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老北京的书评 (96)

仙境兔子不忘记 2013-04-23 11:49:45

《再会,老北京》作者Mike和何伟(Peter Hessler)的渊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微博上发了《江城》和《寻路中国》作者Peter Hessler(何伟)的推荐语,很多人没看清楚,以为《再会,老北京》作者就是何伟。那就开个帖子来解释一下吧。这本书作者是Michael Meyer, 另一个和何伟一样,热爱中国,长时间居住在中国,用自己的笔来写中国的作者。可以说,...  (展开)
林雨飞 2013-05-28 13:59:50

再会,老北京

以飞快的速度看完了这本将近400页的书,只是因为很多篇章实在不忍看,只好飞快略过。以前看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也好,张彤禾的《打工女孩》也好,毕竟是处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了解”、“猎奇”的心理去看,并未走心。但这本书不一样,没看一页,心都在滴血,...  (展开)
仙境兔子不忘记 2013-05-27 12:09:07

熟视无睹处的故事——翻译手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注:此书评已发表于五月12日杭州《青年时报》。转载请注明作者。 (有人说看不到逻辑和结构,偶来梳理一下吧,嘻嘻~) 《再会,老北京》翻译到尾声时,正是北京每日雾霾浓重的隆冬。我一面看着书中那些胡同美好的名字:“琉璃”、“樱桃”、“取灯”……一面望着窗外,南四环...  (展开)
影随茵动 2013-07-16 14:10:59

城殇

梅英东(迈克尔•麦尔)的《再会,老北京》甫一出版就避免不了会被人拿来与何伟(彼德•梅斯勒)的《江城》进行比较,因为同样是老外写中国,又同样出在同一家出版社的同一书系下,况且两人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同为1995年美国“和平队”的志愿者,也颇有交集。既...  (展开)
严杰夫 2014-05-11 12:18:48

再见,老北京;再见,我的亲人

文/严杰夫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展开)
仙境兔子不忘记 2013-04-09 17:18:28

删除的内容很少

我还在翻译的时候,让几个朋友帮着读,提提意见,做点修改。他们看了几章之后共同的反应是:“我去,这本书出的了吗?”或者,“你小心点儿啊。” 设定的框框存在太久,我们都self censored了。 很高兴的是,这本书删除的内容很少很少,不到word文档五号字一页...  (展开)
芝麻 2024-01-19 22:16:17

再会,老门东

回过头来看这本书,老生常谈的话题:一座古城的发展和保护如何平衡?而现如今,大拆迁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倒开始致力于老城的“再现”,之所以打个双引号是因为再也回不去了,“再现”的越多,越是看个热闹,带着历史温度的旧时光、旧的院...  (展开)
里亚朵夫 2013-06-21 16:26:58

关注城市变迁中人的命运

十分有意思,迈克尔•麦尔与《江城》、《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斯勒一样,都参加了美国的和平队来中国支教。从时间上看,麦尔在1995年作为和平队的志愿者来到中国,在四川的内江做英语老师;海斯勒是1996年8月到的重庆,然后沿江而下,到四川的涪陵师专同样当英语老师。...  (展开)
远方的闪光 2013-05-15 21:18:56

敏锐的观察力,耀眼的人文精神

作为一个生在四九城,长在二环边的北京人来说,麦克尔.迈尔的这本《再会,老北京》,目前为止是我见过的对于北京的风土人情描写的最接近真实的一本书。从大栅栏的胡同生活切入,历经了奥运时期大栅栏拆迁与重建,对北京建设不褒也不贬,就如作者所说的“用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  (展开)
旻生 2013-05-28 11:40:58

推倒胡同的无形巨手

北京的胡同改造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和危房改造,相关话题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一个来自大洋彼岸来的美国老外有什么资格也来啃这块硬骨头呢? 一般来说,最坚定和尖锐的胡同保护者都是历史学家和游客,他们没有亲身在胡同里生活过,都是被古老建...  (展开)
avaron 2013-05-24 11:07:38

