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部长篇小说,由一部短篇小说演化而来的,其原形是《厚土》系列中的《送葬》,以第一人称变换视角的叙述方法叙述。故事主要描写了吕梁山的“贫困”和“落后”。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无风之树的创作者
· · · · · ·
-
李锐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锐
男,1950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1969年赴山西吕梁山区底家河村插队落户,1975年分配到临汾钢铁公司做劳力工,1977年调入《汾水》编辑部。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出版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曾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他的《厚土》在文艺界和读者中反响强烈。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曾任《山西文学》副主编。 出版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红房子》、《厚土》、《传说之死》。长篇小说:《旧址》、《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不是因为自信》。另有《东岳文库·李锐卷》(八卷)。和外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一样,李锐的作品也曾先后被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兰文等多种文字出版。
丛书信息
· · · · · ·
九月丛书(共12册),
这套丛书还有
《碎瓦》《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四十而立》《说吧,房间》《魔指》
等
。
喜欢读"无风之树"的人也喜欢 · · · · · ·
无风之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 条 )


独特的叙事方式,值得一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的叙述方法比较少见。读来很有趣。 第一篇是苦根说的。 第二篇是拐叔说的。 第三篇是暖玉说的。 第四篇是刘主任说的。 每篇各个不相同,开始的时候,是不知道这是谁,读进去后就很容易知道了。读小说读出了猜谜语的感觉,很有趣。 这是一部乡村叙事小说,根据苦根的日记... (展开)

吕梁山区矮人坪村的共妻与阶级斗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说以“文革”为背景,讲述贫瘠的吕梁山区一村庄“矮人坪”的故事。烈士儿子苦根儿(赵卫国)接受过革命教育,响应时代的号召,从城里来到“矮人坪”,为写一本以父亲为原型的革命小说,要把村里阶级斗争搞起来,纠正曾经的老革命、如今的公社主任刘长胜的生活作风问题。苦根... (展开)> 更多书评 4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7.7分 176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7.8分 122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24)7.8分 43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09)7.8分 3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藏书 (刘洒洒)
- 《收获》长篇 (辛亥)
- 中国---汉语文学 (梦之旅)
- 九月丛书 (鱷魚飛行曹亞瑟)
- 立人核心书目——中学生·散文和诗/小说 (Felist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无风之树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像巴巴 2011-07-07 16:53:27
无风之树
0 有用 二花 2021-11-08 15:50:07
从「解释」到「宣布」,声音从「对话」的状态变成了单向度的「传递」,作为声音的传递者和接受者诸如曹天柱尚能依托「身份」的加持以「总结」的方式倾泻个人感悟,而终端的接收者拐老五则只能以触碰的方式发出「轻微的响声」,甚至这样的响声并非是个人「主动」的行为。
0 有用 Lannf 2013-03-04 10:34:03
能够看到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子,但诚如作者所说,空有形式而无人,那将会是刺破文化外套的伤口。它苍凉隽永,余音绕梁,像一首传诵悠远的古歌一样。
0 有用 孤筏重洋 2021-03-11 13:35:45
2008年看。看这小说看了十几页就觉得似曾相识,那种以第一人称不断变换视角的写法,一下子让我想起福克纳,想起高中时看过的他的小说《我弥留之际》。后来看了一半左右,一翻本书后记,李锐果然坦承此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福克纳。这么一来,我就觉得该小说失去了其吸引力,后面一半看得异常迅速。这才明白,有些东西,独创首创者总是最好的,所有的模仿往往是拙劣的,艺术尤其如此。 这是我看的李锐唯一的一部长篇,他另... 2008年看。看这小说看了十几页就觉得似曾相识,那种以第一人称不断变换视角的写法,一下子让我想起福克纳,想起高中时看过的他的小说《我弥留之际》。后来看了一半左右,一翻本书后记,李锐果然坦承此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福克纳。这么一来,我就觉得该小说失去了其吸引力,后面一半看得异常迅速。这才明白,有些东西,独创首创者总是最好的,所有的模仿往往是拙劣的,艺术尤其如此。 这是我看的李锐唯一的一部长篇,他另外还有长篇《旧址》和《银城故事》,不知写得如何。如果单拿他的《无风之树》和阎连科的《受活》相比,都受了国外文学大师的影响(后者受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影响),但显然《受活》更厚重更胜一筹。 (展开)
0 有用 Clyde 2011-01-11 21:06:29
是本好书啊,可惜读过的人真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