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onathan D. Spence
出版社: Vintage
出版年: 1989-10-23
页数: 208
定价: USD 14.00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679725800
出版社: Vintage
出版年: 1989-10-23
页数: 208
定价: USD 14.00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679725800
内容简介 · · · · · ·
In this book, Jonathan Spence tells the story of a man called John Hu, who accompanied a French missionary returning from Canton to France in 1722. Jonathan Spence has written several books including, "The Gates of Heavenly Peace" and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The Question of Hu的创作者
· · · · · ·
-
史景迁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史景迁,世界著名汉学家。1936年生于英国,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模式向读者介绍了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为成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原文摘录 · · · · · ·
The Question of Hu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4 条 )


小人物背后的大历史观
一次癫狂梦醒的远洋之旅,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之间难以调和的理解差异,更是史景迁再次抛给读者们的一个思考题——面对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在浩若烟海的史料中拼凑出的那一片片支离破碎的图景,究竟有着几分的可信度?或许,与我们的一场梦也相差无几吧。 胡乱堆砌的史...
(展开)

中西文化交汇的激烈碰撞
明朝末年,西方的天主教经澳门传入了中国(澳门和广东也是本书故事的起点),比如被称为“中国天主教开拓者”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在万历年间进入中国的,他和后来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徐光启结下了深厚友谊,徐光启不仅在利玛窦的影响下受洗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利玛窦还传...
(展开)

“为何锁门紧紧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胡若望的疑问“为何锁门紧紧地?”其实也是傅对胡的疑问:“为何这么不开化,对外封闭?”,更是西方对中国的疑问“为何这个大国要这么自我封闭,紧紧地把自家门锁起来?”这里的锁门,既是经济意义上的闭关锁国,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保守和拒绝对话。我想史景迁此书标题的立意,... (展开)
胡若望的疑问有多沉重!
17世纪20年代,一个广州人在巴黎的疯人院被关了3年时间,当得知将被释放时,他问了一句:为什么把我关起来?这就是远在鸦片战争之前一个中国人发出的疑问。 胡若望是一个低级文人,去欧洲一是为了见罗马教宗,二是为了写点游记,他的疑问是在为自身莫名其妙的遭遇讨个合理解释...
(展开)
> 更多书评 3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7.4分 1017人读过
-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7.2分 270人读过
-
唐山出版社 (1996 年 05 月 15 日)7.1分 37人读过
-
時報文化 (2011)7.7分 3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史景迁作品 (晓晓一)
- 编辑中 (5ACGT)
- 【BIBLIA】wgc (刀刀)
- 四段 (木木文)
- ❷·❷书单:让阅读成为习惯(8.9≥豆评≥8.0)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The Question of Hu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骈拇 2013-01-19 04:58:59
话说成书之前史景迁给几个同行初稿,大家看了之后都觉得胡若望的老板实在是太坏太坏了,于是史景迁继续修改到现在的版本。。。还是很坏么。文化冲突的确是个大问题。我现在觉得自己就是个胡若望,被放逐到一个失语的异地。
0 有用 曼 2010-06-15 15:58:01
可以跟Radical Hope结合起来看。
0 有用 Adieudusk 2021-04-17 09:29:09
四星半,扣掉半星是给结尾一章。史料、史眼、史笔是大家之作。对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或者中西文化交流史不大了解,就会不明白书里不动声色许多细节和人物,处理得举重若轻,可大有关系,比如“礼仪之争”僵局“南京禁令”通过一个厨子带出来。现代来看,胡若望可能是燥郁症,我们很少会看到现代以前对有这种精神状态的人的描写(徐渭类似?),但是他的症状可能有相当普遍性。史景迁的书里着墨不多,但是也描绘了广东社会家庭、官府和... 四星半,扣掉半星是给结尾一章。史料、史眼、史笔是大家之作。对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或者中西文化交流史不大了解,就会不明白书里不动声色许多细节和人物,处理得举重若轻,可大有关系,比如“礼仪之争”僵局“南京禁令”通过一个厨子带出来。现代来看,胡若望可能是燥郁症,我们很少会看到现代以前对有这种精神状态的人的描写(徐渭类似?),但是他的症状可能有相当普遍性。史景迁的书里着墨不多,但是也描绘了广东社会家庭、官府和传教士之间的紧张关系。譬如一个英国船员打鸟误杀一个小孩,虽幸免于死,赔偿2000大洋交给官府,受害者家属得350元大洋。 (展开)
0 有用 蓝山 2012-04-13 04:57:26
现实世界里中西在游戏规则上的差异,常常让我不由想起Hu的遭遇。Spence确实很敏锐。可能也正因为这样,此书让我莫名的难过。加一星。
0 有用 李二妈在写论文 2022-01-03 20:46:08
小人物背后有大历史。对传教士生活、海员生活、疯人院生活均有细致描绘。教会对钱的在意,教士们对书的争夺,乃至东印度公司货物清关的细节,都让人很有启发。前言虽短,但一针见血地点出现存史料可能出现的偏颇。以后会尝试在硕士课上和学生一起读。(也是一种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