歌
如何新闻记者古代经典
田园主题
乡村爱情
山川歌谣
二 古代的节庆
地方节庆
事实与阐释
季节的节律
圣地
竞赛
结论
附录一 关于《行露》一诗的注释
附录二 关于《蝃*》的注释
附录 三 民族学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一些研究者没想着如何去把握中国盛行的宗教观念中的基本要素,而是满足于把时下观察到的事实作为研究的起点。他们开列清单,堆砌文献,但他们究竟想表达什么呢?有时候,他们对中国人自己关于习俗的解释会给予肯定的评价,如果中国人说某种仪式是用来驱邪的,那么,研究者也就会承认这是个事实:这个仪式确实是为这一目的设计的。或者,有待解释的习俗就会毫无根据地或随意地与这样那样的流行理论联系起来,并且,根据当前流行的是自然崇拜论还是万物有灵论,这些习俗要么用普遍的灵魂信仰来解释,要么就用未必不普遍的太阳及星辰来解释。这如何能称得上是一种严密的研究方法!它会妨碍对事实的准确分类,甚至无法对事实进行编目。下面的说法就足以表明这种研究方法:大致在至点(冬至或夏至)或分点(春分或秋分)时候举行的节庆,马上就会被归入“太阳节”一类。如此分类之后,就试图去推断它所有的特征。如果这是一个关于星辰崇拜的问题那就更好了;有了对尚无定论的上古文明的充分信心,以及对分点变化技巧性的运用,还会有什么不能解释的呢!有时候,历史是一种援救办法,人们会有兴趣重游过去为今天寻求答案。这想法很了不起,但这得避过多少危险啊!对事物的追本溯源通常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尤其在中国的情形下,因为中国本土学者致力于发现的并非事物的真正起源,而仅仅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字词首次使用的年代。不只如此,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证实从习俗中产生的观念,这种证实与其说是通过实行这些习俗的人,不如说是通过记录这些习俗的人;还有,他们找到的证据越古老,他们获得的快感就越强烈。可以说,承认这些概念的正确性后,就没有人会想到以批评的眼光去检验和判断这些概念;也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即这些概念显然都是到了相对较晚的时代才构想出来的;即使想把这些概念变成原级术语,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要对所有的观念体系、所有的诠释方法及其作者的方法作一番考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事实。我们已经发现了古老节庆的证据,这些节庆通行于所有诸侯国中,其中又以郑国和陈国盛行的最广为人知。这些面向所有人的节庆都是季节节庆,在野间、山或河边举行。渡河和登山是节庆的重要特征,当然还有采花和伐薪。参加的人数非常之多,要表演很多仪式,邦国的青年男女是主要参加者。歌舞竞赛形成了集会的基本特征,在这些竟赛中,不同村落的男女青年两两相对。在即兴对歌的竞赛之后,他们双双结对;他们的约婚以性爱仪礼结束,而整个集会以宴饮宣告结束,这些节庆产生的感情是如此之强烈,从节庆情感和情感表现当中,诞生了…种文学体,这种文学体裁的形制和内容都是这样产生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0页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人也喜欢 · · · · · ·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转】赵丙祥:作为社会学家的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重译序

赵丙祥:作为社会学家的葛兰言

法国学者从《诗经》中看到的中国人的生活

【转】卢梦雅:葛兰言对沙畹的继承与批判

自然的歌咏和情感的流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对于《诗经》的地位,我根深蒂固的认识是“万诗之源”,是“不学诗,无以言”,对《诗经》的解读也尊崇着“赋,比,兴”,写外界的花鸟虫鱼是表达内心的情感。《中国古代节庆和歌谣》摈弃象征主义,给了另外一种视角解读《诗经》中质朴的感情。殿堂和草野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民... (展开)> 更多书评 16篇
论坛 · · · · · ·
尘盐:作为社会学年鉴派弟子的葛兰言 | 来自呱啦啦 | 4 回应 | 2009-09-28 13:38:0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Albin Michel (1982)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22)8.4分 95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7.7分 63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3)暂无评分 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类学著作 (王荣欣)
- 《大学语文》 参考书目 (普珉)
- 北京贝贝特学术馆 (QBY)
- 人类学读书目录 (他山之石)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三流 2014-06-11 14:33:44
有人对这本书很推崇,也确实有些新鲜,老外讲诗经,里面列举出很多社会文化的内容。不过,总是让人不太放心。
1 有用 野次馬 2015-10-31 03:30:18
是那种大方向不差然而细节处总觉得脑洞有点开过头的书。再怎么说把卷耳和赛马联系起来实在是想太多了(。后半本有部分能与小川环树对读。然后作为一个译本体例稍微有点混乱。
0 有用 veeltalige 2010-07-16 21:55:58
读到了一点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差异=v=
4 有用 鸿音 2015-04-13 15:57:38
葛兰言的感觉很好,而且在那个时代用社会学宗教学的方法研究诗经也是很超前很精彩的。存在具体释读的错误,还有将诗经时代的中国看成统一共同体的问题,也开了文献阅读的新思路,隐然开了结构主义之风。
2 有用 平凡零点 2019-04-16 10:54:30
师承涂尔干和莫斯的宗教人类学路向,“交换女性”跟列维-施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很像,是在法国礼物谱系学中把莫斯奠定的基本范式运用到具体的文化批评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没有采取西方现代理性分化的分析模式肢解传统的整体社会,礼乐文明是建立在以节庆和交换赠予为中心的天地神人、物我群己、身心阴阳一体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