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永别了,武器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 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这些字眼我们早已听过,有时还是站在雨中听,站在听觉达不到的地方听,只听到一些大声喊出来的字眼;况且,我们也度过这些字眼,从人们贴在层层旧公告上的新公告上读到过。但是到了现在,我观察了好久,可没看到什么神圣的事,而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有许多字眼我现在再也听不进去,到末了,只有地名还保持者尊严。还有某些数字和某些日期也是如此,只有这一些喝地名你讲起来才有意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2页 -
倘若有人带着这么多的勇气到世界上来,世界为要打垮他们,必然加以杀害,到末了也自然就把他们杀死了。世界打垮了每一个人,于是有许多人事后在被打垮之余显得很坚强。但是世界对打垮不了的人就加以杀害。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倘若你不是这三类人,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并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永别了,武器"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丧钟为谁而鸣 8.5
-
- 太阳照样升起 7.5
-
- 海明威文集 曙光示真 6.7
-
-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8.4
-
- 老人与海 8.8
-
- 死在午后 8.2
-
- 伊甸园 7.4
-
- 董贝父子 7.8
-
- 春潮 老人与海 8.6
-
- 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 7.2
永别了,武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5 条 )




未经长夜痛哭者,不足语人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渐入佳境 从主人公重返战场的那个夜晚到大撤退那段写得太精彩了,后面逃往瑞士那里也很甜,可以说是为结局做足了铺垫。 虽然翻译很糟糕,但还是想给海明威打五星。看过很多战争片,但描写战争的小说还是第一次读,所以没什么可比性。不过好的战争作品,譬如最近看到的敦刻尔克... (展开)
推荐小说《永别了,武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导言: 在读大一的时候,我曾有一门美国文学的选课,当时第一周的阅读任务就是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可惜当时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读小说非常吃力,似懂非懂得将整本书看完了以后,讨论课也只能眼巴巴看着同学们在那里说这些什么,完全插不上嘴,只记得导师一直在强调bull... (展开)
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在《永别了,武器》结尾,凯瑟琳深感死之将至时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这句话像深夏时节长夜里一声不那么酣畅的的闷雷,响起来令人忧郁。这是这本书里为数不多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句子。我想它道出的最本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 (展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8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8.3分 5267人读过
-
Arrow Books Ltd (1994)8.1分 628人读过
-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8.3分 3160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2分 190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海明威 (RMR)
- 英语专业推荐的英美文学必读书单 (蛋蛋姐)
- 代买书单(名著篇) (彦)
- 慢慢整理我买过的书 (Iv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永别了,武器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茶 2008-05-07 15:35:35
真正打不倒的男人
0 有用 大州要漂移 2015-05-07 15:23:28
结尾急促而痛苦
0 有用 林晚夕 2013-09-23 22:59:39
好像是用尖刀一次次刺破肥皂泡。从此爱上海明威,读的比《太阳》还喜欢。只是这个译本费解到让人想直接去读原文。
1 有用 小波福娃 2009-11-28 14:10:58
高中。看的不是这个版本,但为了和豆瓣用户君增加一点共同点我就厚颜无耻地改成这个版本啦。
0 有用 huangshulang 2007-01-20 23:58:55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