看见,老北京

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喜欢的这类纪实性读物都是老外写的。 又是一本美国“和平队”出品。自从何伟的三部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社会学可以做的如此迷人。老北京一直是个有趣的话题,我看马芷痒先生写的《北平旅行指南》,看王军写的《城记》。一般的写法都是“高屋建瓴”型的,图...  (展开)
yuna 2015-03-14 20:41:21

有些片面

给我推荐这本书的人是一个来北京生活8年左右的人。我不知道这里给予这本书很正面评论的人有多少是真的在北京长大,胡同里生活过,深刻体验那是一种怎样生活的人。有没有过冬天的夜里跑到寒冷而脏的公共厕所,夜里给家里的炉子生火,夏天大雨房屋漏水,开大功率电气立刻全院断电...  (展开)
向远之 2013-06-24 17:37:03

带我们重新回到老北京

在阅读再见老北京这本书之前,我先阅读了一篇关于余华的第七天的书评,这篇书评中评论到: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交叉汇聚的中心,而余华这本书尝试着对这种状态做出诠释。不能不说,这个对于中国目前状态的概括是十分贴切的。而北京作为目前的政...  (展开)
仙境兔子不忘记 2013-05-06 23:05:03

关于删除的内容——如何发布

首先谢谢大家对这本书的关注!我和原书作者今天商量了一下,因为要删除内容的人很多,但删除内容本身不算很多。所以我们准备过几天放在一个大陆能上,但又不会被审查的网站上。到时候会发布在这个贴子里。 我这几天实在太忙,恕不能一一给要求的人发删除的内容了。 不好意思...  (展开)
小戴 2013-06-04 20:34:57

我个人的老北京碎忆

外国人mike写了本《再会,老北京》。他在书中向他心中的老北京说再见。但还能再见吗?他知道,见不到了。至少在前门,老北京不见了。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挺伤心的。作为一个生长在这里的人,前门,乃至于北京南城的改造,我是个见证者。儿时,搬楼房觉得是个好事;长大了,才发...  (展开)
飛渡先生 2013-10-25 15:29:41

一种珍贵生活方式的消逝

2001年,流亡海外多年的诗人北岛因父亲过世,获准回国奔丧。阔别家乡数载,作为一个在胡同中长大成人的北京居民,北岛却在家乡的高楼与街道中迷失了。他写道,十多年没回家了,北京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在我看来,那高楼林立的北京丑陋无比,与我的童年与我的青春时代...  (展开)
碧荷の夜 2013-09-16 17:45:36

一部简明北京拆迁史

一直记得书中的一个细节。 一所老房子即将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富丽堂皇的酒店。原来住在老房子的朋友说,自己要用GPS记录下老房子的位置,以后等有了孩子,可以带着他,站在酒店大堂说,你爸爸就是在这里长大的。 虽然场面想起来有些搞笑,但更多的却是心酸和无奈。相信对于...  (展开)
silentdog 2013-07-29 22:26:23

书名应该翻译成,永别了,老北京。

非常难得,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够在大栅栏居住那么久,又因为对于北京特殊的情怀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如此多的历史,写出这本书。 作为从小在北京长大的我,看到最后感到很伤感。记忆里那些鸽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发出哨子响声的日子,那些晴朗的天空,那些胡同里面楼下遛弯打...  (展开)
2013-07-11 10:51:56

第一次觸動我寫篇讀書筆記的一本好書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梅老師是個美國人 他筆下的老北京比土生土長了二十多年的“我們”看到的還要鮮活、真實。 從《Dear John》開始就有些抵觸翻譯書籍 覺得翻譯過來的文字總是不夠生動 並且外國人寫書的語言措辭總覺得如白水一般沒有什麽感情 或許是語言文化的差異 也或許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喪失...  (展开)
活蹦乱跳 2013-07-05 00:41:44

当时只道是寻常

已经很久没有急切地想读完一本书了,况且这本书读得时候一边流泪一边感慨。 用三个字总结大概就是“接地气”吧。整本书看下来以后,觉得作者就像发小,对以前的生活念念不忘,絮絮叨叨。时而就事论事,时而又长篇大论东扯西扯,但是你永远都不觉得烦,总是想听他一直说下去。 ...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后页> (共96条)

订阅再会,老北京的书评